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過後,都會出現很多高考狀元,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文人們都把考狀元作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徑,想來自古至今都是如此!“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這激勵着無數學子卧薪嘗膽、懸梁刺股、勇跳龍門。
科舉考試的本質,即朝廷通過科舉考試在全國範圍内選拔官吏,猶如現在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和科舉考試很像,對于古代科舉考試大家了解嗎?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又相當于是什麼文憑呢?一起來看看吧!
科舉制度
一般提到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都是從明、清兩代的科舉說起。明清的科舉分為甲、乙兩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舉行“鄉試”(即省試),中試者稱為舉人;甲科是把全國的舉人集中到京城裡舉行“會試”,中試者在宮殿裡舉行“殿試”,此次中榜者稱為進士。根據成績高低,進士又分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科舉制度的“三甲”相當于什麼學曆?
到了元、明、清,科舉考試“殿試”的中榜者,一甲僅限三名,二甲、三甲則各取若幹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狀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實際上是殿試的末等。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狀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試中榜進士當中的第三等的。所以在古代科舉中,進士分三等,即三甲,而狀元、榜眼、探花則是頭甲的第一、二、三名。
科舉考試并不能和文憑挂鈎,即科舉考試的意義不在于教育,而在于選拔官吏,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文憑則注重的是教育本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倒是如今的公務員考試和科舉考試更為相似。
敲黑闆
進士前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
考試次序從小到大:秀才,舉人,進士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國最高級别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第二人。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确立于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曆久不衰。
4、進士: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5、舉人: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為“孝廉”,俗稱“老爺”。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公車”。舉人有時也被稱為鄉進士。
6、秀才:秀才别稱茂才,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舉人才,即為察舉。
擴展資料
科舉考試分級
1、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登科”是及第的别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2、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号的。
4、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
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曆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稱鼎元。
8、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9、舉人
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範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範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範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升官發财。
10、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祝2019屆考生高考順利,圓夢理想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