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陸龜蒙之《離騷》
陸龜蒙似乎有意透過《離騷》表示:因為小人的“讒言”,緻使詩人再如何才華洋溢,也無法受到上位者的理睬。
陸龜蒙似乎有意透過《離騷》表示:因為小人的“讒言”,緻使詩人再如何才華洋溢,也無法受到上位者的理睬。
唐朝詩人陸龜蒙(?-881年),字魯望,自号江湖散人、甫裡先生、天随子,陸龜蒙寫史的詩詞非常多。他曾寫下一首《離騷》以屈原的文章為題引,引出一個關于讒言的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離騷》一詩總共20個字,其中提及了屈原聞名于世的作品:“天問複招魂,無因徹帝阍。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天問複招魂,無因徹帝阍。”“天問”和“招魂”都是屈原最著名的文章,“無因”是指沒有方法,“徹帝阍”則是指通達天庭,即大王。這句表面的意思是指像屈原這樣偉大之人,思想卻無法得到大王的重視與采用。陸龜蒙雖然是指屈原,但其中含意卻是暗指自己,由于某些原因沒有辦法進入仕途,縱然擁有萬千謀略也無濟于事。看來,此時的詩人似乎是在訴說自己實際上對屈原的遭遇,有着感同身受之感。
“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這裡的大概意思是說,一千句精美的語言,也抵不上一句讒言起作用。曆史上許多文獻記載中都說詩人“舉進士不第”,但卻沒有進一步說明原因,畢竟詩人也是有才華的,怎麼會考不中呢?然而,陸龜蒙似乎有意在此告訴我們答案:因為小人的“讒言”,緻使詩人再如何才華洋溢,也無法受到上位者的理睬。
詩人或許是被小人的“讒言”所诋毀,才失去功名的。詩人的這種感受,古人很多人都經曆過,也不是什麼特例。
其實,白居易在《放言》中也記載了相似的心思。白居易透過“周公恐懼流言日”這一句,說明了當年的周公十分害怕自己會遭到流言蜚語的中傷。看來,總使是如周公這般有能力、有德行之人,亦明白流言蜚語的“威力”,莫怪乎白居易進一步表示認為,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能經過時間的考驗,全盤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隻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
其實,遭遇到這樣的狀況是怨不得别人的,因為這牽扯了一個理。例如我們常說的“千裡之堤,毀于蟻穴”,小小的一個蟻穴居然能夠毀滅整個大堤,看上去很不可思議,難道蟻穴具備什麼高超作用嗎?其實,這隻是點出了一個事實。從修煉界的角度來看,這個理更是明顯,因為任何時候的一言一行,都是形塑未來狀況的一項因素。縱然事件再小,也有可能會釀成更大的禍端。因此,一言一行,都不可不謹慎。
傳說有一個修行非常好的人,觀音菩薩感覺他非常有希望成佛,便扮成婦人去借宿。這位修行人是色心全無的,觀音菩薩也非常滿意,最後一個考驗是菩薩把自己的一個簪子留在了這位修行者的家裡,這位修行者自己并不執着于錢财,但卻因為暗自動了一個壞念頭:想要把簪子留給自己的一位親人,而不是拿去歸還。一念之差,鑄成大錯,回頭一看,竟是菩薩考驗,悔之晚矣。
其實,一千句好話未必能夠幫到一個人,一句讒言卻可以毀掉一個人;一千個正念未必圓滿,一個小小的不正的念頭,卻在關鍵時刻毀掉一個修煉人。其實做人也好修煉也好,都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的,這也是古人為什麼非常講究修身養性的原因!詩人有所感觸,其實更應該找一找自己的原因,為什麼對方會有讒言對他呢?是不是自己也有一個不好的念頭呢?能不能發現這個問題,這其實就關乎一個境界的問題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