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白最著名的兩首黃鶴樓詩

李白最著名的兩首黃鶴樓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4 11:26:30

在武漢的黃鶴樓,有一個擱筆亭。

據說,唐代詩人李白登臨黃鶴樓時,想要寫詩吟詠,卻看到崔颢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擊節歎賞,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自認為寫不過崔颢,李白登臨黃鶴樓,沒有寫詩。

這個故事記載在元代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傳》中。

李白最著名的兩首黃鶴樓詩(李白模仿黃鶴樓寫了兩首詩)1

因為喜歡,所以模仿。

李白仿照《黃鶴樓》寫下兩首詩作,一首《登金陵鳳凰台》,收錄進《唐詩三百首》,是李白的七律經典之作,人人會背。而另外一首詩同樣經典,卻少有人知,這就是李白的《鹦鹉洲》。

《鹦鹉洲》

鹦鹉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鹦鹉名。

鹦鹉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李白的這種喜歡像極了現在的追星女孩。

偶像穿了個什麼衣服,我也要買一個穿上。

跟偶像穿一樣的衣服,是一種仰視偶像的表現,那麼,李白仿寫喜歡的詩作,則是想與偶像平視。

而這首《鹦鹉洲》确實達到了這種效果。

李白最著名的兩首黃鶴樓詩(李白模仿黃鶴樓寫了兩首詩)2

鹦鹉洲是江夏名勝,位于湖北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

相傳由東漢末年祢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飛鳴”(李白《望鹦鹉洲懷祢衡》)的《鹦鹉賦》而得名。

後祢衡被黃祖殺害,亦葬于洲上。曆代詩人臨江夏,大都描寫鹦鹉洲。

李白最著名的兩首黃鶴樓詩(李白模仿黃鶴樓寫了兩首詩)3

我們細看李白的這首詩。

鹦鹉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鹦鹉名。

鹦鹉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李白在詩中,将祢衡比作鹦鹉:

鹦鹉曾經來到吳江的岸邊,江中的小洲上還流傳着鹦鹉的美名。鹦鹉已向西飛到隴山去了,可那芳洲之上還碧樹青青。

讀來情韻幽深,餘味無窮,表現了詩人對祢衡的無限懷念。

前四句中,出現了三個“鹦鹉”,與崔颢詩中前四句中三個“黃鶴”何其相似,一唱三歎,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最著名的兩首黃鶴樓詩(李白模仿黃鶴樓寫了兩首詩)4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寫完鹦鹉,李白極目遠望,開始寫景:

遠遠望去,鹦鹉洲上,花團錦簇,水氣缭繞,那嫩綠的蘭葉在微風中搖曳生姿,令人陶醉而感受到春天的溫暖。

江洲兩岸的樹樹桃花臨水盛開,将晶瑩明澈的江水染得像一匹絢爛奪目的錦緞,随着江波的起伏,一浪一浪地湧向岸邊。

被遷谪的旅人此時隻有徒然遠望,眼前的美景與心中惆怅形成對比,他不禁問道:如今,祢衡長眠地下,而長洲之上那一輪徘徊的孤月,又将清輝投射給誰呢?

李白最著名的兩首黃鶴樓詩(李白模仿黃鶴樓寫了兩首詩)5

李白詩寫鹦鹉洲,實際上是在吊古傷今,通過懷祢衡而抒發自己晚年飽經颠沛流離之苦的孤寂傷懷。

這是一首仿作,但寫得怎麼樣呢?來看後世學者的評價:

《唐詩鏡》:太白七言,絕無蘊藉,《鹦鹉洲》一首,氣格高岸。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芳洲之樹何青青”,隻得七個字,一何使人心杳目迷,更不審其起盡也。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人謂此必又拟《黃鶴樓》,似也。聖歎雲:一蟹不如一蟹。以予觀之,則殊未肯讓崔獨步也。前半亦是順叙法,而卻以鳳凰台之二句展作三句,可見伸縮變化,皆随乎人,豈當為格律所拘耶?“芳洲之樹何青青”,較“白雲千載空悠悠”更具情趣。

如今,崔颢的《黃鶴樓》依然高标傲世,而李白的這首《鹦鹉洲》也成為傳唱的經典。

李白最著名的兩首黃鶴樓詩(李白模仿黃鶴樓寫了兩首詩)6

小七讀這首詩,極愛“芳洲之樹何青青”和“長洲孤月向誰明”,其中的無奈與傷情,意沉悠遠,餘味無窮。

作為唐代最豪邁的詩人,李白自有一種傲視群雄的氣質。

杜甫有詩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驕傲如李白,在看到崔颢的《黃鶴樓》時,也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擊節歎賞:這詩寫得也太好了,我都寫不了來。

李白最著名的兩首黃鶴樓詩(李白模仿黃鶴樓寫了兩首詩)7

“李白擱筆”的故事不知真假,但是,李白仿寫了《登金陵鳳凰台》、《鹦鹉洲》,可見他對《黃鶴樓》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

讀這兩首詩,可以讀出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你寫得好,我偏要再寫一首,和你比比高低。

這樣的李白,可愛真性情,有才華,而這正是他千百年來為後人所喜愛的原因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