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于宋神宗熙甯年間官拜宰相,推行新法,是11世紀中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然而由于保守勢力的反對,新法在實施過程中阻力重重,王安石也因此兩度罷相,最終被迫退居江甯,過起隐逸閑适的生活。他的隐居之所叫半山園,他也因此自号為半山老人。
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王安石不愛靜坐,除了睡覺就是喜歡行走。他退居江甯後,養一頭毛驢,每天飯後都會騎着自己飼養的小毛驢到鐘山遊蕩,累了就在林中休息,往往都是到太陽落山才回家。這種曠日的遊曆體察,引發詞人創作了不少描寫水光山色的景物詞。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這首《漁家傲》,這首詞就是王安石隐居閑适生活的剪影。
《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
王安石 〔宋代〕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萦花草。
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
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譯文:
峰巒疊嶂,環抱着小橋流水;河水青碧,萦繞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幾間茅舍靜立其中。和煦的春風時時吹拂,使得房屋清潔,纖塵皆無。午睡醒來時滿耳都是婉轉的鳥鳴。斜倚枕頭,想起當年做官時,聽早朝的雞鳴,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當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貪戀閑适,已忘卻了從政建功的美夢。
這首詞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曆來的評論家,極推崇王安石晚年寫景抒情的詩詞。這首詞詩人用精巧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勾畫出閑淡秀雅的自然風光,讀來怡情悅目,曆曆如畫,顯示出了與前期風味迥異的恬淡閑适的特點。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萦花草。”二句寫得極為娟秀,為人所稱譽,乃融化他人詩句而來。據宋吳聿《觀林詩話》記載,《漁家傲》的“柔藍一水萦花草”是從一首山壁題詩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藍”變化得來的。王安石看到此詩,躊躇半日,深味此句用字之工妙,故化用到詞中。詞人用“一水”來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爛漫,豐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詩精華,調合得巧妙自然。“柔藍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輕盈貼切,形象生動,使詞的畫面呈現出一種美麗、清新、甯靜的色彩美。
“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裡的深窈秀美。
“午枕覺來聞語鳥”一句,見出詞人那種與花鳥共憂喜、與山水通性情的悠閑的情緻與恬淡的心境。
“欹眠似聽朝雞早。”一句,午睡醒來聽見鳥語之聲誤以為是聽到公雞報曉的啼鳴,恍如隔世。這并非久靜思動,卻是絢爛歸于平淡後常有的心理反應。其比較的結果,馬上的雞聲還是比此時枕上的鳥聲動聽。
“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忽然想起許多老朋友都已經老了,反襯自己之已老。而此時隻貪戀閑适的睡夢,已經忘了建功立業的黃粱夢幻。
王安石晚年這首山水詞所表現的是一種恬靜的美,詞中上阕寫景,着力描繪了平岸小橋、群峰環抱、柔藍一水、花草萦環、春風吹拂、窗棂幽靜的自然環境,流露出詩人超凡脫俗、怡然自得的平靜心态。下阕描寫他隐居生活的情趣與感受:既然時光荏苒,人生易老,不如沉酣夢鄉,擯棄所有的世俗煩惱,體現了晚年王安石順應現實的生活态度和淡泊甯靜的精神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