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鄉河魚
我是一支狼毫筆,我有很多别名,有人叫我毛穎,有人叫我管城子,有人叫我管城侯。
我有兩位兄弟:羊毫和兼毫,我排行老大,據說是春秋戰國時的秦國大将蒙恬發明了我。而我的二弟羊毫則在清代中期才出現,三弟兼毫則更晚。
由此也可以看出,無論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是顔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寒食帖》,用的都不是老二和老三,而是我或者我的其他用硬毫制成的堂兄弟。
對了,你知道制作我們三兄弟分别用的是什麼動物的毛嗎?記住了,雖說我叫狼毫,但我筆頭上的毛并非那個“愛吃羊的狼”身上的毛,而是黃鼠狼的毛。二弟羊毫筆頭的毛,也不是綿羊的毛,而是山羊的毛。至于三弟,筆頭的筆芯用的是黃鼠狼毛,外面再披一層山羊毛。
我們三兄弟各有所長。黃鼠狼毛比較硬,彈性好,但蓄墨性稍差;二弟的山羊毛蓄墨性較好,但毛偏軟,彈性較差;而三弟則是“和稀泥”,把我和二弟綜合了一下。(本文由頭條号千年蘭亭原創)
聽說書法界有個說法流傳甚廣,說是“善書者不擇筆”!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很容易迷惑人,可是如果給你一支更合适的毛筆,你不是寫得更好嗎?
這正如,你若是讓關二爺和張三爺互換一下兵器,二爺使丈八蛇矛,三爺使青龍偃月刀,他們肯定可以上陣殺敵,可是同呂布、馬超這樣的強手對陣時,他們還是用自己的兵器更放心吧!
所以說,寫字時,對我們三兄弟還是要有所選擇的。一般來說,寫篆書、隸書、楷書時要選我,寫行書、草書時要選二弟羊毫,三弟是個“萬金油”,寫什麼書體都可以對付一下。
當然,這是一般原則,具體到不同書法風格時,也要有所選擇。比如寫“二王”一路的小行書時,隻有利用我的彈性,才可以表現二王細節處的變化;而寫王铎的字,要表現其墨色淋漓的效果,非得用二弟不可。
書寫不同的字體,選擇毛筆也有所區别。歐老頭歐陽詢的字挺拔清秀,選筆要選身材修長的筆;而顔大人顔真卿的字粗壯厚重,選筆則要選短而粗的筆。據說曆史上顔真卿用的就是一種類似雞爪子的筆,名叫“雞距筆”。 雞距就是雞爪子,哈哈,寫字時會不會想拿起來啃兩口?
還有,每個人使用毛筆的習慣也不同,你說要用狼毫,可人家偏愛用羊毫,你有什麼辦法?比如清代的鄧石如就是這樣,他非要用二弟來寫篆書、隸書,而且還是長鋒羊毫。鄧石如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不僅開創了用長鋒羊毫寫篆隸的曆史,而且創造性地将隸書筆法引入篆書,為篆書的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本文由頭條号千年蘭亭原創)
至于如何挑選一支質量好的毛筆,有人常常用“尖健圓齊”四個字來說明。其實這隻是一個标準,内行的人拿到一支筆一下子可以看出質量如何,一般愛好者是看不明白的。要買筆,你隻用告訴文房四寶店的人,你寫什麼字體,對筆的要求是什麼,讓他推薦筆,你直接上手試就行。
說到這裡,必須介紹一下毛筆“加健”的問題。“加健”就是在筆頭的動物毛中加入人造的尼龍毛。一聽到加入尼龍毛,你可千萬别以為是以次充好,因為尼龍的彈性較好,加入後寫起來更有彈性。但是加入尼龍太多,一是容易掉毛,二是蓄墨性差,筆的質量肯定就不好了。當然,加入尼龍,毛筆的成本會降低,畢竟一支純狼毫的價格還是很高的。
最後,我要代表我的另兩位兄弟呼籲一下:大家一定要注意毛筆的保管和維護,正确的使用可以延長我們的壽命!
關于毛筆的正确使用,下面介紹兩個大家平常不太注意的地方:
一是大家都知道每次寫完字要清洗毛筆,洗盡墨後将筆挂在筆架上晾幹。但很多人不知道一個細節,就是在筆将幹未幹之際,要将筆輕輕撚開,因為筆頭是用膠粘在一起的,每次洗後總會有少量膠順着筆頭聚集在筆尖,如果不及時将筆頭撚開,膠幹了後就會傷到毛筆。
二是一些人在寫字時,喜歡拿起幹透了的筆蘸上墨汁就寫。殊不知,這樣會因為筆頭中充滿空氣而蘸墨不充分,容易傷筆。正确做法是,先要将筆在清水中浸透,擠去水分後再蘸墨。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文史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