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科技才是詩和遠方

科技才是詩和遠方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02 14:32:47

科技才是詩和遠方?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科技發展在深刻影響人們生産、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滲透至文學藝術創作、人文學科研究、文化産業發展等多個領域,不斷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重塑我們關于未來的想象維度一方面,科技可以借助文學的形式完成知識的更廣範圍傳播,另一方面,文學作品也在嘗試探尋科技文明的奧秘,闡釋人類世界的曆史、現實與未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曆史性機遇面前,科技會給文學的創作、生産及傳播帶來哪些微觀的變化,文學作品如何才能更好地書寫科技時代的現實圖景,實現科幻、科普類文學創作的産業落地還需要做哪些工作?一系列由文學與科技關系衍生的話題,值得業内進行更深入的探讨,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科技才是詩和遠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科技才是詩和遠方(科技是文學最大的)1

科技才是詩和遠方

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科技發展在深刻影響人們生産、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滲透至文學藝術創作、人文學科研究、文化産業發展等多個領域,不斷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重塑我們關于未來的想象維度。一方面,科技可以借助文學的形式完成知識的更廣範圍傳播,另一方面,文學作品也在嘗試探尋科技文明的奧秘,闡釋人類世界的曆史、現實與未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曆史性機遇面前,科技會給文學的創作、生産及傳播帶來哪些微觀的變化,文學作品如何才能更好地書寫科技時代的現實圖景,實現科幻、科普類文學創作的産業落地還需要做哪些工作?一系列由文學與科技關系衍生的話題,值得業内進行更深入的探讨。

把握信息科技對現代人文的影響

科學界已然認識到,物質與能量都可以轉化成信息,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開”和“關”、“0”和“1”構成的信息集合體。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聯合創始人董仁威認為,物質與能量、生命與非生命、虛拟現實組成的網絡世界與真實的物理世界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轉化成信息,萬物均可以聯成一個“物聯網”。他特别談到,已有研究表明,大約7-10萬年前,現代人類的祖先“晚期智人”大腦中發生了基因突變,由此具有了虛構故事的能力,進而創造了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創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現代人進入了文明時代。因此,想象思維是建構文學藝術的基礎,也是進行文學藝術創作的要素。我們需要用适應現代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新的思維來看待科技發展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系,作為人學的文學藝術自然離不開對科學技術的描述。而科幻小說作為科技與文學的信息載體,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文學藝術形式,并在科學時代成為主流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甚至有潛力成為新的主流。

文學信息學的基本觀點認為,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特殊信息傳遞過程。從信息論看科技之于文學的挑戰,可以發現文學的創作、接受過程也就是信息的生産、加工、傳播、處理過程。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幻研究中心特聘專家三豐表示,文學生産原本是存在于大腦的信息加工和輸出過程,隻要我們承認文學生産的内核是信息加工,那麼,算力和算法越來越強的科技,終究有能力将我們的精神活動信息化,且進行藝術化的加工,生産出符合人類認知的文學。文學的接受本質上是信息的輸入過程,當VR/AR/MR和腦機接口成為信息I/O的新形态時,人腦接收信息的速率和效率将獲得極大的提升。在這個大趨勢下,三豐預測,未來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很大程度上可能會成為其它效率更高的信息接收形式的“文字形态腳本”。當下文學作品改編成影像類藝術作品需要大量成本,實現的信息傳遞效果也受到限制。未來技術可以發展到從文學作品中提煉人物、情節、場景、情感、情緒、審美感受等要素,直接快速生成觸達感知系統的數字形态作品,甚至可以做到個性化定制。由此,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我們能夠看到現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對于文學藝術帶來的根本性和颠覆性的影響與轉變。

深入理解現實,深耕科普沃壤

文學作為人學,既關注人的本體存在,也始終深度關注變動不居的現實。科技作為人能力的延伸與外化,也是現實生活的“符碼轉換器”。移動通訊、智能家居、自動駕駛、虹膜識别、基因工程,每一項與人類有關的科技産品,都深刻地改變着現實的複雜維度。新技術時代的文學何為?

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作家韓松認為,現代科技發展和信息傳播的速度極快,文學工作者要兼顧了解科學知識、練習文學手法、培養想象力三方面的能力,更要注重以文學的形式提升國人的科技素養。科技和文學的融合能夠改變文學的表達方式、傳播形态和思維模式,讓人們用現代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問題。“科技是現代社會的第一現實,也是生存的第一現實。如果說文學講求‘煙火氣’,那麼,科技就是文學最大的‘煙火氣’。”韓松認為,目前,全國範圍内已有數十個由騰訊、阿裡、京東、百度等頭部企業贊助的科幻獎項,所以,科技與文學藝術的融合必須要克服自身市場化和商業化的問題,同時,更要讓五四時期崇尚科學的精神重新回到時代,并獲得新的上升空間。文學必須重新聚焦在時代的焦點上,放眼世界,石黑一雄的《克拉拉與太陽》、麥克尤恩的《我這樣的機器》等都在關注科技帶來的巨大變革,顯然,科技已然成為時代的焦點問題,這就是文藝工作者未來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科技知識的細分發展伴随着社會大衆知識水平的普遍提升,科普作品應承擔反映發展現實、架起溝通科學與社會之間橋梁的重任。在科技與文學雙向賦能的時代,科普是一片廣闊藍海。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副總編輯楊虛傑認為,科普作品是以文學語言表現科學觀念、自然萬物、科技發展等核心内容,包含作者獨特的藝術感知和社會文化思考的文體。作為科技與文學巧妙結合的産物,科普作品通過文學藝術的構思和創作,創造性地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科學技術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使人得到科學上的啟迪,又獲得文學上的審美享受,讓公衆更好地理解科學,助力全社會科學素質的提升。

