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曆史和寫作的萌新幹飯人,歡迎關注。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夏天到了,也許别人沒有食欲,但是幹飯人怎麼能沒有食欲呢?!沒有食欲的幹飯人請問你的“戰鬥魂”又在哪裡?!所以,捧起碗來,幹飯人必須“戰鬥魂”和“幹飯魂”兩手抓!
人家的仲夏夜之夢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梨白的夏夜之夢就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入東京夢華,聞聞開封府街頭巷尾的人間煙火氣,探索咱們東京開封人的“幹飯魂”。
在宋朝時,東京開封絕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城市,引領着世界的各種潮流,包括美食。美國的一本生活類雜志曾經在将宋朝街頭的美食評選為一千年來影響世界的一百件大事之一,作為中國人,梨白不得不凡爾賽得來一句,“哦,意料之中”。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到了宋朝之後,無論是烹饪的方式還是食材、佐料開始日漸豐富起來,即使到了現在,流傳在民間的好多美食還能找追溯到他們在宋朝的影子。
我們真的是一個太喜歡美食的國家和民族,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全世界都在贊歎我們的空間站,隻有我們贊歎的同時都在問航天員吃什麼呀,這是什麼啊?!這就是幹飯魂啊,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所有的事業都是在吃飽喝足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啊。
說到宋朝東京開封的美食,那真的是太多了,相聲裡的“報菜名”算不上什麼,隻說街頭的那些美食就足夠讓我們研究上一陣,所以今天咱們就說說這幹飯人的幹飯美食,畢竟無論哪個時代隻有勞動人民幹飯明白了,才能燃燒幹飯魂啊。
在宋朝,勞動人民能天天吃羊肉嗎?顯然不能,連蘇轼都隻是啃啃羊骨頭,勞動人民又怎麼能天天吃肉呢?
幹飯人美食是有标準的,首先是實惠,其次是能吃飽,再者還得抗餓,不能說吃進去飽了,過了一會又餓了,這不行,耽誤勞動。
符合以上标準的汴京美食有嗎?當然,開封地處中原,要麼怎麼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中原土地上長勢喜人的麥子就是為幹飯人的幹飯魂而生長的,也因此在汴京的街頭有非常多的面食。
說起宋朝的面食,大家難免都會想到一個人,賣炊餅的武大郎,沒辦法,知名度太高了!炊餅是汴京街頭的一個平價美食,在記錄東京風物習俗的書籍《東京夢華錄》中非常常見。
炊餅起初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蒸餅。北宋人吳處厚的《青箱雜記》中曾經提及蒸餅之所以改名叫炊餅,是因為犯了宋仁宗趙祯的名諱。
過了千年,武大郎的燒餅像是一個“老字号”依然出現在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影視劇和景區的美食攤上最常見,隻不過變成了武大郎“燒餅”。
蒸餅,如字面意義一樣,《缃素雜記》中記載了它的做法,“蒸籠而食”,說白了,有點像是今天的包子、饅頭,當然蒸餅的做法至今在中原地區流行。
至于燒餅,宋人也有記載,“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可見兩者在烹饪方式上還是有差距的。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一個小吃“橫行”街頭的時代,如果隻是上籠屜蒸肯定宋史籠絡不了食客們的心,于是又慢慢衍生出了油蜜蒸餅、千層蒸餅等等。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記載了一道叫作“酥瓊葉”的美食,主要原來就是宿蒸餅。隔夜的蒸餅切成薄片,塗上蜂蜜或者油,放在火上炙烤,之後再将其放在紙上散散火氣,吃起來松脆無比。
楊萬裡有詩詞描述這道美食,“削成瓊葉片,嚼成雪花聲”,還說“炙手三家市,焦頭五鼎烹饪”可見這道美食在當時是非常受歡迎的,所以這真的不是烤吐司的祖宗嗎?
說到蒸餅,我們不得不說一說和它制作工藝相似的“饅頭”了,也有人說武大郎也賣饅頭。那麼蒸餅和饅頭到底有什麼區别呢?
