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與西方哲學

老子與西方哲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5:12:37

老子與西方哲學(老子再認識重構與歸真)1

《老子》

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意識到,我們花了兩千多年的時間,根本就沒有搞懂《老子》。當然,更多的人并不認可這種極端的觀點,隻是承認《老子》的博大精深。

不管是委婉的博大精深也好,還是對2000年辛苦的直接否定也好,都道出了我們在解讀《老子》的過程中,面臨着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無法很好地理解《老子》。

老子與西方哲學(老子再認識重構與歸真)2

道德經

一、《道德經》對《老子》的颠覆

在帛書《老子》出土前,我們所見到的大都是《道德經》。各種版本的《道德經》大同小異,都是從"道可道非常道"開始。現在最早的《道德經》,應當是唐代的各種碑刻、經幢。

在帛書《老子》出土後,我們才逐漸意識到,韓非的《解老》、《喻老》,嚴遵的《老子指歸》,不但在名稱上更加貼合原始狀态,就是文本結構也與今本不同,是從"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開始的。

《道德經》把《老子》從結構上來了個颠覆,這在所有古代典籍的流傳過程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這種颠覆,不僅僅是結構上的颠覆,也是認識上颠覆。

1、《道德經》,思辨的哲學

從"道可道非常道"開始的《道德經》,是從認識、思辨上入手,給人感覺《老子》的存在,就是要告訴我們怎麼想。

對"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自河上公開始,就流行這樣的解釋:道,是可以言說的,但能夠言說的道都不是永恒之道。

這樣,就從"道可道"推導出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道不可道"--出來。

道可道跟道不可道的出現,讓人無所适從。究竟是相信老聃說的"道可道",還是相信我們自己推斷出來的"道不可道"?

如果相信老聃說的"道可道",可我們又确實不知道什麼是道。這一點,在陳鼓應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譯》和劉笑敢先生的《老子古今》給出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道在現實世界裡是根本不存在的,它隻是老聃預設的一個概念。為了建立其思想體系,而預先設定的一個概念。道的所有特征,都是為老聃的思想觀點服務的。

如果相信我們自己的判斷,《老子》本身就存在大問題了。老聃拿了一個不可知的東西來糊弄人,他和他的《老子》都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不讀也罷。

《老子》是糊弄人的麼?2500多年的時間裡,無數人對《老子》趨之若鹜,難道世人就如此容易上當受騙?好像也不是。

老聃寫《老子》,隻是為了實踐他聞道之初所許下的諾言。帛書《老子》第5章說,"故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其亓死,吾将以為學父。"

老聃主張淡泊名利,并不像有一人那樣說一套做一套。帛書《老子》第32章說,"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

老聃在談到他為何會擁有更多知識的時候,也說是他自己的經驗。帛書《老子》第17章說,"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老聃在談到如何去認識道的時候,也是拿自己的經曆說事。帛書《老子》第60章說,"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複也。天物雲雲,各複歸于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複命。複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在道可道與道不可道之間無法作出選擇,導緻的結果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如同安卓系統的碎片片問題,既不正常,也必須盡快解決。

2、《老子》行動的指南

從"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開始的《老子》,是從行為入手,給人感覺,《老子》的出現就是要告訴我們怎麼做。

帛書《老子》第1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不德、不失德,跟人的行為有關。無為和為之,無以為和有以為、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還是跟行為有關。

确定一個人是上德者還是下德者,是德者,還是仁者、義者、禮者,标準都是他所作出的行為。一個德者,如果不作出獲取名利和行為,就是上德者,如果作出了獲取名利的行為,就是下德者。

從禮者到德者,一個人要做出的行為是逐漸減少的,這個過程跟為道正好相吻合。上德者的行為模式—無為而無以為也--正是為道的結果,因此,德者,是通過為道來達成的,為道本身也是一種行為。

讀了《老子》,就是一個聞道者了。作為一個聞道者,聞道不是目的,隻是起點,聞道之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這些事情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為道。帛書《老子》第3章說,"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聞道之後就為道,成功地避免了在道可道與道不可道之間無法作出造勢的尴尬。

