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思維定勢”。
抖音上,我轉發了白濤老師的一個視頻,做了一個投票,如下:
結果有一半以上的人都選錯了(如圖) ,看到動滑輪直接條件反射選了“一半”。動滑輪本質上是變種的杠杆,杠杆要麼費距離省力,要麼省距離費力(上帝是公平的)。而此動滑輪非彼動滑輪,我們一般學習的動滾輪連接物體,本質為費距離省力,這裡的動滾輪連接的施力物,情況就不一樣了。設手移動距離為x,則砝碼上升距離為2x,手做功等于砝碼的重力勢能增加量,所以F·x=G·2x,所以F=2G(即手拉力是砝碼重量的兩倍),所以這個動滑輪卻成了省距離費力。
這個題抖音著名博主“韶華”也轉發了,不過他的評論區都炸了:
著名物理科普博主“嚴伯鈞”還特地來聲援他:
某種程度上,這個題也炸出了不少“九漏魚”。不過,很多人是覺得題簡單,直接秒選,如果多給他幾秒鐘,認清了情況也能選對。當然我們并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有很好的科學和學習素養。不過這反應出什麼?這反映出我們往往因為固有的思維定勢,導緻我們缺乏足夠的思考,而錯過真理。
在學習中“思維定勢”确實害人不淺,影響了我們正确的判斷。我們在學習中是學會了很多方法,但我們若遇到題就隻是按方法去套,而不思考方法的适用性,不甑别類似方法的區别,那我們學到的隻是“術”而不是“功”。我們需要的是解題功力而不是解題技術。
就像練武時雖有繁多的招式,但若沒有内力,就不能形成武功。比如很多學生雖然運算能力不錯,但因為缺乏足夠的思考,而解題方向跑偏,在錯誤的解題賽道上越行越遠,不能形成有效的解題能力。
做題若不思考,那題目帶給了你什麼,把你訓練成做題機器嗎?通過題目培養思維才是重點。“我終于做完了”和“我終于想通了”,這兩種聲音意義完全是不一樣的。
作為老師,什麼學生會讓我覺得有潛力?
我認為懂得思考,懂得提問的學生,特别是能提出啟發性問題的學生會讓我大為稱贊(在前面文章——數學我們需要“先想後算”中曾提到過這一點)。因為在數學中好奇心和思考是比較珍貴的數學品質,而這些都伴随提問被表現出來。有敏銳的好奇心才能在看似沒問題的地方捕捉到問題,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而思考能讓自己對捕捉到的問題進行探究,發現數學的奧妙。
比如以下問題:
“為什麼分母不能為零?”
“為什麼向量的數量積滿足分配率?”
“虛數既然是假想的數,那它的提出有什麼現實意義?”
……
能問這樣問題的學生才是真正的數學苗子,他計算做題可能不如别人,但他會思考,有好奇心,會在學習過程中提煉出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矛盾,這才是稀缺的數學品格。一個學生若能在數學的普遍現象中找到背後的根源,這才是非常值得稱贊的。
希望我們學數學是因為我們愛數學。
因為往往是對數學熱愛、感興趣的人,才能在數學中提出疑問。然而很多人,他們學數學就是為了不學數學,若不是為了高考,他們也不會逼自己學數學,他們大學會選一個沒有數學的專業,讓自己遠離這塊“硬骨頭”。
引導尊重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樂于思考的習慣。若一個一直不問問題的學生,突然問我問題,我一般不會馬上解答而是先給予他稱贊(讓提問的舉動被肯定,希望學生保持下去)。現在很多學生深陷刷題的苦海,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題。這樣的境況下,數學的初心大多已缺失,思維的塑造也被壓制。雖然我們的學習最終是要面對考試,但完全修煉應試技巧而忽略思維塑造卻會讓我們走向極端。徒有解題技術但缺乏創造力,遇到新穎的題目即使簡單也會束手無策(今年全國甲卷數列題就是一個例子)。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懂得思考,不然我們真會被思維定勢所蒙蔽而錯失真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