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的脫口秀大會上,王勉的一首《逃避現實之歌》,引起全場沸騰。
他拿着一個公文包對我說了聲謝謝你,因為我把唯一的一輛共享單車讓他騎。
對!因為我不想上班不想上班,不想去公司改PPT,大哥你别磨叽,你趕緊騎!明天後天都讓給你!
轉眼來到晚上10點半,我主動留下來再加班,我開心地做着PPT,保潔阿姨都有點着急,她說小夥子怎麼這麼努力?因為我不想回家陪女朋友,陪她看腦cai的偶像劇,阿姨我甯願陪着你,阿姨我一會送你回去!
上周我見了女朋友的爸媽,第一次見面我不能搞砸,我帶他們去了最好的川菜館,因為聽說他們不能吃辣。我不想結婚不想結婚!“服務員加盤菜,辣子雞不要子雞!”
我一直在告訴我自己,世上無難事,隻要會逃避。
生活就是有很多問題,讓你下意識的想逃避,哪怕隻是暫時的想辦法不面對去逃避。
……
很多網友評論:你為什麼監控我的生活?
歌詞真實且紮心,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影子。
為什麼明知在逃避,産生自責、自我批判,甚至罪惡感。依然不去改變,反而一逃再逃?
其實,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逃避的本質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的概念,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19世紀90年代提出,他認為,在面對一種想法或感受時,如果我們發現它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或從道德層面上無法接受,就會竭力避開它,将它阻擋到意識領域之外的潛意識領域中,不能直接感知。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的作者約瑟夫·布爾戈給出的經典解釋: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他認為:逃避行為本身隻是心理防禦機制開啟時的表現,而防禦機制本身無所謂好壞,甚至有些時候,它對我們是必需且有益的。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我保護”,比如:失去至親、至愛時,通常表現為否認對方的離開;患重大疾病時,人的本能反應是,“這不是真的……”。
甚至認為,時間是治愈傷痛的良藥,試圖用遺忘回避現實。但真相卻是,“你以為的隻是你以為的”。
否認或刻意回避,隻是暫時将外界屏蔽、隔離,因為某種強烈的刺激難以承受,采取自欺欺人的态度,讓心理有緩沖和接受的過程。
這是一種本能選擇,不是懦弱或膽怯的表現,是正常的心理需求。
其次,人都有趨樂避苦的本能。
趨樂避苦的本能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需求。“眼不見為淨”,“假裝看不見”都是它的體現。
女性的購物和消費,除了能滿足物質需求,也能起到減壓,釋放情緒,逃離現實的作用。
一位名人的妻子經常網上購物,每當他問:“又在買東西嗎?”妻子通常頭也不擡地回答:“不,我在逃避生活。”
男性下班後,甯肯在自家樓下,坐在車裡呆着,也不願馬上回家。不想面對妻子的唠叨,或孩子的吵鬧。
還有的男性頻繁上洗手間,能在裡面待半天,可能一集電視劇播完,還不見出來。雖然環境将就,卻是家裡最安全的地方。
由此可見,男性和女性面對壓力、緊張時的逃避反應不同,但有共同特點——不願面對時,會固守舒适區,放棄嘗試。
以“鴕鳥心态”應對,因為面對未知,和很多不确定性,嘗試新鮮事物,比回避更需勇氣。
也就是說,為了不去做有挑戰、有難度的事,選擇另一件未必喜歡,難度相對較小的事來替代。
就像《逃避現實之歌》中,為了不回家陪女朋友,甯肯加班。未必喜歡工作,比陪女朋友追劇,加班能勉為其難忍受。
因此,人們暫時的逃離行為,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逃避”一直被貼上消極、負面的标簽,甚至污名化。
我們一旦意識到,自己有這種行為時,可能會更加焦慮,認為自己不思進取,很沒用。各種負面暗示接踵而來,反而增加心理壓力,強化這種行為。
即更加逃避,或成為行為模式。遇到棘手的事,會條件反射般選擇遠離。
因此,改變對逃避的負面認知,正确認識它的積極意義,才是正道。
暫時的逃避是充電、補充能量人的本能反應,都是當下對自己最有利的。你暫時不去面對,是沒有足夠的内在能量和勇氣去承受,對未知的恐懼,及可能将事情搞砸的挫敗感。
那麼,就遵從内心的真實訴求,用學習和成長充電,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将這段“逃避”時間合理利用,當做心理驿站,修整和思考人生。
就像“逃避式考研”,無論是否得償所願,備考經曆及學到的知識,都是一筆财富。
《2018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考研動機為比較茫然,未做好就業準備;及為就業“備胎”,分别達到30%、21%。
一位同學認為:與其強調“逃避式考研”的“逃避”,倒不如說“逃避式考研”是延長了學習時間,在時間維度上積累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從而增長自身的競争力和能力,為以後的就業服務。這樣說來,其實不算逃避,反而是種對自己更負責任,更有利的選擇。
還有人考研,是為了避免親人催婚。無論是還沒做好融入社會,或步入婚姻的心理準備,考研其實是讓自己沉澱,積蓄力量的行為。
暫時的不作為,是為了未來更好的作為。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或許能帶給你意外驚喜。
總之,逃避隻是暫時的休養生息和序幕,為更好面對不敢面對的,如歌中所唱“要改變,去面對,别逃避”。
若能從行為背後,看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重新認識自我,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
願你以此為起點和轉折,蓄勢待發,成為“後浪”,逆流而上,實現人生躍跹!
【本體自在: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心理咨詢師,文字愛好者,“十佳心理科普大使”,用心理學點亮生活,走近普通大衆,助力人生!歡迎關注@本體自在,一起探讨心理學,共同成長!】
#心晴計劃##心理咨詢師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