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四川曆史上父子名人

四川曆史上父子名人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1 15:14:11

四川曆史上父子名人(四川人物蘇氏三傑)1

文/杜陽林

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和日後發展,有着莫大影響,不管貧窮還是富貴,孩子若能誕生于一個愛意春暖的家庭,遇到開明慈愛的父親,或有相親無隙的兄弟,對于人的一生,都将受益無限。

在曆史長河中,有這麼一家人,他們真正做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僅在倫常上和諧親密,更在情感上真摯有愛。他們是大名鼎鼎的“一門三學士”,蘇氏父子三人,來自四川眉山。眉山古時候稱為梅州,這裡曾考中了八百多位進士,是著名的進士之鄉,但在一千年曆史中誕生的八百多位進士裡,最為著名的,還要數“蘇氏三傑”,父子三人齊列“唐宋八大家”,足以光耀千秋。蘇洵用他的一腔父愛,養育出了兩個才華橫溢的兒子,而蘇轼和蘇轍,坎坷一生,卻因為骨肉兄弟,生死守望,相攜陪伴,成就了最好的彼此,書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手足佳話。

蘇轼和蘇轍是很幸運的孩子,在他們年幼時,父親不但親自教他們讀書,還陪伴他們成長。

蘇家藏書甚多,蘇洵一有機會就領着兒子去書房學習。那時蘇轼、蘇轍哥倆非常頑皮,不喜歡老老實實呆在書房,他們像小鳥兒向往藍天一般,希望脫離書房這座“牢籠”,飛到外面痛快玩耍。

蘇洵察覺到了孩子的心思,也不願讓孩子認為讀書是一種負擔,一項苦役。他冥思苦想,琢磨怎麼才能改變教育方法,引發兒子的向學興趣。蘇洵從孩童的角度出發,終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從此,每當蘇轼、蘇轍哥倆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玩耍時,蘇洵就故意躲到角落裡讀書,臉上挂着一副眉飛色舞、滿足之極的表情。孩子們跑過來,他像藏寶貝一般,趕緊将書藏起來。哥倆好生奇怪,以為父親真的偷偷隐瞞了什麼寶貝,鬧着非要看,蘇洵故意搖頭擺手,偏不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等到蘇洵前腳一離開,哥倆趕緊将“寶貝”偷出來,如饑似渴地閱讀,期望找到父親快樂滿足的“源泉”。就這樣,他們逐漸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蘇洵對于兒子的教育,沒有施以蠻力強迫,不曾用大道理說教,如同挖渠引流一般,順勢而為,自然而然地将孩子引入了學習的氛圍之中。

蘇轼、蘇轍在家讀書的地方叫“南軒”,為了勉勵孩子們上進,蘇洵幹脆将書齋改名為“來鳳軒”。這是一個大詞,對于羽翼未豐的蘇轼、蘇轍而言,未免太堂皇了一點,但蘇洵絲毫不理會他人怎麼想,他對兒子抱有美好期待:來日功成名就,如同金鳳展翅,聲名響徹寰宇。蘇轼、蘇轍每每到這裡讀書,感受父親對自己的殷殷期望,心中自然是暖流淌過。

蘇洵不僅自己教兒子,還要給兒子找個好老師。當時,他的家鄉眉山地區有個叫劉微之的先生,學問精深,見識廣博,待人謙恭,禮賢下士,很有一套為師治學的辦法。蘇洵便領着蘇轼、蘇轍前去拜師。蘇轼兄弟在劉微之那裡虛心求教,終日勤學苦讀,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蘇洵輔導兒子寫文章,他将自己的寫作經驗傾囊相授:“寫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切不可因襲他人;要‘言必中當世之過’,像五谷能充饑、良藥可治病一樣,能解決實際問題。” 蘇洵十分欣賞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等人的著作,要求兒子去學習他們的寫作技巧。

蘇轼十來歲時,父親讓他做《夏侯太初論》這種難度較大的論文,蘇轼寫出了“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無失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虿”的佳句。意思是說,一個勇敢的人,有勇氣摔碎價值連城的美玉,卻可能被瓦盆的破裂聲吓一大跳;能敢于和猛虎搏擊,卻可能在野蜂毒蠍面前慘然失色。說明人們能夠過得去大風大浪,卻可能在小陰溝裡翻船。蘇洵很欣賞這篇習作,蘇轼自己對此也很得意。後來,蘇轼所做的《顔樂亭詩并序》《黠鼠賦》中,就曾兩次引用這兩句話。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的确令人吃驚。蘇洵當時就高興得擊節稱贊:“此子他日可能有所作為!”

