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冬至之後,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降低,溫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際降到最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月半則大矣。”這個節氣标志着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會有雪霜。
冷氣積久而寒,小寒節氣的特點就是寒冷,但是卻還沒有冷到極緻。“小寒大寒,凍成一團”,到了小寒,土壤深層的熱量已經消耗殆盡,盡管能得到陽光,熱量也會随着日照時間增長稍有補充,但依然入不敷出,所以從小寒到大寒之間的二十幾天,就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
民諺有雲:“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那麼小寒和大寒相比,哪個更冷呢?顧名思義,從名字上很多人認為大寒最冷。可事實上,在北方小寒節氣更冷,因為小寒一般是在“二九”到“三九”的時段,小寒是北方地區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人們叫做“數九寒天”,在北方有“小寒勝大寒”一說,小寒過後大寒氣溫稍升高。但在南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内。
中國古代将“小寒”分為三候:
一候雁北鄉: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
二候鵲始巢:小寒時節,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銜草築巢,準備孵育後代;
三候雉始鸲:“雉鸲”的“鸲”為鳴叫的意思,古時候人們發現,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萌動而雌雄同鳴,從而開始活躍。
小寒時節,天寒地凍,人們大都蝸居在家裡,所以習俗相對較少,而且大多與“吃”有關。
古人會在小寒時節舉行臘祭。因為是臘月的節氣,”臘”的本意是接取新舊交接之意,“祭”是我國遠在先秦時期就形成的祭祀習俗。但随着時代的變遷,這個習俗現在已經很少舉行了。
小寒節氣中有一項重要的民俗就是臘八節。臘八節在每年的臘月初八,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後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節日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粥用黃米,白米,小米,去皮的棗泥等等煮爛炖熟,再加一些核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等作為點燃,這些食品大部分都是甘溫之品。有一定的補氣養血,驅寒強身的食療作用。
在廣州,小寒這一天的早上要吃糯米飯。糯米飯并不隻是把糯米煮熟那麼簡單,裡面會配上炒香的“臘味”(臘腸和臘肉)、香菜、蔥花等材料,吃起來特别香。民間傳統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使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理論也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的效果,在寒冷的季節,可以适當的吃一點兒糯米飯。
小寒節氣臨近年尾,也就意味着距離春節不遠了,年味會一點點濃起來。老百姓已經開始着手各種采購,數着“九九”過寒冬,按着日子去趕集去購買年畫,彩燈和各種幹貨等等,開始陸續為春節為春節準備年貨啦。
俗語說“冬練三九”,小寒節氣正處在“二九”“三九”期間,可以說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也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節。堅持良好的起居習慣,臨睡前熱水浴足技能,曬曬太陽做做伸展,都能夠增強自身的禦寒能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飲食當中多使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小寒時節天氣寒冷,到處一片凄涼蕭索之景,隻有松柏和梅花傲立,王安石用詩句“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展現了小寒的生機。元稹亦有《小寒》
留存于世: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隐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西安的這個冬天注定萬衆矚目,與衆不同,疫情的侵襲讓我們措手不及,我們正經曆着這個冬天最最寒冷難熬的日子。看到今早數據的驟減,我相信“否極泰來”,隻要默默等待,積蓄力量,美好時光定會如期而至,因為春天一定會到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