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犀牛 大型食草動物,目前主要分布在尼泊爾和印度東北部,栖息于草原、森林和喜馬拉雅山附近,野外不足2500頭。屬于奇蹄目犀科獨角犀屬,與數量更為稀少的爪哇犀牛是近親。印度犀(獨角犀)是一種比較“新”的犀牛,于40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出現。印度犀由于分布範圍相對偏小,所以隻有一種,沒有形成亞種。
中文名:印度犀牛
英文名:Indian rhinoceros
學名:Rhinoceros unicornis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目 |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
科 | 犀科 Rhinocerotidae |
屬 | 獨角犀屬 Rhinoceros |
種 | 印度犀牛 R. unicornis |
成年印度犀牛體型龐大,頭體長3.2-3.8米(有4.2米的紀錄);肩高1.6-1.86米;體重1600-2200公斤。
印度犀身上有明顯的皮褶,皮上還有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好像披着一層厚厚的铠甲。
但皮褶之間的皮膚卻很細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蟲叮咬。
印度犀牛鼻上隻有一隻角,是世上體型最大的大單角犀牛,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堅硬,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大獨角犀牛”。
印度犀牛單獨生活,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草、蘆葦和細樹枝等,覓食時它們一次能吃下50磅的植物。
印度犀牛奔跑時速可達55公裡/小時,并且遊泳技能優秀。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蟲叮咬。印度犀牛的聽覺和嗅覺都極佳,而視力相對較差。性情暴躁,有傷人紀錄。
視頻:攝影師騎大象拍攝遭印度犀牛沖撞
視頻中所說的“獨角犀牛”,就是這裡介紹的印度犀牛。
雄性的印度犀牛在九歲達到性成熟期,而雌性則在五歲就達到,一般在6-8歲産下第一胎。母犀牛在發情期發出叫聲,以吸引公犀牛的注意,從而進行交配。公犀牛之間則通過打鬥來決定交配權,由于他們使用鋒利的牙齒進行決鬥,因此往往可以造成緻命的傷害。
雌性孕期為16個月,每産一仔,斷奶期為18個月,新生幼犀體長1-1.2米,肩高約60厘米。
繁殖間歇期約為三年。小犀牛在出生後會與母親共同相處好幾年,等到新的犀牛出生後,母親就會趕走年齡較大的孩子。印度犀牛壽命可達50年。
印度犀牛在曆史上曾經居住于巴基斯坦到緬甸的廣大地區,甚至在在中國境内廣泛分布。但由于人類居住地的擴大,分布範圍大大收縮,目前隻在印度東北部和尼泊爾境内少量存在。曆史上,托馬斯·C·捷爾頓曾于1874年這樣描寫這種印度的哺乳動物:“這種巨大的犀牛居住于喜馬拉雅山的尼泊爾山腳。它在西藏地區的東部比西部分布更為廣泛,在阿薩姆(印度東北部一邦)是種群最為繁盛。”
約一個世紀前,印度犀牛剩不到200頭存活于阿薩姆邦。經過保育後,2010年,約有2700餘頭,其中四分之一被限制在印度北部和鄰近尼泊爾的十個小型保留區内,其餘約2000頭幾乎生活在布拉馬普得拉河上的加濟蘭加國家公園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