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蜜芽、貝貝的誕生無疑攪動了母嬰電商的江湖風雲,從此成為電商行業、資本界、媒體圈眼裡的當紅炸子雞,與此同時,大大小小的母嬰電商如春筍般湧現,燒錢圈地、野蠻生長。與此同時,又不斷有人折戟沉沙,黯然離場,母嬰電商在争議聲中掀起一場群雄逐鹿式的亂戰。時至今日,被認為有着萬億市場規模潛力的母嬰電商,如今正遭遇寒流,曾經風光一時的諸多玩家似乎也迎來了低谷期。
貝貝作為母嬰電商的排頭兵,起于母嬰垂直類電商,近年來一直在嘗試轉型。3月28日,貝貝集團内部員工向《科創闆日報》記者獨家爆料稱,公司已于3月27日開始裁員,當天即裁員約200人;另一不願具名員工也表示,此次裁員涉及貝店集團旗下貝貝網、貝店、貝倉等多個業務,占集團總人數約20%。據離職員工稱,貝貝集團之所以要裁員,跟疫情、高層變動的關系不大,主要問題在于業績不佳。
其實早在2017年,貝貝網也曾爆發過大規模裁員,如今從母嬰垂直電商轉為社交電商的貝貝還是難逃裁員風波,這家昔日的母嬰明星企業的前路依然不明。究竟母嬰電商是不是一個僞命題?風光之後一地雞毛還是會迎來高光時刻?
01、焦慮:大潮退去,發展放緩
從大熱逐漸過渡到冷靜,母嬰電商有過最鼎盛發展時期,尤其是在14-16年期間以貝貝和蜜芽為首的垂直電商備受青睐,但風口過去之後,很多母嬰電商依舊難逃綜合電商巨頭的絕對競争優勢的碾壓,包括用戶更加集中在頭部電商平台,垂直平台複購率難提升;後端供應鍊整合困難,管控流程繁瑣;品類同質化、平均毛利率低;母嬰電商市場價格競争激烈;産品質量、安全隐患難根除等,在此背景下,母嬰電商近年來的發展确成放緩趨勢。
從增長态勢上看,據比達咨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互聯網母嬰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母嬰電商增長的高峰期在2014年,當時市場規模增長率為111.4%,此後,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增長率分别為98.5%、38.9%、27.3%、17.2%和8.6%。
從融資情況上看,網經社數據顯示,2019年母嬰電商行業共完成5筆融資,共計3.57億元。在融資事件數量上,2019年同比下降76.2%;融資總金額上,同比下降89.63%。
02、求變:先“線下”再“直播”,是亂投醫還是真出路?
這些年,我們看到曾經的母嬰電商當紅炸子雞們都在不斷轉型。如貝貝,不再把自己定義隻單純的賣貨,更在強調家庭消費平台的概念,從2014年到2017年,貝貝網從母嬰領域擴展到育兒、社交零售領域,幾乎完整地布局了涵蓋母嬰人群消費與生活服務的各個業務。2018年,貝貝更是全力all in社交電商,對标雲集,推出貝貝拼團,從母嬰擴張到整個家庭消費。
除了貝貝,蜜芽也是從線上到線下,自2016年起,蜜芽相繼在北京、山西、重慶等城市開設了自有線下品牌“蜜芽樂園”。寶貝格子也是同樣的邏輯,開始往線下去延伸,2017年下半年寶貝格子試水線下,打造線下加盟品牌格子優品,為用戶提供集母嬰零售、兒童遊樂、遊泳、早教托班等多種消費業态于一體的場景化消費體驗,營造母嬰綜合消費閉環。
過去往線下拓展是所有母嬰電商的發展方向,考驗的是對供應鍊的把握以及人貨場的深刻理解,如今,直播功能似乎已經成了電商平台的标配,成為線上線下各行各業被迫生長出來的能力,于是,母嬰電商也紛紛入局直播。
對于以進口母嬰特賣切入的蜜芽來說,基于疫情對供應鍊環節的影響,這讓原本就競争激烈的海外代購感覺更難了,而拼多多、淘寶、京東都在加速布局社區電商和下沉市場,其攻入蜜芽核心業務“腹地”或隻是時間問題,蜜芽僅靠産品内流量競争難以和大流量渠道抗衡。于是,搭乘直播和短視頻的風口,蜜芽創始人兼CEO劉楠近期在快手上開啟了自己的直播首秀,并表示将重點發力快手。其實2016年蜜芽便上線了直播功能,但一直不溫不火,而此時的直播行業已不同往日,借助直播打個翻身仗并不是沒可能。
以前都說母嬰電商這個概念是一個僞命題,如今看來,似乎不無道理。無論是往線下拓展還是借助直播帶貨,都是要建立在對消費者和市場的深刻洞察上,隻有更好的了解消費者,了解零售的本質,才能走的通,走得遠。畢竟在前景廣闊的中國母嬰市場中,一切皆有可能。
部分内容來源:經濟觀察報、钛媒體、藍鲸TM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