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目前可以說是如火如荼,但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在全球罕有先例,整個建設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探索過程。按照規劃,2023年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要完成基本建設,目前各相關地市的建設進度不一,但都在積極且高效地完成這件工作,其中江蘇省的重點建設區建設任務已經完成。文化産業評論(ID:whcypl)相信,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将如期完成各項建設工作,并将成為文化、旅遊以及相關産業快速發展的新動力。
作者 | 莘奇疾(文化産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彙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 | 時光
編輯 | 半島
來源 | 文化産業評論
數日前,杭州印發了《杭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詳盡闡述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的建設規劃。由于杭州今年9月要承辦第19屆亞運會,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和亞運會的籌備工作疊加,相輔相成,規劃起點高、手筆大,很是引人注目。
自2017年1月中辦、國辦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之後,“國家文化公園”這一新穎名詞就越來越密集地出現在各種媒體報道與政府文件之中。
今年1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通知,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至此,我國已經明确了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目标。其中前三者起步早,建設進度也相對較快,長城河北段、大運河江蘇段、長征貴州段作為重點建設區按照國家要求已于2021年底前基本完成建設任務。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标志性項目——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于2021年6月建成開放。在政策的支持下,杭州、洛陽、宿州等沿線城市一批大運河系列主題博物館已經開工建設。新華社圖
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在全球罕有先例,是一種全新的探索過程。由于大運河(尤其是南段)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相應的維護與開發利用一直沒有停息,2014年6月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後,保護工作又被提到很高的等級。因此綜合來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進度相對其他幾個文化公園都要更快一些,它的建設成果與經驗,将會為後續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寶貴的借鑒。
今天,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會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現在建得怎麼樣了?未來又将如何發展?文化産業評論(ID:whcypl)就來談談這些問題。
以人為本
公園的最大功用就是供公衆遊覽休憩放松,對普通人來說,國家級的文化公園自然應該比一般公園帶給人們更好的遊覽感受。
從目前大運河各段已經建設好的部分來看,這一點做得都不錯。
△北京通州運河文化廣場夜景。運河的北京段及河北段都已經實現了客運通航,結合着沉浸式、夜間經濟、智慧旅遊等模式,古老的運河煥發新貌,也給遊人帶來更好的旅遊體驗。圖片源自通州運河景區官網
△賈魯河曾是大運河通濟渠的組成部分,幾年前賈魯河畔(鄭州段)還是一種荒蕪的狀态,幾經疏浚改造、開發建設之後,而今已經成為市民休閑觀景的好去處 攝影:趙瑩
△蘇州是大運河畔的重要城市,以景色怡人著稱,有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加持,蘇州未來的旅遊熱度将會更高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之中還有不少地方的建設尚處于規劃階段,但從這些的規劃中也能看出,給群衆提供更好的遊覽場所都是核心的規劃理念。
△安徽宿州段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規劃看起來就非常養眼
△杭州發布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中,夜幕下的大運河沿岸将是成片的美景。圖片源自杭州發布
這個公園建設不一般,給政策給資金
搞建設離不開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得到的支持如何呢?
政策密集發布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得到的政策關注堪稱無以複加。
以上為國家級的政策,據文化産業評論(ID:whcypl)查閱,建設涉及的8個省(市)均已出台了相關的配套政策,在這些省份出台的省級十四五文旅業發展規劃中,都對公園的建設有詳細描述。而這些描述具體到地級市級别的實施方案之中時,已經被分解成為一個個項目,盡管地市級的規劃編制進度參差不齊,但預計最晚在今年第一季度内會全部推出。
投資強度驚人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投資強度很驚人。
以江蘇為例,大運河江蘇段是運河全段文旅資源最豐富、密度最高的地區,擁有10項世界級非遺、239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40個國家級非遺、54座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21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2處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21年6月初,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舉行全體會議,審議了省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十四五”時期和2021年重點項目,總投資達2134億元!