蘇洵對自己的孩子寄望頗高,他曾專門寫了《名二子說》一文,從蘇轼、蘇轍兩兄弟的名字說起,告誡他們做人的道理。

蘇洵為二子取名,大有含義。對一輛車來說,車輪、車輻、車蓋、車轸都有各自實際的用途,隻有車轼好像沒什麼實際的用處。但若去掉車轼,也就不再是完整意義的車了。蘇轼叮囑蘇轼:之所以給你取名為轼,就是提醒你,才華橫溢必然會鋒芒畢露,鋒芒畢露必然會招緻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後進入社會,要收斂鋒芒,應該像車轼一樣,雖然身處車子的顯要位置,卻很善于掩飾、保護自己,這就是無用之用。

而對于蘇轍,是想告誡他:轍是車輪走過的痕迹。大家說起車子的功勞,不會想到車轍,如果有了翻車之禍,罪責也算不到車轍的頭上,車轍很妥當地處于禍福之間。我知道你将來一定能夠避免禍患。

知子莫如父,從蘇洵的“取名說”,就可以看出父親對二子性格的精準把握,以及對他們未來的諄諄告誡,他雖深知二子性格的短處,教導孩子,卻不會動不動就拿出父親的威權來震懾恐吓,願以正面引導和鼓勵,讓孩子身心愉快地自由成長,蘇轼被後世文人譽為“人格完美者”,和他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父母始終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個開明、有愛又有趣的父親,給予蘇家兄弟的滋養,一生享之不盡。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蘇洵并不是一個死讀書的人,也反對将孩子拘囿在書齋之中,日日枯坐,寒窗無休。在蘇轼、蘇轍很小時,一有機會,蘇洵就帶他們去遊覽名山大川,開拓眼界。後來即使蘇轼屢遭貶谪,路途坎坷,他也能以一顆平和喜悅之心,領略大自然之美,并且獲得獨特超凡的感悟。成都有個張方平,愛惜人才,名重天下。他就領了兩個兒子趕去拜見。張方平認真地讀了這父子三人的文章,十分驚訝,暗暗贊歎,立即給京城的文學大師歐陽修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舉薦信,并親自派人将他們一直送到京城。 歐陽修還沒看完他們的文章,就禁不住拍案叫絕:“筆挺韓筋,墨凝柳骨,後來文章當屬此三人矣!張方平可謂舉薦得人。”歐陽修又帶着他們去見當時的宰相韓琦。從此以後,“三蘇”的才名傳遍了京城。

蘇洵堪稱中國曆史上“最好的父親”,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孩子,這大概是種共同努力、共同成就事業最理想的狀态了。他從三十七歲時,将人生目标,從之前的考科舉進士,轉移到了兩個新的目标之上:其一通過自由的閱讀、寫作,成為一個真正的學問家、思想家、文學家;其二便是精心培養兩個兒子。蘇洵潛心研究了儒家的六經和百家學說,考證古今太平與動亂、成功與失敗的變遷,考察聖賢們遭遇的挫折、順利、出仕、退隐的原因,從他們的人生經曆、著作當中獲得思想的精華,然後一層一層積累在心中,從此文思敏捷,頃刻之間下筆千言,文章縱橫馳騁,思路開阖自如。蘇洵和兩個兒子之間,是慈愛的教導,也是互益的陪伴。

1056年,蘇洵帶着兩個兒子進京趕考,蘇轼時年二十一歲,蘇轍十九,他們一考中第,一門考中兩進士,轟動京師,名噪天下。(未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