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我覺得在這種狀态沒有壓力,我不需要去考慮别人的心思,我也不用刻意去照顧别人的情緒,隻要自己開心就好,享受這一刻自認為無所顧慮的生活,我一直很好。
27歲以前,我讨厭獨處,恐懼孤獨,渴望陪伴。我一直過着“有伴”的生活,無論是讀書還是畢業後的工作的兩年。童年很快樂,幾乎朋友占據了我所有生活,對于從小就是“住校生”的我,抓住任何一個朋友,一起上學,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起玩耍,友情就是一直“形影不離”。畢業後,在繁華的城市裡拼搏,住過2人合租的單間,也合租過5人的小區房,一直與大學同學合租着,往返着搬家換地方,很麻煩,但卻“有伴”,分擔着經濟壓力,分擔着柴米油鹽,生活是快樂的,因為我不會發生“一個人唱KTV,一個人火鍋,一個人一場電影”,有着不是“家”卻像“家”的住處,一張方桌,兩個人,一葷一素再加一湯,說說笑笑,抱怨碎碎渣渣,一直現在我都懷念那種“好似總有一個人打破了你所要面對的一個人生活狀态”。
我知道自己其實一直在逃避,逃避無法長大的“我”,逃避無法忍受孤獨的“我”,更是逃避懦弱的“我”。
但我厭倦了,甚至厭煩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我們總要各奔東西。不固定的居所,不同的室友,我的生活因為不同的人而不便,矛盾增多,情緒不穩定,越相處越會覺得太容易受情緒影響,太過于在意身邊人的心情,不定心,不定性,雖然安谧輕松,但卻花了很多時間。
我逃了,辭掉輕松的低薪工作,去了熟人少的城市,租了一間隻屬于自己的空間,一張床一張書桌一個衛生間,我很喜歡。車少人少,不會讓我覺得這座城市很擁擠、壓抑。我适應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呆在房間,也許會沖一杯茶飲,坐在床上,望向窗外,聽着歌,啃着蘋果,發呆;也許會打掃房間,疊衣服,收小東西,一整天,我很惬意,但我不孤獨。
甚至很喜歡我一個人的狀态,沒有什麼能打擾我,我一個人可以隻為自己安排時間,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中,我總能拾起我的自信,我會享受自己走着去逛街,偶爾喝一杯奶茶,遊蕩在喧鬧的小吃街中,看别人的人間煙火,我不是消費者,我隻是看客;我也會肆無忌憚鑽入廣場舞的隊伍中,享受“跳得很挫,卻笑得很開心”;我也會為自己送一點點生活的儀式感,買2支玫瑰插在不起眼的玻璃瓶中,房間的一絲生命好似昭示着“花很美,生活很好”。沒有任何人分走我的時間,我隻要照顧好我自己。
“有時候我也認不清自己,孤僻,享受安靜和獨處,有時間也愛熱鬧和紛雜,悲觀也樂觀,自卑也驕傲”,也許是我目前潛意識的狀态。讓我想起《百年孤獨》裡有這麼一句話:比起有人左右情緒的日子,我更喜歡無人問津的時光。獨處讓自己的本心,更自由,更潇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