△江蘇對大運河非常重視,大運河文旅博覽會已經舉辦了三屆,每次都是規模宏大。隻要是關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事,江蘇花起錢來從不吝啬。按照國家部署,至2021年年底,江蘇段的重點區域建設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從公開來源暫時查不到其他省份明确的投資總額,但從能查閱到的新聞之中,也能推測整體的投資額度不會小。
相對保守地推測,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投資總量會是幾千億級别。
為何需要這麼多錢
為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這麼花錢呢?我們先看看它的整體描述。
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頒布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下簡稱為《保護規劃》)中,還明确了五大重點建設工程,每一個都是分量十足。
我們再結合着示意圖,直觀感受一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涵蓋範圍之廣。
△隋唐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其永濟渠、通濟渠大部分河段至近代已經無水;元代在隋唐運河基礎上,于京杭之間取近路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是為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在浙江境内,始建于春秋,貫通于西晉,西起杭州,經紹興,東至甯波甬江入海口
在8個省(市)廣闊的範圍之内,有這麼多重大項目要實施,花費這麼高也就不足為怪了。
錢從何處來
單靠财政資金無法支撐這麼多建設項目,即便是财大氣粗的“蘇大強”也不例外。
《保護規劃》中提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提供服務、捐贈物資等方式參與建設運營。
江蘇作為先行建設省份,嘗試聯合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共同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
△江蘇曾設立全國首隻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認繳規模超130億元,2020年江蘇還在全國發行首隻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規模23.34億元
江蘇的這些經驗做法得到國家發改委、文旅部等部委的高度評價,并在全國推廣。這種綜合性、多渠道的建設資金募集模式,将會成為未來建設的主流,也會比較好地解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資金的問題。
回報同樣可觀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形态的階段,維持經濟健康高速發展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大力發展文化産業、推進智慧旅遊深入發展、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是被廣泛認可的有效措施。
大手筆投入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會帶動基建、網絡、交通、科技等很多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也會極大地推動文化産業、旅遊産業的發展。
△數字雲平台建設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五大工程中的重要内容,2021年騰訊雲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台”的技術支持方
建設與發展的主要問題
國家級的文化公園建設沒有成功案例可以拷貝或借鑒,隻能在積極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優化發展路徑。
學術界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發展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見,在實地調研基礎上文化産業評論(ID:whcypl)綜合分析後認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領域目前存在兩個比較明顯的短闆,亟待有關部門重視并解決。
硬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有問題不奇怪,這麼大的工程,又涉及那麼多省份,千頭萬緒,難免會有疏漏。
一是部分地區為了快速完成建設任務,采用的方法失之簡單。先快速拆遷,将沿岸建築全部折光;接下來進場整修,建設混凝土大堤和道路等;最後就是綠化、布置健身器材、設置宣傳牌匾。這樣的建設模式能快速取得一些成效,但卻使原來沿岸的曆史風格完全消失,“千人一面”,“文化帶成了整齊劃一的綠化帶”。
二是防洪牆等水利工程在建設時存在不足。大運河很多地方承擔着繁重的航運、行洪等功能,防洪是一項硬任務。在實踐中有的地市為保險起見,簡單地将防洪牆拔高建設,上下遊的其他地市也隻能看齊這個标準甚至高于這個标準,于是你7米我8米,防洪大堤一處高過一處,運河景觀于防洪堤之外完全不可見了,也就違背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原則。
三是一些民生項目侵占堤岸,在堤岸上修建道路主幹道與其他城市配套工程的并不少見。這種作法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内比較流行,由于是民生項目,被質疑的時候不多。但是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規劃出台之後,再這麼推進項目就不合時宜了。
綜合看來,如何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協調各方,最大限度地降低對運河古韻的破壞,值得各級政府重視。
文化分量不足
文化産業高速發展這麼多年,人們已經有較高共識:相對于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文化内涵挖掘整合等“軟件建設”難度更高。國家文化公園如果 “文化”的分量不足,就會缺乏說服力。
就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而言,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文化層面的建設缺憾明顯。
首先,整體文化标識體系有欠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隻有一個“千年運河”的slogan,沒有更詳細的解讀,也沒有完整的VI标識體系。而作為對比,幾乎每個相關的省份與地級市,都有自己的宣傳口号。例如河南省有“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鄭州市有“天地之中,華夏之源”,洛陽市有“千年古都,牡丹花城”,開封市有“一城宋韻,八朝古都”。從營銷的角度講,過多的口号會降低品牌識别度,怎麼将這些有機地統一到國家文化公園的體系之内,是需要盡快解決的事宜。
其次,如何處理不同的文化公園品牌重疊,也是一個比較棘手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洛陽、鄭州、開封三個地市,它們既處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區,同時也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區,硬件建設可以合二為一,但如何做好文化的區分,需要多方協作破局。
第三,對文化内涵的挖掘,可能是最具難度的事情。現在大家對IP的概念都高看一眼,各級政府出台的規劃中也都表達了對本區域文化IP的高度重視,但提出概念容易,真正打造IP則很有難度。
△浚縣古運河景觀,如何挖掘并光大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困擾着相關部門。圖片源于鶴壁新聞網
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永濟渠段的重要城市鶴壁為例,鶴壁是古衛國所在地,古稱朝歌。淇河濕地公園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考證《詩經》中與淇河衛地相關的詩篇高達六十餘篇,因此鶴壁市力推“詩經”這個IP。另外,大名鼎鼎的鬼谷子就是在鶴壁雲夢山傳道授業,教出了蘇秦、張儀這些學生。鶴壁市下轄的浚縣是隋唐大運河重要的港口城市,入圍第三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文化遺存豐富,儒家重要人物子貢就是浚縣人,至今浚縣尚有子貢墓。然而不管是“詩經”,還是鬼谷子乃至子貢,都隻體現在一些小景點上,很難給外地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如何解決文化内涵的挖掘與提升問題,也是未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需要重視的事情。
結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大運河就如張繼的詩一樣,普通的生活場景中蘊含着濃濃的文化氣息,穿越千年仍舊打動着人們的心扉。而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國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深層的動機。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力度激動人心,今明兩年是全段建設的關鍵時期,文化産業評論(ID:whcypl)将持續關注這項國家級文化工程的建設進程,及時與大家分享相關思考。
參考文獻:
1.劉慶柱等:《筆談:國家文化公園的概念定位、價值挖掘、傳承展示及實現途徑》
2.許立勇,周從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圈層治理研究》
3.程遂營,張野:《國家文化公園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4.程金龍,劉凱霞,程少陽:《河南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
5.王健,王明德,孫煜:《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6.吳殿廷,劉鋒,盧亞,劉宏紅,王欣:《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旅遊開發和文化傳承研究》
7.新華社記者: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 設保護規劃》答記者問
8.各級政府部門相關政策文件與各級媒體公開新聞報道
文中未注明出處的圖片,均源于網絡公開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