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貝子,故名 貝母 ”。蘇恭曰:“其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之良.......出 潤州 、荊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綱目拾遺 》将川貝與 浙貝 明确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内傷久咳以川貝為宜。
川貝母作為一個常用的中藥材,它經常用于咳嗽痰多,肺燥咳嗽等,但在選用貝母的時候,很多人會手足無措,因為它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土貝母和湖北貝母六種不同的品種。而對于每一個品種,它的藥理作用都有可能不一樣,選擇不正确不僅耽誤了病情,有時候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而對于一般人來說比較難分辨它們的用法區别,下面就來詳細了解一下它們之間的不同藥理作用:
川貝母
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或瓦布貝母的幹燥鱗莖,按性狀不同分别習稱“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積雪融化後采挖,除去須根、粗皮及泥沙,曬幹或低溫幹燥。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 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的功效,主要用于肺熱燥咳,幹咳少痰,陰虛勞嗽,痰中帶血,瘰疬,乳癰,肺癰。每次使用3-10g,研粉沖服,一次1-2g,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浙貝母
浙貝母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幹燥鱗莖,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洗淨,大小分開,大者除去芯芽,習稱“大貝”,小者不去芯芽,習稱“珠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鍛過的貝殼粉,吸去擦出的漿汁,幹燥;或取鱗莖,大小分開,洗淨,除去芯芽,趁鮮切成厚片,洗淨,幹燥,習稱“浙貝片”。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略呈新月形,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具有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的作用,主要用于風熱咳嗽,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疬,瘡毒。每次使用5-10g,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平貝母
平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平貝母的幹燥鱗莖,春季采挖,除去外皮、須根及泥沙,曬幹或低溫幹燥,呈扁球形,表面黃白色至淺棕色,外層鱗葉2瓣,肥厚,大小相近或一片稍大抱合,頂端略平或微凹入,常稍開裂;中央鱗片小。質堅實而脆,斷面粉性。氣微,味苦。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要用于肺熱燥咳,幹咳少痰,陰虛勞嗽,咳痰帶血。每次使用3-9g,研粉沖服,一次1-2g,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伊貝母伊貝母為百合科植物新疆貝母或伊犁貝母的千燥鱗莖,5-7月間采挖,除去泥沙,曬幹,再去須根和外皮。呈扁球形,表面類甶色,光滑。外層鱗葉2瓣,月牙形,肥厚,大小相近而緊靠,頂端平展而開裂,基部圓鈍,内有較大的鱗片和殘盞、心芽各1枚。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具有收斂止血,化癀,利尿的作用,主要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小便不利,每次使用5-10g。
湖北貝母
湖北貝母為百合科植物湖北貝母的幹燥鱗莖,夏初植株枯萎後采挖,用石灰水或清水浸泡,幹燥。呈扁圓球形,表面類白色至淡棕色。外層鱗葉2 瓣,肥厚,略呈腎形,或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頂端閉合或開裂。内有鱗葉2-6枚及幹縮的殘莖。内表面淡黃色至類白色,基部凹陷呈窩狀,殘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數須根。質脆,斷面類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苦。具有清熱化痰,止咳,散結的作用,主要用于熱痰咳嗽,瘰疬痰核,癰腫瘡毒。每次使用3-9g,研粉沖服,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土貝母土貝母為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幹燥塊莖,秋季采挖,洗淨,辦開,煮至無白心,取出,曬幹,呈不規則的塊,大小不等。表面淡紅棕色或暗棕色,凹凸不平。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樣,氣微,味微苦,具有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主要用于乳癰,瘰疬,痰核,每次使用5-10g。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