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幼兒兒歌創作賞析

幼兒兒歌創作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23:46:02

幼兒兒歌創作賞析(怎樣才能寫好兒歌)1

陳振桂教授出版《新兒童文學教程》《當代兒童文學》《幼兒文學閱讀與指導》等98本著作,其中大學教材10本。

學會創作兒歌,把精美的精神食糧提供給孩子們,是一名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責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否創作出反映當代幼兒生活、具有幼兒情趣的兒歌,是檢驗幼師生師範生未來職業素養的一塊試金石。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隻要滿懷愛心,以一顆童心去觀察生活、觀察自然、觀察幼兒、勤于積累素材并認真揣摩創作兒歌的一般規律與方法,就一定能寫出孩子們喜愛的兒歌來。

兒歌作家張繼樓先生曾說,一首被娃娃們歡迎的兒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内容貼近幼兒的生活;二是語言必須淺近、口語化,做到琅琅上口;三是要有童趣。隻有從生活出發,用童心感受并掌握創作兒歌的一些規律與技巧,才能寫出具有新意與靈氣的兒歌來。所以,要寫好兒歌,應特别注意下幾點:

一、要寫出兒歌的樣

所謂“樣”,就是兒歌的樣子、樣式,即兒歌的形式。在章法結構上,兒歌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形式。兒歌可長可短,短者可隻兩三句,長者可達數十行。但由于它的特定對象關系,一般不宜過長。一首兒歌可以分節,也可以不分,兒歌一般的結構形式主要有三種:

1.一節式:兒歌比較短小,可以把全部内容一氣呵成,隻分行不分節。例如《大家都說普通話》:

鳥有鳥的話,風有風的話。

有的像唱歌,有的像吵架。

說話不能猜謎話,大家都說普通話。

一節式的兒歌,好似江河滔滔而下,緩急自如,一瀉千裡,直到完整地表達全部思想感情為止。它一般都由偶數詩句構成一首,但也有不少是由奇數詩句組成一首的。

2.兩節式:把兒歌的全部思想内容,分成兩節表達。兩節之間,有時采用對比手法,有時采用重複手法,使兩節前後呼應。既能充分表達思想内容,又能使結構十分嚴謹。例如《蛤蟆窪》:

從前蛤蟆窪,遍地堿巴巴;

十年有九荒,蛤蟆怨他家:

“苦哇!”"苦哇!”

如今蛤蟆窪,挂滿綠紗紗;

風吹稻花香,蛤蟆誇他家:

“富哇!”"富哇!"

3.多節式:這是指三節以上的兒歌,結構比較自由,可長可短,運用于題材内容,比較豐富的兒歌。如《點豆豆》:

鋤頭,竹篼篼,我和弟弟點豆豆。

黃豆金,綠豆銀,豇豆是根金絲繩。

點一窩,又一窩,邊點豆豆邊唱歌。

點一行,又一行,蓬蓬豆苗滿山梁。

點一片,又一片,珍珠瑪瑙一串串。

從句式看,大緻可分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和雜言等七種。

所謂寫出兒歌的樣,就是一眼看去要像一首兒歌,形式上排列整齊、規範,要做到每行的字數基本符合兒歌句式規律。

幼兒兒歌創作賞析(怎樣才能寫好兒歌)2

二、要寫出兒歌的味

所謂“味”,就是兒歌的韻味。兒歌的韻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節奏。由于兒歌的詩行一般都較短,因此節奏明快、單純,一般是二拍或三拍,最多不宜超過四拍。一般有以下兩種情況:

(1)采用一種節奏,每行字數相等。例如《吃了茄子留蓋蓋》:

吃了/茄子/留/蓋蓋,

拿來/當頂/軍帽/戴。

見了/爸爸/行/個禮,

見了/媽媽/做/個怪。

這首兒歌共四句,每句七個字,四拍。

(2)節拍不固定,根據内容的需要,靈活運用。例如《送給外婆他老人家》: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鐮刀/來割麥。麥子多,/割一坡,顆顆大,/曬滿坎。麥子/磨成面,

白得/象雪花,蒸個/馍馍/簸箕大,

送給/外婆/她/老人家。

2.押韻。從韻腳上看,兒歌押韻可以使聲韻和諧協調,增強音樂性。押韻一般有四種情況:

(1)句句押韻

句句押韻的兒歌音樂感特别強,很受幼兒的歡迎。例如《大白鵝》:

大白鵝,頭一昂,眼睛生在腦門上。

說這個:“戆,戆,戆!”說那個:“戆,戆,戆!”

“咚”一下,撞牆上,頭上長出個紅囊囊!

