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浮世繪科普

浮世繪科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06:32:56

浮世繪科普(為什麼距離會産生美)1

“距離産生美”是瑞士心理學家布洛的一句名言, 也是大衆耳熟能詳的美學原理。

撰文 | 林鳳生(上海大學退休教授)

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覺,不帶實用目的。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裡,平時習慣以實用和功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如果能擺脫這樣的羁絆,适當把自己放在實際生活之外,就像叔本華說得那樣“丢開尋常看事物的方法”,換一個視角看周圍的世界,就會發現:素來以為平淡無奇的東西會表現出不尋常的美。

對藝術家來說,如何拉開作品與觀衆的(心理)距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例如,江南園林的大門口通常安置一塊巨大的石壁,就是為了擋住遊客的視線,以免院内的風景被盡收眼底。而遊客隻有繞過石壁,走過曲徑後才能看到園林的主體,正是這一過程讓遊客有了漸入佳境之感。

許多畫家、雕塑家深谙此道,在創作的時候會有意識地制造一些距離:畫山于雲霧缭繞之中,畫水于煙雨蒙蒙之時……拉開了畫與觀衆的(心理)距離,于是美感油然而生。另有幾位藝術大師獨創的别有風味的畫法,使得觀衆不容易理解作品,但弄懂了會覺得餘味無窮——它們是雙歧圖和“未完成”作品。

難以捉摸的雙歧圖

心理學上有一幅圖《人臉與獎杯》(圖1),我們可以把它看成左右兩個人臉的側面(黑色),也可以看成一個獎杯(白色), 神經科學上将其稱為雙歧圖。事實上,還一種圖包含了更多的解釋,每一種解釋都自有道理,但較之其他的解釋不占明顯優勢,可謂是雙歧圖的“升級版”。

浮世繪科普(為什麼距離會産生美)2

圖1 《人臉與獎杯》

例如,荷蘭畫家約翰内斯·維米爾的《帶珍珠耳環的少女》就是一個絕妙的例子(圖2)。當觀衆凝視這幅肖像畫的時候,對畫中人物的臉部表情總是琢磨不透:女孩看起來含情脈脈,又顯得遙不可及;明亮的雙眸看似純淨無邪,又透着誘人的神情……孰是孰非誰也說不好。正是女孩這種朦胧的表情,讓千萬“粉絲”魂牽夢繞,畫家維米爾也因此被神經科學家稱為暧昧大師。

浮世繪科普(為什麼距離會産生美)3

圖2 《帶珍珠耳環的少女》

事實上,維米爾隻是通過一種完美、細膩的表達,來傳遞方方面面的信息,但并不提供一種明确的答案。而觀衆常常會在不同的時刻(條件)下,感受到某一種表達。正因為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解釋,所以解讀藝術品成了一個很有趣的、驅動大腦運作的事情。

啟人心智的“未完成”作品

藝術史上還有一些“未完成”的作品(比如古希臘的維納斯女神等),因為年代久遠,出土的時候已經是缺胳膊少腿。由于時間與空間上的距離感,觀衆對這些曠世傑作充滿了敬畏和好奇,獲得的觀賞美感也不同尋常。意大利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對此情有獨鐘。晚年的他喜歡抽象的風格,不求形似,圖3是他的傑作《隆達尼尼的聖殇》,就像是一尊未完成的雕塑。曾有藝術史家評論這一作品“是藝術家一生孜孜以求的巅峰之作、神來之筆”。面對這樣一件好像未完成的作品,觀衆可以讓自己腦洞大開, 把作品構思得盡善盡美。

浮世繪科普(為什麼距離會産生美)4

圖3 《隆達尼尼的聖殇》

那麼,人的大腦會不會“加工”藝術品呢?這是毋庸置疑的。格式塔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知覺會竭力把不完美的圖形變成完美的圖形,這種動力稱為完形壓強。現代腦科學證實了這種說法。

圖4就是著名的卡尼薩三角形,它也是一件“未完成”圖像。但是,觀衆在注視圖4的時候,一般都會把圖像補充完整——一個大的白色三角形,位于三個黑色的圓盤前面。盡管這個三角形的輪廓線是不存在,但是觀衆都覺得有這樣的線條(稱為錯覺輪廓線)。有趣的是,絕大多數人對此的看法相當一緻。

浮世繪科普(為什麼距離會産生美)5

圖4 卡尼薩三角形

這是因為人的大腦裡有一類細胞叫作走向選擇性細胞,對激活錯覺輪廓線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如此,我們就容易理解這些“未完成”的傑作了,它們留下了恰到好處的空間, 激發觀衆動腦筋把它們補充完整。再來讨論米開朗基羅的“未完成”雕塑。大腦對雕塑的處理過程要比處理三角形圖像更複雜,觀衆會把自己以往的經驗和記憶補充進去,由于每個人的體驗不同,得到的理解就各顯神通。因此,“未完成”作品使觀衆大腦活動頻繁,可诠釋的空間很大,引發出許多樂趣。

探索視角奧秘的非限定形式

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的法國畫家塞尚,喜歡創作“非限定形式”的作品。他的畫與真實的外界大相徑庭,山巒、樹木、房舍等被他簡化成幾何圖形如圓柱體、圓錐體或球形。他的一些作品如《聖維克多山》(圖5)畫得十分簡略, 就像沒有完成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浮世繪科普(為什麼距離會産生美)6

圖5 《聖維克多山》

塞尚曾言,自己是“用腦子作畫”。他常常在面對一片樹林或幾塊石頭時,好幾個小時都不動筆。有些作品花費了他許多工夫,卻因為一點點瑕疵被他棄之不用。那麼,他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呢?如果說米開朗基羅的“未完成”雕塑主要表達了作者的感性體驗,那麼塞尚的繪畫則是進行視覺過程的探索。面對大千世界裡紛繁複雜的視覺信息,人的視覺感受是粗糙的、不敏感的。例如,在大自然裡,光的強度可以變化上億倍,而人的視覺感受對此根本應接不暇:當光強度提高10倍時,人的視覺感覺隻增加1倍;光強度提高100倍時, 人的視覺感受隻增加2倍,以此類推。

雙歧圖和“未完成”作品,因新奇性、神秘性、模棱兩可和難以解讀等特點,拉開了作品與觀衆的心理距離,更激發了他們的大腦興奮。

科學家利用現代技術,不僅清楚地看到觀衆在解決這些困惑時,大腦的相關部位活動積極,也記錄了大腦的獎賞機制工作狀态:釋放出讓人愉悅的大腦化學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産素,觸發快感和積極情緒,讓觀衆産生愉悅感和滿足感。“距離産生美”這句一百年前的名言,如今在心理學、生理學和神經科學上都可以找到新诠釋。

本文作者林鳳生為上海大學退休教授,近著有《畫中有話——解讀名畫裡的科學元素》,新著有《名畫在左 科學在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