“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周易》一席話,幾乎将婚姻推上神壇。
古人認為,婚姻于家庭、于社會、于倫常皆是頭等大事,必須高度重視。高度重視的結果,便是兒女們自己不能做主,得由家長安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西周開始即是不成文的規矩。到了唐朝,更是成為了闆上釘釘的法律條文。而唐詩中諸如“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輕許人”之類的道德教谕,更是在為這條法律呐喊助威。
挑揀成婚的人選,隻是第一步。要抵達婚姻,中間尚有為數衆多的繁瑣環節亟待攻克。從周朝開始,便定下了婚姻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按這六道儀式走下來,才算是合法婚姻。
首先是“納采”,男方托媒人,帶上一隻大雁到女方家裡提親,表達結合的意願。有了初步意向之後便是“問名”,男方帶上一隻大雁,向女方讨要生辰時日,然後帶回家蔔算。生辰時日若不合,婚事就此打住;生辰時日相合,男方向女方報喜,這就是“納吉”,納吉依然需要送大雁。第四步是“納征”,這一個環節要送束帛、俪皮等貴重物品,算是訂婚的禮物。第五步就是“請期”,由男方求得良辰吉日,然後将日期送給女方過目,同時還要捎帶上一隻大雁。如無異議,就定下婚期,下一步則是正式結婚“親迎”。
大雁之所以能在六禮當中“獨挑大梁”,是因為大雁的寓意太符合婚姻所需:大雁是候鳥,總是按時節遷往溫暖的地方,随陽而動,用雁象征妻随夫而動;大雁極忠貞,如果伴侶死亡,甯可單飛也不再另覓佳偶,用雁象征妻子對丈夫的專一;大雁性情柔和,用雁象征妻子對丈夫的順從。大雁不那麼易得,唐人便用面塑的大雁或是家禽來替代真正的大雁。到後來,茶文化大行其道,唐人用茶葉代替大雁,因為茶植子必生,且種在一個地方後不能移動,移動就會死亡。用茶作禮,象征女性忠貞不二和生育後代。與大雁的含義一樣,又是忠貞不二。
除了大雁,唐人在最初的納采這個環節上,還要送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幹漆九樣物件。送的當然也不是物件本身,送的是九種大吉大利的意思,“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雙石,義在兩固也”。
六道儀式已經相當複雜,而在每道儀式之中,還有許多今人難以想象的細緻環節。六禮在周朝時僅僅隻為貴族們量身打造,但到了唐朝,六禮便成了法律規定整個社會必須遵守的常規形式。
從周人到唐人,古人們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些繁文缛節。别以為那是古人愚昧,他們遠比我們想象的有智慧,他們在很早之前就明白:通過複雜而莊嚴的儀式,能使人們迅速對某件事物充滿敬畏。當從納采開始,直到完成親迎,經曆了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儀式後,誰還會視婚姻為兒戲?
◎本文摘自《唐詩風物志》(作者毛曉雯),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