最直觀的區别可能就是形狀不同,在這就是饅頭有餡料,說白了,就是我們今天的包子,《東京夢華錄》的“飲食果子”中就有提及軟羊諸色包子以及電視劇《清平樂》宋仁宗長女徽柔出生時賜給了大臣們包子,都是宋朝的饅頭。
街上各種面食店就說明了汴京的“幹飯人”對于面食的偏愛,《東京夢華錄》記載,在開封的街頭是有專門的餅店的,且餅店和餅店也不同,有油餅和胡餅之分。
油餅店是售賣蒸餅、糖餅、裝盒、引盤之類的,胡餅店則是售賣門油、油坨、髓餅、新樣滿麻等餅類。從兩種門店售賣的餅食來看,油餅店應該是比較本土的餅類,胡餅店則是由西域的餅類發展而來的,當然早在唐朝的時候,胡餅便風靡街頭了。
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倉皇逃亡蜀地,在鹹陽行宮休息的時候,日中未食,楊國忠為他奉上了胡餅。
《釋名·釋飲食》:“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大多數學者認為胡餅類似于我們今天的燒餅,爐子烤的,上面還撒着胡麻,和新疆的囊也是差不多的。
到了宋朝,胡餅也開始多樣化,《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門油、菊花、寬焦、側厚、油坨、髓餅、新樣滿麻”等等。
宋人王谠所著的《唐語林·補遺》中就曾經記載了胡餅的創新做法,“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于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不得不說看見這個梨白想起來新疆的烤包子,盡管形狀不同,但是好吃是肯定的。
胡餅店的大多餅都和燒餅差不多,油坨卻是個例外,它是一種油炸的餅類,梨白推測,應該是一種類似鍋盔的美食。
《東京夢華錄》中介紹了開封城中餅店中的兩家“戰鬥餅”,武成王廟前的海州張家、皇建院前的盛家。
這兩家有多火呢?五更天店裡就開始做餅了,每個案闆上都有三五個做餅的師傅,揪劑子、做餅都有分工,這乒乒乓乓的遠近人家都能聽見。
又有多少人好這口呢?别家咱們不知道,就這兩家,每家都有五十座烤爐,市場需求決定商家的供應量,開封人們真的很愛“餅”。
提到面食,那不得不說一說面條,中原地帶都好這一口。在宋朝,面條也是一種“餅”,隻要是面粉做的都是餅,隻不過面條是“湯餅”,之後又被成為“索餅”。湯餅的含義更廣,有時候馄鈍之類的面食也被稱之為湯餅。
《釋名疏證補》中“索餅”被解釋為“即水引餅”,有點水煮餅的意思,和今天所說的燴餅有點像,《山家清供》中的“真湯餅”就是“沸湯泡油餅”。
《齊民要術》中則解釋了什麼是“水引”,冷肉湯調和過篩面粉,然後“揉搓如箸著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铛上,揉搓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這個就很像咱們今天說的面條了。
宋朝街頭的食店、酒樓裡已經出現“面”了,像是《東京夢華錄》的“食店篇”就提到了很多面食,一般食店都有的“軟羊面”、“桐皮面”;川飯店的“插肉面”、“大燠面”;南食店的“桐皮熟脍面”,寺院的“菜面”等等,澆頭、湯頭種類豐富,不得不說宋朝的“幹飯人”不光有“幹飯魂”,在美食的研究上也是很厲害。
上文中我們就已經說了,湯餅不局限于面條,還有馄鈍一類的美食。《山家清供》中記載了一道美食“梅花湯餅”,便是用浸過白梅花和檀香末的水和面做馄鈍皮,然後摞成一疊,最後用梅花樣的母子鑿出來,最後煮熟,在放了雞湯内,一人一碗。
這道美食說是馄鈍,其實有點像今天的面片,蔬菜汁面片或者蝴蝶面等,這在宋朝早就吃上了。
上面的湯餅那都是有錢、有閑人在家做的講究美食,宋朝還有一種水煮面食,叫作馎饦,至今我國南北方都有地兒仍在做這道美食,類似煮面片、“貓耳朵”。
《齊民要術》的餅法一篇也提到了這道美食,“馎饦,挼如大指許,兩寸一斷,着水中浸。宜以受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
在水裡“泡”着的還有馄鈍本鈍,《東京夢華錄》中多處提及了一種叫做“馉饳”的美食,這其實應該就是馄鈍的前身,面皮裡面包餡兒,有水煮的,也有油炸的。不過宋朝也有馄鈍,《山家清供》中就有介紹過椿根馄鈍。馉饳和馄鈍應該是同一類的美食。
不得不說,宋朝開封街頭的面食即便今天說起來,也是令人垂涎欲滴,隻能說生活在當時世界大都市開封的“幹飯人”那是真有口福啊,南來北往的面食彙聚一堂,什麼川食店、南店,當地的美食加上中原的面食,治愈一切,戰鬥魂絕對加滿。
随着宋廷南遷,南下的宋人也将北方的面食帶到了南方,碰上當地特色,又演繹出來了不一樣的美味,像是蘇州、杭州等地的面條,即便是梨白這個北方人吃了,也得豎起大拇指。
中華民族的文化就是在一次次遷徙和融合中不停地發展和傳播,美食也是如此,通過南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我們便可以知道豪放、管飽兒的面食到了南方之後,便開始精緻、小巧了起來,這其實也是一種發展或者适應,細想起來是南北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也是我們文化一脈傳承和古時遷徙即融合的見證。
誰說曆史離我們很遠呢?我們吃的一粥一飯一個饅頭一碗馄鈍都是曆史發展和前進的産物。關于開封街頭的“幹飯魂”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趕快在評論區留下精彩評論吧,期待大家的轉贊評和關注哦~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删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東京夢華錄》
《山家清供》
《齊民要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