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明君,他是治國賢相,他和他的相遇,譜寫了一曲如魚得水的頌歌,可你知道這背後的故事嗎?
一、劉皇叔求賢若渴杜甫詩雲:“三顧頻煩天下計”,三顧茅廬佳話,曆來為人們津津樂道。故事中的劉備謙恭有禮尊重人才,終于打動了天下大賢“卧龍”先生,得到了“跨有荊益聯孫抗曹”的隆中戰略,并在這傑出的戰略構想下,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一代明主。
三顧茅廬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當時諸葛亮未及而立,不過一介布衣,隻在荊襄一帶有些才名;而劉備年近半百,早已封侯拜将名滿天下。二人名位閱曆都有很大差距,劉備憑什麼要對一個能力未經驗證的年輕人畢恭畢敬乃至執弟子禮呢?
劉備不是沒見過世面的土包子,其麾下人才雖不及曹操繁盛,但也有過幾個非常優秀的謀臣:在徐州時有三國頂級行政人才、九品中正制設計師陳群,還有文武兼備曾任廣陵太守力拒江東小霸王孫策的陳登;赤壁戰後又招攬了不少人才,其中就有“鳳雛”龐統和畫策定漢中的法正等一流謀士。劉皇叔固然重視人才,但此前之後都不曾有人得到過諸葛亮的待遇。
劉備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溫良恭儉讓,他其實是很有脾氣的,從他鞭督郵、殺張裕可知,他的心胸并不是很寬廣——鞭督郵是皇叔親自動的手,演義中栽贓給了張飛;張裕不過是在一次玩笑中有所冒犯,就被懷恨在心尋隙殺害。
即使說劉備當時處境窘迫,為收買人心刻意折節禮賢下士,那麼在招攬得手後就沒有必要繼續作僞——《三國志》載:劉備與諸葛亮“情好日密”,甚至讓鐵杆親信關羽張飛都感到“不悅”,可見劉玄德一直都非常倚重孔明。
劉備究竟看重諸葛亮什麼呢?
二、諸葛亮手眼通天《出師表》有言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于是在很多人想來,諸葛亮未出山時,就是悠遊山水之間的隐士。
無奈隐士終歸不是神仙,不能不食人間煙火,隐逸生活沒有想象中的逍遙;如果諸葛亮隻靠幾畝薄田度日,那他幾乎不可能脫離生産勞動,為生計整日铢锱必較,哪有時間精力去關注天下大勢?
所謂“不求聞達于諸侯”,一半是矯情,另一半是底氣,因為諸葛亮不必“聞達”也能保持優裕生活。
琅琊諸葛氏本來就是名門望族。雖說孔明之父諸葛珪一支家道中落,以緻背井離鄉移居荊襄,但士族底蘊還在——諸葛亮與荊襄望族蔡、蒯、龐、黃諸姓都有姻親關系(諸葛亮兩個姐姐分别嫁給蒯氏和龐氏,本人娶黃承彥女,黃承彥又娶蔡氏女,與劉表為連襟,參看《襄陽耆舊記》)。有這麼強的關系網,他當然不用眼巴巴求着别人讨生活。
生活優裕有閑暇,家學淵源有積累,這隻是成才的基本條件;諸葛亮縱然天賦異禀,有着敏銳的戰略洞察力,但還遠不足以支持隆中戰略,因為還缺少一個重要條件——廣泛的消息來源。
消息來源,才是世家大族真正資源所在,他們正是通過情報不對稱的優勢,早早布局,拉開與寒門庶族的距離。諸葛亮不是荊襄士族,雖然他和各大家族關系密切,與當地名士交遊廣闊,但以中古時期的通訊條件,這些還不能提供足夠的情報支持。
除非說諸葛亮和這些家族的關系,已經深入到核心利益層面,可以進行情報共享。
這不是不可能的。漢末士族不同于六朝的保守封閉,進取心尚未泯滅,開放程度也還比較高,在締結姻親關系的前提下,願意接納外來傑出人才進入核心,而諸葛亮恰恰符合這一條件。
隆中對戰略很可能就在這個背景下誕生。這不是諸葛亮自己開腦洞獨立發明,而是他依托荊襄士族廣泛的消息渠道,博采了各家賢士智慧結晶,最終融合成型。
三、君臣間雙向選擇隆中對戰略雖然高瞻遠矚,但是這種戰略大方向問題,說破也就不值錢了,關鍵還在于執行——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還不夠,還要知道怎樣實現目标。
