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又迎來新一輪降雨,各地江河水位是連續上漲,也帶來了魚汛。
尤其是這兩年長江流域全面禁捕,野生魚種群也是比往年更繁盛,長江流域垂釣,就更容易碰到“大魚”。
比如有湖北荊州網友稱,自己在長江荊州段一條支流河道裡垂釣時,就釣起一尾罕見的“巨型黃颡魚”....
确實,這條“黃颡魚”除了顔色是罕見的青白色之外,其個頭更是大的吓人:體長40公分,體重近兩斤,令人大感驚奇,這幾乎相當于黃颡魚中的極限體型了!
不過,這真的是一條黃颡魚嗎?
長江君雖然一眼就看出這條黃颡魚的“真實身份”,但關于這個問題,還是感覺一陣頭疼——在野生魚界,關于黃颡魚、黃辣丁的叫法是最為混淆、最難厘清的!
出水不久,顔色就褪成青黃
簡單的說,這是一條長江叉尾鮰,漁民俗稱江黃魚,跟一般意義上的黃颡魚,是完全兩種魚。
但在江河邊,因為兩者體型相近,釣魚人、漁民常常把它們“混着叫”,說它是一條“黃颡魚、黃辣丁”也勉強說的過去。
事實上,從生物學來嚴格劃分,江黃魚是我國唯一的本土鮰屬魚,而黃颡魚則是黃颡魚屬魚,這兩者完全是兩個不同屬種的魚。
長江叉尾鮰——又稱江黃魚
雖然兩者體型有些近似,但兩種魚的生命周期、生活習性相差極遠!
(這兩種魚都吃過的人,可能還能說出兩者肉質口感、鮮美程度的差異——它們市場售價差距也在已被以上,黃颡魚一般20-30元每斤,而野生的長江叉尾鮰在50-70)
兩者外形特征的差異,主要集中能在“頭尾”:長江叉尾鮰頭部是圓尖型,而黃颡魚則是扁圓型,尾巴的差異就更明顯了,叉尾鮰顧名思義,魚尾有角度巨大的分叉,而黃颡魚則不明顯。
兩種魚在生活習性上,一個很明顯的對比上,長江叉尾鮰基本不會出現在水庫、水塘、小湖裡,而黃颡魚在這些水裡也常出沒。
這是因為長江叉尾鮰喜歡流水的環境,因此水流不息的江河,才是它們理想的栖息場所,并且成年長江叉尾鮰喜歡躲在水深5米以下的江底,因此即使是經常垂釣的朋友,也很難釣獲它們。
作為長江叉尾鮰來講,這位釣魚人的魚獲,也是罕見的“魚王”級别回到正題,根據水産文獻記載,長江叉尾鮰生長速度幾乎相當于黃颡魚的兩倍,因此這種魚的常規體型,要比一般的黃颡魚要大。
不過,即使按長江叉尾鮰的體型來講,這位湖北荊州釣魚愛好者釣獲的也是一條罕見“巨型長江叉尾鮰”,其運氣也是令人羨慕。
畢竟長江叉尾鮰的生長極限也就是1千克-1.5千克,這條兩斤多的叉尾鮰當之無愧是其種群裡的“巨物”了。
可以看到跟其種群中的常規個體相比,這條“巨型長江叉尾鮰”的體長至少是其兩倍以上!
這條巨型叉尾鮰可能處于産卵期根據湖北荊州這位釣魚人的描述,他釣獲這條“長江叉尾鮰”的地方,是一條正在漲水的小河,屬于長江支流。
因此可以推測,這條叉尾鮰,應該是從長江中跟随洪水而來的,有可能是處于洄遊産卵中。
一般來說,這種處于繁殖期的魚我們一直是倡議放生的,畢竟長江野生魚種群恢複任重而道遠,每一點小小善意,都是有它的價值!
(補注:上海江浙一帶會把江團(長吻鮠)稱鮰魚、鮰老鼠,但其實江團是鮠屬魚,壓根就不屬于生物學上的鮰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