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中華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脈絡,不同于其他出現斷層現象的文明古國,從古至今流傳不少名言詞句。
随時代的變遷不斷發展,許多詞語維持着本意,但也有一些詞語逐漸偏離了本意。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在曆史的演進中發生了兩次變化,且每次含義的變化跨越都非常大的詞語。
閉門造車,這個成語大家并不陌生,現在是用來形容自作主張,不喜歡與人交流溝通,固步自封,脫離實際。
但是你知道嗎?最初出現在典籍當中時,閉門造車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主人公記憶力強。
即《後漢書•應奉傳》中:「年二十時,嘗詣袁賀,适賀将出行,閉門造車。」記載應奉的記憶力很強,半面之識的人,幾十年後見到還認得。
到了宋朝,「閉門造車」的意思發生第一次變化。
朱熹《中庸或問》卷三中原句是:「古語所謂,蓋言其法之同。」此時「閉門造車」有了自己的形影不離的CP─出門合轍。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用來形容隻要按照同樣的規格,就算是關起門來造的車子,用起來也能合轍,比喻想法和做法一緻。朱熹給予「閉門造車」褒揚的意思,并沒有貶義。
可是到了現代,卻被斷章取義,導緻含義完全相反,認為關起門來造車就造不出好東西,完全曲解了朱熹的意思,正因如此「閉門造車」含義發生了第二次變化。因此,位列後面的「出門合轍」,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參考文獻:
《後漢書·應奉轉》範晔著, 中華書局,2000版
《中庸全集》陳才俊著,海潮出版社,2009版
·END·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魚蒙眬
主編:拾雨
排版:春來
關注我,一起挖掘更多文化寶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