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蘇轍簡介

蘇轼蘇轍簡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07:58:30

我國北宋年間,有這麼一家,父子三人都是名震天下的大文豪,散文八大家中他們占了三家。這就是著名的“三蘇”:蘇洵、蘇轼、蘇轍。

蘇轼蘇轍簡介(一門三文豪蘇洵)1

蘇洵

蘇洵,字明允。他少年時期不喜歡讀書,對當時華麗空洞的文風很是不滿。親友們因此很擔憂,勸蘇洵的父親說:“你的兒子不用心讀書,你為什麼不好好管一管?”蘇洵的父親卻笑着回答說:“你們不了解他,我是不發愁的。”

蘇轼蘇轍簡介(一門三文豪蘇洵)2

蘇轼

果然,在蘇洵二十七歲那年,長子蘇轼出生了。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父親了,卻還是一事無成,看到自己的哥哥、表兄、姐夫都已經科考成功,他受了很大的刺激。于是就在這一年,他發了個狠勁開始讀書。為了學習古文的章法,他曾燒毀了自己的文章數百篇,經過刻苦努力,終于成為宋代著名的散文家。

蘇轼蘇轍簡介(一門三文豪蘇洵)3

蘇轍

蘇轼出生三年後,蘇轍也出生了。蘇洵之所以給兒子取名為“轼、轍”,也是有緣故的。轼是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是露在外面的。蘇洵害怕蘇轼性格過于外露不掩飾,容易招來災禍。果然蘇轼天生豪放不羁,鋒芒畢露,一生多次被貶,差點被殺頭。轍是車子碾過的印迹。蘇轍一生怡和淡泊,深沉不露,在激烈的競争中,雖然也多次被貶,但最終能免禍,悠閑地度過了晚年。在兩個兒子中,很顯然蘇洵更擔心大兒子蘇轼。

蘇洵青年廢學,成名很晚,就把成就功業的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他親自教育他們,讓他們背誦和模仿名家之作,歐陽修的文章就是他們常用的範文。他們的習作,蘇洵都一一修改評點。

大約在蘇轼十歲左右,蘇洵讓他模仿歐陽修的文章寫了一篇《賜對衣金帶及馬表》。蘇洵看了,非常滿意,高興地說:“這個兒子以後一定有出息。”蘇洵果然說對了,後來蘇轼曾多次出入學士院,并多次得到皇帝賞賜的對衣、金帶和馬。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蘇洵帶兩個兒子進京應試。當時蘇轼二十一歲,蘇轍十八歲。兄弟二人順利地通過了舉人考試、禮部考試和殿試,獲得進士及第。他們的父親蘇洵的那個高興勁兒就不用說了,眼看兩個兒子年紀輕輕的都考中了,怎麼能不欣喜若狂呢!不過這也引發了他的感慨,他想自己少年時不好好讀書,浪費了那麼多時間,雖然自己的抱負在兒子們身上實現了,但自己難道就真的一事無成了嗎?他聽說歐陽修是最重視文才的,就把他幾年來所寫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給歐陽修,請歐陽修指教。歐陽修一看,蘇洵的文章文筆老練,别具風格,不同凡響,就向宰相韓琦推薦。韓琦見了,也很喜歡。于是沒經過考試,破格将蘇洵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

這樣,文學蘇家父子三人當時在京都都出了名,時人稱他們為“三蘇”。

三蘇中,文學成就最高的是蘇轼,他也是北宋時期成就最高的文學家。對于蘇轼的文才,北宋時無人不歎服。歐陽修就非常賞識蘇轼,他有一天對兒子說:“你記着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他的話果然應驗,蘇轼死後的十年之内,果然無人再談論歐陽修,大家都在談論蘇轼。他的著作被朝廷禁閱之時,還有很多人在暗中偷偷地誦讀。

宋神宗也很欣賞蘇轼的才華,他喜歡邊吃飯邊看蘇轼的詩文。每當他拿着筷子卻長時間不放下時,旁邊伺候的太監宮女們就知道皇上是看蘇轼的文字入了迷。蘇轼貶官黃州期間,宋神宗曾多次想起他。有一次他對宰相王珪說:“國史很重要,可以讓蘇轼來撰寫。”可是王珪是烏台詩案中極力迫害蘇轼的人,他怎麼能願意蘇轼再度被起用呢?于是就口稱唯唯,面有難色。神宗看到他這個樣子,隻好長歎一聲,無可奈何地說:“那就讓曾鞏來撰寫吧!”可是神宗終究放不下蘇轼,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他終于下手诏:“蘇轼被貶這麼長時間了,即使有過錯也該改得差不多了。人才實在難求,不忍舍棄。”于是把蘇轼從黃州調到離京城較近的汝州。

蘇轼的弟弟蘇轍也是很有才華的。蘇家兩兄弟被錄取時,宋仁宗曾高興地對皇後說:“我為子孫找到兩個宰相之才了。”在仕途上,蘇轍比哥哥要平穩得多,他的官位比哥哥要高,曾真的做到宰相一職。他的文章内容充實,很有深度,足稱大家。

蘇家兩兄弟感情非常深厚。他們從小一起讀書,一起長大,一起考中進士。憂傷時互相安慰,患難時互相扶助。烏台詩案中,蘇轼被捕入獄,處境非常險惡。蘇轍為了營救兄長,不僅四處呼号奔走,而且上表給神宗,請求赦免蘇轼,自己願納還一切官職,為兄長贖罪。後來因為這一點,他受的處罰較重,被調到高安,任筠州酒監。蘇轍很聰明,他在人情世故方面确實高出哥哥一籌。蘇轼在獄中曾給他寫了兩首訣别詩,詩裡除了表達了兄弟間深厚的情誼外,又表示皇恩浩蕩,而自己無法圖報,深為慚愧。蘇轍接到後,感動萬分,竟伏在監獄的案子上哭了起來。獄卒随後就把這兩首詩帶走了,因為獄卒按規矩,必須把犯人寫的片紙隻字呈交監獄最高當局查閱。蘇轍是知道這點的,因此他借着痛哭的時候,特意讓獄卒把詩拿走了。果然不出所料,這些詩傳到了皇帝手中,神宗看了,十分感動。這就是為什麼雖有禦史強大的壓力,蘇轼最後卻被判得很輕的緣故。後來,蘇轼的監禁被解除了,蘇轍接他的時候,特意用手捂住他的嘴。蘇轼就明白了,知道弟弟是在告訴他今後要三緘其口,不要亂說話。

蘇轼杭州任滿時,請求調到密州,就是為了能和弟弟蘇轍見面。可是他的願望沒有實現。在密州期間,他一直沒有機會去看蘇轍。熙甯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蘇轼孤零零的一個人在超然台飲酒賞月。當時他與蘇轍已有五年沒見了。看着天上圓圓的月亮,想到自己這個唯一的弟弟,蘇轼的思念之情無法抑制,于是舉起杯子,對着皎潔的月亮吟了一首《水調歌頭》,詞前有一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轍字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詞的上阙表明了作者的忠君思想,下阙是對弟弟的思念。據說神宗讀到“瓊樓玉宇”兩句,感歎道:“蘇轼終是愛君。”這首詞表現了蘇轼對逆境、對人間一切不如意事的通達态度,雖然無法和弟弟相見,但此刻不正在千裡共賞一輪明月嗎?全詞揮灑自如,一氣呵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傑作。有人說,蘇轼這首詞寫出後,所有以中秋為題的詞都可以棄之不看了。

蘇轼父子三人個個都是才華橫溢,賞識淵博,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少有的現象。因此,後人一提起三蘇,無不欽佩景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