文學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攜手與“聯姻”,有利于文學藝術和科學雙方互相滋養、共同繁榮。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員武夷山談到,科研一線工作者與文學藝術家的交流互動,能相互激發更深刻的靈感湧現。科學家與文學家可以取長補短,共同創作科普作品。科學家主要保證作品的科學性,文學家能增強作品的可讀性。未來,應當繼續拓展開放合作,持續完善對話互動機制,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經驗交流和知識共享,在跨界融合、協同發展中促進科技題材精品力作的誕生,提高科普作品的科技含量和人文内涵。

科幻網文應該更好地承擔起弘揚科學精神的功能

互聯網時代,科技與文學的融合催生了科技網文類型寫作的出現,加速了文學作品的IP化趨勢,為文學與文化産業結合,走向數字化、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提供了更豐富的可能。科幻網文将科技元素、網絡元素與文學創作相融合,既是科幻小說本土化的重要路徑,也成為Z世代年輕人了解前沿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載體。

談及網絡文學如何表達科技話題,網絡作家天瑞說符表示,在網文創作中,科技發展往往被具現為“攀爬科技樹”或者“點出科技點”的形式,小說的劇情通常以主角成長和升級為核心,他們推動現代科技發展,攀爬科技樹,解決世界學術難題,帶領全人類走向未來時代的星辰大海。這種“黑科技文”“學霸文”,深受年輕讀者歡迎,評論區會有無線電愛好者在線解釋專業名詞的釋義和用法,也會有“書粉”詳細分析文中的化學反應原理,這就要求寫作者本身需要有科技知識的強大儲備,以及過硬的資料查詢與爬梳能力。網友自發在評論區整理知識點、答疑解惑,與作者和其他讀者交流互動,形成了“同人科普知識微社區”的氛圍,增強了作者與讀者的互動黏性,讓科技知識在當下擁有更多元的傳播渠道,融入更廣闊的年輕閱讀群體。

江蘇省網絡文學作協副主席、評論家李玮觀察到,前些年《慶餘年》《吞噬星空》等熱門作品中僅僅包含部分科技元素,近兩年來,網文中的科幻元素成為非常顯眼的存在,科幻類網文在網絡文學中異軍突起,寫作質量更高,更具有創新性,“腦洞更大”。得益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對人的日常生活的改造,科技思維與科技素養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顯著特質,而網絡文學更廣泛的受衆群體,以及在出版、影視、遊戲等相關文化産業中具有強勁的市場号召力,科幻網文在IP生成、影視改編等方面,相較于純文學和網絡文學其他題材,有着突出的優勢。李玮認為,将科學知識與網文情節更好地融合、書寫更高質量的科技向網文作品,讓科幻網文更好承擔起普及科學常識、弘揚科學精神的功能,激發廣大受衆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創新思維,這是科幻網文需要解決的重要命題。

推進文學、影視與科技行業、科幻産業更深度的合作

從科幻文學到産業落地,從“腦海”到“紙上”再發展成全産業鍊條,需要借助文學與科技的雙向力量。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幹意見》,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産、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10個方面加強扶持引導。對于科幻文學的影視化,八光分文化影視總監西夏認為,科幻電影内在的核心美學要素是驚奇感,如果沒有理解科幻的驚奇美學和電影創作内在規律,很容易做出“披了一層科幻皮”的僞科幻作品。而在科幻文學改編方面,大量心理描寫、視角轉換如何變成電影語言,長篇小說信息過量和短篇小說信息不足的問題怎樣解決,這些都非常考驗影視改編者的能力和眼光。他認為,科幻影視的發展,既是中國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文化産業、娛樂及教育等行業的内在需求。科幻影視行業的未來,需要具有市場眼光和藝術眼光、懂得科幻内在美學特質的影視創作者,更需要大量通曉科技前沿動态又具備深厚文學底蘊的複合型人才。

文化與科學的有機結合、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對人類未來走向的深切關注,這些可能都是成就未來中國科幻影視及科技題材影視的關鍵所在。影評人電子騎士談到,中國的科幻影視以及科技題材的影視作品體量仍然不夠豐富。很多影視工作者對科幻、科技欠缺理解,往往把科學技術或科幻構思當做技術層面的工具應用,缺少貫穿作品的探索精神、求真精神和實證精神。他認為,在《流浪地球》火爆之後,影視圈中做科幻科技方面項目的公司層出不窮,但一直沒有形成影視與科技行業、科幻産業的深度合作模式。影視改編科幻及科技題材需要具備全人類的宏觀視角,掌握好娛樂與表達的尺度,兼顧民族曆史與科技主題的融合,這些才是科幻産業項目上下限的決定性因素。

來源:文藝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