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上古時期的四大姓氏

上古時期的四大姓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01:31:18

其實,無論什麼年代,無論貧窮還是富貴,我們中國人總想知道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的祖先是誰,我們祖上有沒有出過啥達官貴人,全國各省,是不是還有咱的親戚?

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的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号,也是血緣關系的符号,你了解這個跟随自己一生的符号嗎?它的本義是什麼,主要發源地是哪兒?如今又是怎麼分布的?

上古時代有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姚、嬴、姒(sì)、妘(yún)、妫(guī)、姞(jí)。

五帝之首黃帝是少典的子孫,姓公孫,名軒轅,後将本性公孫改為姬,古代的姓和氏分開,黃帝又稱軒轅氏,他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建立了姓氏的,隻有十四人。

上古時期的四大姓氏(上古八大姓氏有你的嗎)1

古時候的姓氏一般是王賞賜給有功之臣或自己的後代的,普通的臣民是沒有姓氏的,所以我們說一個人身份卑微,往往會說此人卑微得連姓名都沒有,比如艾青的保姆——大堰河。

赢姓國,可考證的有商代末期的奄(魯境),淮夷的徐,西方的秦、趙、梁。據《史記》記載,伯益是秦趙之祖,赢姓之所宗。

赢姓,是當時伯益為舜調訓鳥獸,鳥獸多被馴服,舜就賜伯益姓赢氏。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一書中說《國語》和《左傳》裡保存了很多古代史料,例如古代世系。

古人早就有世系觀念,可世系又和神話混為一談,那時的作者民族觀念沒有,所以,要從神話世系的記載中找出古代的民族異同的事實來。

《國語.晉語》有記錄: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黃帝、炎帝。

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亦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大概意思是,不同姓就不同德,不同德就不同類,不同類的男女可通婚,後代就繁衍旺盛。

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志向相同雖然關系遠,男女不可嫁娶成婚,是怕亵渎了恭敬之情。

因為亵渎就會産生怨恨,怨恨就會産生災禍,災禍産生就會消滅同姓。

《國語.鄭語》中記載,姜赢荊芈,實與諸姬代相幹也,姜,伯夷之後也,赢,伯益之後也。《國語.周語》中的記載:齊許申呂由太姜;《詩.大雅.生民》有“厥初生民,實為姜原”;《詩.魯頌.閟攻》有“赫赫姜原,其德不回”。

總結上述史料,得知姜與姬是姻戚,關系複雜,周以姬姓而用姜之神話,那麼姬周應該是姜姓的一個支族,或者是一更大的部族中的兩支。

那麼根據前面的所有史料論證,可以從中推論出,周人應該是炎帝的後代,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總說中國人是炎黃子孫的原因了。

上古時期的四大姓氏(上古八大姓氏有你的嗎)2

​古代姓氏所有大姓都帶女字旁,而且,古籍裡面的神話傳說,總是說有個女人吞了鳥蛋或踩了一個大大的足印然後生下了一個怎樣的孩子,好像都沒有說父親是誰?

因此古代部族裡面,早期基本都是母系氏族,連姓都是從女。

比如姜姓,是女字底,據記載,姜和羌是同一個字,後來男女稱謂不同,于是地望從人為羌,女子從女為姜字,後來就分為兩個部族了,這兩個族人其實都是同一族派出,隻是姜姓人一部分在殷周時期做了中國的侯伯,而其中一部分到了後漢一直是戎狄,南匈奴在魏晉時已經大緻是漢人,北匈奴卻跑得不知去向。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很想知道自己的姓氏到底是怎麼來的了?

比如,王姓,在《民族與古代中國史》一書中,可以推演了解到,王姓主要有三種來源:

第一種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後來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

第二種出自妫姓,為齊王田和的後代,齊被秦滅後,田氏子孫被廢為庶民,但齊人仍稱其為“王家”,後人遂以“王”為姓。

第三種出自子姓,比幹是商王太丁的次子,為子姓,因比幹本為王族,子孫改姓為王。

現在的王氏族人一緻把當年東周靈王太子晉的居地——今山西太原市作為發源地。

李氏源于赢姓,颛顼(zhuān Xū)帝的重孫、東夷部落的首領臯陶(gāo yáo)是李家的先祖,當時,他任堯帝的理官(相當于現在的法官),以“理”為姓。

他的後裔理利貞逃到今河南境内,靠樹上的果實(當時稱木子)充饑活命,由此“指樹為姓”改為李姓,定居苦縣,所以苦縣是李氏的發源地,即今天的河南鹿邑縣境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