究竟是道可道還是道不可道的問題,隻有在我們的認知能夠得到大幅提升之後才有能力解決,因為道的存在本身就超越我們的認知能夠。帛書《老子》第58章說,"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緻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呵不可名也,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随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通過為道,就能夠進入到道當中去。都進入了道,難道還沒有能力認識道?帛書《老子》第2章引用建的話說,"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老聃和建之所以能夠認識道,就是他們通過為道提升了自己的認知能力,并且進入過道。

老子與西方哲學(老子再認識重構與歸真)3

孔子

二、世俗觀念對《老子》文本的侵蝕1、孔子複古思想對《老子》文本的侵蝕

孔丘的複古思想非常明顯,他自己都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在複古思想的引領下,很多人都認為老聃也是一個複古思想比孔丘還要嚴重的人。孔丘希望回到三皇五帝的時代,而老聃則是希望回到人類文明還處于萌芽狀态的蒙昧時期。

"執古之道"這句話,在出現在《老子》裡的時間非常早,西漢的漢簡《老子》就已經有了。後來的傳世本《道德經》依然保留了下來。《道德經》第15章中說,"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直到帛書《老子》出土,我們才發現,原來"執古之道"是錯的,"執今之道"才是對的。

其實,對于孔丘的複古思想,老聃就已經做出了批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了老聃對孔丘所說的話,"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2、世俗社會标準對《老子》文本的侵蝕

知武子曾在公元前674年(襄公九年)說過,"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400多年後,孟子給他作了一個完美的解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在禮法社會裡,君子的生活狀态,就是弗為而成,就是無為而無不為。不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需要的一切,都有人去辦好了,甚至比自己親自去辦的效果還要好。

君子的這種生活狀态,老聃是持否定态度的。帛書《老子》第22章說,"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那些隻顧自己享樂、不顧百姓死活的君子,更是為老聃所不恥。帛書《老子》第16章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猒飲食,而資财有餘,是謂盜杅。盜杅,非道也哉。"

"無為無不為"對《老子》的入侵,在戰國中期的楚簡《老子》就已經存在。楚簡《老子》乙組第2章說,"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于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

"弗為而成"對《老子》的入侵,在戰國後期的帛書《老子》就已經存在。帛書《老子》第10章說,"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牗,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弗為而成,無為而無不為,隻是君子現實生活狀态的真實寫照,而不是君子們理想的生活狀态。君子們的理想是,自己都不用去想,更不用去說,其他就已經替自己想到了。這種理想,就是"不言之教",也被加入到了《老子》之中。帛書《老子》第6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緻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老子與西方哲學(老子再認識重構與歸真)4

抄書

三、抄寫者自我認識對《老子》文本的侵蝕

《老子》在初期的流傳過程,依靠的是一個個的傳抄者。這些傳抄者,因為疏忽大意而寫錯的情況,大量存在;因為抄寫者的語言習慣和書寫習慣而對《老子》進行改動的情況,大量存在;抄寫者把自己在閱讀《老子》過程中所獲得的心得,寫入《老子》文本的情況,大量存在;抄寫者根據自己對《老子》的理解,增加《老子》内容的情況,也大量存在。

1、抄寫者用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侵蝕《老子》

抄寫者把自己讀《老子》的心得體會納入自己所抄寫的《老子》之中,而後來者則把它誤以為是《老子》原本就有的内容,在帛書《老子》第1章就可以看到。

帛書《老子》第1章說,"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其中,"故去彼取此"就是抄寫者的心得,因為前文"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已經把觀點表達得非常清楚了。

把抄寫者所做的讀書筆記當作正文來對待,可以在帛書《竾》第5章中看到。帛書《老子》第5章中說,"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這句話就是對帛書《老子》第2章中"侯王自謂孤寡不糓"所做的解釋。後來者不但把它納入了《老子》的正文,還挪了位置,真是錯上加錯。

2、抄寫者對《老子》文本的增益

傳世本《道德經》第25章,在"獨立而不改"之後,有"周行而不殆"一句。"周行而不殆",除了在漢簡《老子》還能見到外,在帛書《老子》和楚簡《老子》都不存在。

傳世本《道德經》第38章,在"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之後,有"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一句;漢簡《老子》寫得又不一樣,"下德炎這而無以為";帛書《老子》則沒有這一句。

