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市在元大都基礎上加以擴建和改建的。自内而外分為都城、皇城和宮城三重。宮城居中,與皇城和都城層層相套,這是北宋都城東京“羅成”規劃的形制,與宋以前宮城居北的布局不同。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于南城加建一道外城,加強城防,并将手工業和商業區納入城内予以保護。
北京外城東西2950米,南北3110米。南面設右安、永安、左安三門,東西兩端各設一門,東為廣渠門,西為廣安門。北面東西兩端為東便門和西便門。中間三門即城内的南三門。
内城東西6650米,南北5350米。南設宣武、正陽、崇文三門。東西各設兩門,東為東直門和朝陽門,西為阜成門和西直門。這些城内都設有向外的箭樓和靠内的城樓,以及城牆圍合而成的甕城,其内駐紮軍隊,是城防的中心。例如,前面是箭樓,正陽門則為城樓。内城在東南和西南的城角處,還建有角樓。
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稍偏南,東西2500米,南北2730米。南開一門為天安門,其南,原建有一座大名門(清時稱大清門),為皇城的前導,皇城以内沿軸線及其兩側的即是宮牆,現稱為故宮。宮外布置壇廟、禁苑、寺觀、衙署、宅邸等建築和園林。
這條中軸線上及兩旁建築前後起伏,左右對稱。利用建築的形體及空間的分配,把所有建築聯系在一起,是北京古建築的精華所在。從外城的永安門開始的中軸線,向北到了内城的第一個重點建築——雄偉的正陽門樓及箭樓。再往北經過皇城正中的天安門、端門,到達紫禁城的午門,然後穿過故宮中心的三大殿,出神武門,越過景山中峰的萬春亭,止于地安門外的鼓樓和鐘樓。
這條中軸線到達鐘鼓樓以後,不向北延引到城根,而是恰到好處的結束了。它這時把重點平穩的分配給内城的被城樓——東西對稱的安定門和德勝門。
這種嚴格的布局,說明北京城是一個先有計劃,然後再建造的城市。這個完美的古代城市規劃,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他在世界承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至今仍為中外城市建設專家所推崇,歎為觀止。
近年來,有關專家利用遙感技術所拍攝的全北京鳥瞰照片,翻閱了大量有關史料,相互印證。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驚奇的發現,明代北京城的設計建造呈雙龍布局形狀。一條水龍和一條陸龍銜山環水,蔚為奇觀。
北京的“雙龍”,水龍以南海為龍頭部分,湖心島是龍眼,中南海和北海構成龍神,什刹海是龍尾,擺向西北方向。陸龍俯卧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天安門宛若龍吻,金水橋為龍的颔虬,東西長安街仿佛龍的兩條長須,從天安門到午門一帶是龍鼻骨部,太廟和社稷壇如同龍眼,故宮恰似龍的九骨龍神,四座角樓好像是龍的四抓,伸向四個方向,景山、地安門大街和鐘鼓樓構成龍尾。正陽門好似一顆寶珠。通覽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建築,呈現出巨龍鎖珠之勢,演兩儀、四象、八卦之象,極富匠心。
北京市曆史名城。明代北京城建築的這種“雙龍”布局設計,是反映了在華夏民族曆史上,君權神授的皇權思想。不言而喻,北京乃興龍之地,封建皇帝乃天降龍種,理所當然的稱為統治者。但這種神奇的雙龍布局設計,是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大師們巧奪天工的藝術造詣,還是天然的巧合,仍是一個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