而此時的諸葛亮在執行能力上還比較欠缺——孔明曾給劉表長子劉琦出主意讓他出走江夏,遠離争嗣是非。這對劉琦個人安全是妙手,但對劉備事業卻是臭棋,因為劉備沒有能力強行奪取荊州,一定要借助一個盟友做代理人,而劉琦正是最合适人選。劉琦遠走江夏,從地理上和劉備隔開,雙方便陷入各自為戰境地,一旦情況有變,雙方隻能憑着感覺行事,根本不可能呼應。
但劉備依然看重諸葛亮,因為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劉備半生戎馬縱橫天下,但一直沒能取得一塊穩固的根據地,隻能惶惶然流竄四方投靠各路諸侯,最後托蔽于劉表翼下。以劉備“枭雄”本性,當然有意鵲巢鸠占謀奪荊襄統治權;隻是劉表雖然進取心不足,但經營荊州多年根深蒂固,不是他一個喪家之犬率數千流浪軍所能動搖,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廣泛勾連荊襄非主流勢力。
諸葛亮對荊襄大小家族了如指掌:誰家不被劉表看重,哪家和蔡氏蒯氏有什麼矛盾,誰誰在家族中被邊緣化,這些情況他都門清。有這麼一個活地圖在,對劉備聯絡整合荊襄邊緣勢力是極大幫助。
隆中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聯孫抗曹”,而孔明兄長諸葛瑾恰恰出仕于孫權麾下,這一層關系對于今後開展外交工作極其重要。
所以不管諸葛亮經驗幾何,這些條件決定了他是執行隆中戰略的不二人選。
而且孔明不是荊襄士族,沒有太多家族利益羁絆,能夠成為劉備特别得力的“帶路黨”!
劉備對高門士族一直存有疑慮,因為這些人重宗族而輕主君——前面提過的陳群、陳登後來都歸附曹操,并得到重用;雖然他們沒有直接背叛劉備的行為,但忠誠度顯然不高。劉備出身寒微,面對這些人本來就有自卑感,再遇到這種情況,也就更沒有信心駕馭他們了。
也就是這個原因,當劉備成功招攬諸葛亮後,并沒有繼續尋訪與之齊名的龐統;不是因為有“卧龍”就不需要“鳳雛”,更不是因為孔明嫉妒龐士元,而是因為襄陽龐氏屬于高門士族,劉玄德吃過虧心有餘悸。
反過來說諸葛亮也沒有更好選擇。
時至建安十三年,曹丞相根基已固,麾下陣營也大緻完整,盡管此後三次發布求賢令,一再強調“唯才是舉”,但幾乎沒有再出現過重用系統外人士的情況——荊州名士蒯越,足智多謀天下知名,曹操對之評價甚高,稱“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然而任其光祿勳閑職,不予實權。有理由相信,諸葛亮降曹待遇隻能更差,不可能讓自視甚高的孔明滿意。
孫權情況也相差無幾,他的班底也基本完成,諸葛亮加入進去也很難成為核心――孫權接手父兄基業,是富二代出身,相對曹操更看重門第。況且其兄諸葛瑾早已仕吳,從分散風險的角度說,沒有必要把雞蛋都放進一個籃子。
于是乎,出身貧寒又志向遠大的劉備成了唯一選擇。
伏波将軍馬援有言道: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如魚得水”是雙方資源與需求高度契合的結果。
本文作者:鳄魚不哭,公衆号“這才是戰争”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衆号“這才是戰争”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衆号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緻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争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争》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号名亦為“這才是戰争”,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