傳世本《道德經》第39章,在"谷得一以盈"之後有"萬物得一以生"一句,在"谷無以盈将恐竭"之後有"萬物無以生将恐滅"一句,帛書《老子》和漢簡《老子》都沒有這兩句。

上面提到的這三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相信它們原本就存在于《老子》之中,相信它們是抄寫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而對《老子》所作的增益。

老子與西方哲學(老子再認識重構與歸真)5

自然

四、以我解老

以老解老,至今也是一個很時髦的說法,這說明注解者忠實于《老子》,沒有把自己的觀點夾雜其中,保證了注解者作出的解釋原汁原味。挂羊頭賣狗肉的事情,從來就沒有缺少過。

1、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自然作為最高準則和最高價值,是一切思想和行為都必須遵守的,實驗室也滲透到老子思想的各個方面。這樣說來,道法自然的地位就高得不得了啦,沒有再比它更高的了。

"道法自然",在楚簡《老子》就已經存在了。楚簡《老子》甲組第10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并不等于老聃就贊同道法自然的觀點,在自然面前俯首貼耳。在帛書《老子》第68章,老聃就提醒過我們,少拿自然說事,因為自然是說變就變沒個準信。"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況于人乎?"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為學與為道,哪一個才是道法自然?顯然,為學符合自然之道,而為道就是違背自然之道的典型。為道,完全可以說是逆天而行。

既然老聃不認同道法自然,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崇尚道法自然?因為他們的許多主張,在理論上、在邏輯上者說不過去,希望找一個靠山為背書。這個靠山一定要強大,誰都動搖不了,自然就成不二的選擇。

《易傳·系辭傳上》第1章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在地上這一簡單的自然現象,就為尊卑貴賤、男尊女卑找到了颠撲不破的依據,誰也反對不得。

2、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被很多人當成是《老子》的政治主張。但是,無為而治這個詞,并不出自《老子》而是出自《論語》。

孔丘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第十五》)要實現無為而治的目标,就必須要實行德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論語·為政第二》)為政以德之所以有助于無為而治的實現,是因為它能夠讓百姓發自内心深處的服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無為而治,是官長自己不努力,全交給百姓去努力。"領導動動嘴,下屬跑斷腿",正是對無為而治貼切的描述。無為而治,在老聃的标準裡,隻能列入下禮的範疇。

老聃的政治主張是清靜。楚簡《老子》乙組第8章說,"燥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要做到清靜,作為官長,就要自食其力。楚簡《老子》乙組第1章說,"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官長能夠自食其力了,才能不給百姓提這樣那樣的要求。否則,百姓要來找官長麻煩了。帛書《老子》第40章說,"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

因此,老聃在治國上所主張的清靜,跟孔丘所主張的無為是完全相反的。

五、重構《老子》的前提,找準《老子》的主題

想要重構《老子》,糾正《老子》流傳過程中衍生的文字,錯亂的次序,讓《老子》回歸本真,首先要建立的是标準。隻有标準确立了,才能做出合理的取舍與修正。

這個标準,就是《老子》一書的主題。老聃寫《老子》,是希望解決什麼問題?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要做些什麼又要注意些什麼?

1、我們對《老子》的主題是稀裡糊塗的

《老子》雖然隻有五千來字,涉及的内容卻非常廣泛。面對《老子》是一本什麼書問題,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會認為是《老子》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而且還是中國哲學的開山鼻祖。有人會認為《老子》是一部偉大的政治著作,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治國理論,并且在中國曆史上開創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三個最好的時代。有人會認為《老子》是一部兵書。有人會認為《老子》是一部養生書。現在,更會有人認為是一部與企業管理、企業經營有關的書。

所有這些答案,都如同瞎子摸象一般,隻看到了局部而沒有看到整體。

2、老聃寫《老子》,要解決的是人的生存問題

随着刍狗在周代廣泛替代活人用于祭祀和殉葬,人的生命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跟春秋以及之前的所有人都不同,老聃對生命給予了格外的關心。

老聃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很脆弱,随時随地都可以丢掉性命。帛書《老子》第41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

