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家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于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于其弟鲋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别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弑宋殇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無考。父親名纥,字叔,又稱叔梁纥,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纥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複娶顔徵在,生孔子。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曆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劄觀樂于魯,歎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歎“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廪)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顔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顔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迩。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内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财。”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于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并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郓、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計劃,并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堕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并己,乃饋女樂于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顔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颠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将适于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内亂而未往,隻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内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于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緻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緻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身世】
據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内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纥(叔梁為字,纥為名),母親叫顔征在。叔梁纥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滿意,于是又娶顔征在。當時叔梁纥已66歲,顔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纥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顔征在隻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阙裡,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顔征在卒。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年譜】
1歲: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關于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東25裡處)。孔母顔征在攜子移居曲阜阙裡,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顔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顔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骞,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顔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于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于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讨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顔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于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适周問禮于老聘,問樂于苌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内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劄聘齊,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于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迹喂恕?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蔔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遊,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顔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确表态。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颛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顔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随定公與齊侯相會于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于夾谷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郓、鄵、龜陰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堕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産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産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于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讨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于孔子,并與孔子讨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隐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
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歸魯。
孔于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保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顔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獵獲麟。孔了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六月齊國陳恒弑齊簡公,孔子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讨伐陳桓,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
孔子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魯城北。魯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茕茕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