生存下去,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每個人都在思考,也都在想辦法。求生之路有三條,并不是每一條都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第一條是生之路,第二條是死之路,第三條是似生實死之路。帛書《老子》第13章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

似生實死之路,就是追求長生不老的養生之路。包括司馬遷在内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老聃走的也是養生之路,并把他當作一個追求長生的養生者。就在帛書《老子》第13章,老聃用"蓋聞"(私底下的傳聞)一詞澄清了他跟養生者之間的關系,否認自己是一個養生者,"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兵革。兕無所椯其角,虎無所昔其瓜,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死之路,指的又是什麼呢?帛書《老子》第1章就已經指明了,就是禮法之路,"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在禮法社會裡,禮者對名利的追逐,早就達到了瘋狂的地步。為了名利,不惜時付出一切代價。孔丘在《論語·衛靈公》裡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老聃不得不提醒這些人,名利固然重要,也是建立在生命的基礎之上的。生命沒有了,名利就失去其全部意義。追求名利的時候,要懂得知足知止,才能夠讓自己活得更長久。帛書《老子》第7章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唯一能夠達到求生目的的生存之路,是什麼呢?帛書《老子》第3章告訴了我們答案。"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老聃把聽他講過課或者讀過他的書的人,給定了一個專門的稱為,叫做聞道者,這是在其他任何一個著作者都沒有做過的事情。在聞道者當中,哪怕是做出了錯誤選擇的下士,也知道聞道之後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為道,其他人難道不知道?

為道,跟道一樣,都是老聃首次把它們呈現在我們面前。在老聃之前,我們既不知道道的存在,也不知道為道的存在。我們隻能根據《老子》來認識道的各個方面,同樣的,我們也隻能根據《老子》來了解為道的的方方面面。

3、為道是如何解決生存問題的?

為道,雖然是老聃第一次把它呈現在我們面前,卻沒有對其含義作任何解釋,說明其含義非常淺顯,一看便知。因此,我們可以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它,為道就是為了道而作的所有努力。

為什麼要為道?最直接的理由,人原本就不是生活在天地之間,而是作為道者生活在道當中的。隻是要通過為道再次回到原本生活的地方。用現在的說法,就叫做回家。帛書《老子》第1章說,"失道矣。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當中什麼也沒有,道者怎麼生活下去?這是很多人擔心的地方。老聃以他自己的經曆,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衆人皆有以,我獨門玩以鄙。吾獨異于人,而貴食母。"食母就是食道。不能把食道簡單地從字面去理解為以道為食,而要理解為取食于道,如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要表達的意思一樣。

為道之所以是解決生存問題的唯一出路,在于通過為道成為道者之後,即使是身體消失了,生命也不會陷入危險之中。帛書《老子》第15章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帛書《老子》第57章也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胃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六、錯失2500多年的為道,錯失2500年的生命

在《老子》之後,流行的是修道而不是為道,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修道這個詞,在《老子》裡從來沒有出現過。如果說修道跟《老子》還有一點淵源的話,那就是帛書《老子》第17章了。"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為道這個詞,在帛書《老子》裡出現了四次,自漢簡《老子》之後因為一處"為道"這改為"為士"也還存在三次。這個頻率對于隻有5000來字的《老子》來說,已經不低了,居然沒有人提及它,這還真令人難以理解。

在最近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少部分人逐漸開始重視起為道來。有人直接把為道等同于聞道;有的人反為道等同于提高文化素養,積累管理經驗,如大學中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跟《老子》當中的為道還沒有産生任何實質的聯系。

讀《老子》不為道,所造成的損失,比那些幹了一輩子活卻從未拿過工資的人大得太多了。對老子之道的認識,2500多年過去了,很多人依然在苦苦求索。如果按照老聃的指示,聞道之後立即就為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但有時間和能力把道認識得清清楚楚,還有時間和能力在天地和道之間穿梭無數個來回。

通過為道成為德者之後,認識能力就會得到巨大的提升。帛書《老子》第17章說,"修之身,其德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能夠做到"以天下觀天下",就能夠認識天,了解天道。帛書《老子》第10章說,"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其出也彌無,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

在認識天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就認識了道。帛書《老子》第60章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錯失2500年的為道,其結果是多少人錯失了自己的生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