這首兒歌每句都以“ang”韻母結尾,響亮有力。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采用句句押韻的形式,除了字頭歌外,不要總是用相同的一兩個字來押韻,要盡量避免單調的重複。

(2)第一、二、四旬押韻

“絕句型兒歌”(即四句為一首的兒歌)采用這種押韻的方式比較多,例如李少白的《小狗》:

小狗小狗,尾巴當手,

一搖一搖,歡迎朋友。

作品由四句組成,每句四言,第一、二、四句分别以“Ou”韻母結尾,讀起來琅琅上口、富于節奏感。

(3)雙行押韻

一首兒歌超過四句的,一般雙行要押韻,這樣才會形成兒歌的音樂性。例如《狐狸做衣裳》:

狐狸做件花衣裳,大家都說真漂亮。

小熊上街買來布,照樣裁剪忙啊忙。

一樣領,一樣袖,尺寸大小全一樣。

做完新衣試一試,穿了半天穿不上。

量量身體才明白:小熊要比狐狸胖。

這首兒歌共有10行,逢雙行均以“ang”韻母結尾,形成響亮優美的韻律。這種形式的兒歌,第一行可以押韻(定韻),也可以不押韻;如果兒歌不是10行(偶數)而是9行(奇數),在遵循雙行押韻規律的同時,結束句也要押韻。

(4)第二、三行押韻

這是對三三七言句式的兒歌而言的。三三七言兒歌一般由若幹節構成,每節三行,第二、三兩行要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根據需要隔行換韻,以錯落有緻的變化美吸引人。例如張光昌的《送蘋果》:

蘋果鮮,

鮮蘋果,

捧在手裡樂呵呵。

鮮蘋果,

蘋果鮮,

一送送到幼兒園。

蘋果大,

蘋果大,

老師老師請收下。

這首兒歌由四段三三七言構成,巧妙地運用詞序的變化來造成韻腳的變化,韻律活潑、節奏明快、表達空間開闊、感情真摯美好,充分體現了三三七言式兒歌豐富的表現力。

總之,隻要做到節奏、押韻這兩方面都符合要求,使兒歌琅琅上口、富于音樂美,就自然有兒歌的韻味了。

幼兒兒歌創作賞析(怎樣才能寫好兒歌)3

三、要深入生活捕捉新穎的題材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脫離幼兒生活是寫不出好的兒歌來的。例如張繼樓的《怎麼來》:

怎麼來? 抱着來。怎麼來? 背着來。

騎在爸爸肩上來。坐在媽媽車上來。

牽着奶奶手兒來。挺着胸膛自己走——着——來!

兒歌寫得樸實而深刻,用白描手法就把孩子們上幼兒園的情景真實描繪出來了,引導孩子們要“挺着胸膛自己走——着——來”。在談到這首兒歌的創作經過時,作者說,這是我“站在幼兒園門外,觀察孩子們上學的情景”所捕捉到的題材。當時“有媽媽抱着來的,爸爸背着來的,爺爺牽着來的;也有騎在爸爸肩上來的,坐在媽媽的自行車上來的;僅有少數是自己走着來的”。于是,我“心裡一動,馬上摸出記事本,以一位守門老爺爺的口吻寫下了這首兒歌”。沒有生活的沃土,便不會有像《走着來》這樣的優秀兒歌。

四、要用敏銳的眼光選擇新的角度

兒歌的題材是豐富的,同時兒歌的題材也要受某些限制,但這并不會影響兒歌創作的多姿多彩,因為即便是老題材,隻要能夠獨辟蹊徑、尋找到一個新的角度,依然能讓兒歌獲得不同的效果。比如要引導幼兒養成愛惜糧食的良好行為習慣,可以從正面直截了當地寫,也可以從側面着筆,激發幼兒去想象、感悟。例如下面的作品:

《寶中寶》

媽媽教寶寶,糧食寶中寶。

愛惜寶中寶,是個好寶寶。

《寶寶乖》

寶寶乖,寶寶乖,

寶寶的桌子不用揩,餓得抹布臉發白。

《小雞你别看》

剛把飯碗端,小雞跑來看:

歪着頭,瞪着眼,圍在身邊打轉轉。

小雞小雞你别看,我早改了壞習慣:

不掉菜,不掉飯,你快捉蟲去解讒。

《寶中寶》開門見山地告訴幼兒,愛惜糧食的孩子是好寶寶。盡管比較直接,但也不失簡約暢達,再加上采用傳統字頭歌的形式,句式整齊,讀起來節奏感很強,是适合幼兒誦讀的。但是,這樣的題材如果一味從正面落筆,就會因其枯燥單調而破壞兒歌的快樂。《寶寶乖》就找到了一個新的角度,它由側面落筆,引發幼兒的想象與推理:寶寶乖在哪裡呢?原來寶寶吃飯吃得非常幹淨,一顆飯粒都不掉,桌子自然就不用揩了。抹布吃不到寶寶掉落的飯菜,隻能餓得“臉發白”了。兒歌拟人化地把抹布當成一個饑餓的人來寫,通過寫抹布的“餓”來反襯寶寶不掉飯菜的“乖”,想象奇特,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小雞你别看》與《寶寶乖》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第一人稱的口吻讓幼兒易于接受,具體有趣的畫面使幼兒更感親切。作品從側面着筆,從正面立意,褒揚改了愛掉飯菜壞習慣的好寶寶。

幼兒兒歌創作賞析(怎樣才能寫好兒歌)4

我将學生的兒童文學習作反複修改,編輯成四本書,交接力出版社正式出版。

五、要透過現象開掘積極的主題

兒歌是孩子們的“開心果”,總是給孩子們帶去快樂。優秀的兒歌不是闆着臉孔的說教,而是在具體可感的形象中、在率真自然而又富于生活哲理的立意中,達到對幼兒進行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方面潛移默化教育的目的。因此創作一首好的兒歌更需站在提升幼兒審美能力、培養幼兒道德情操的高度,根據題材開掘積極健康的主題。例如《橘子紅》:

橘子紅,橘子黃,

橘子像個金鈴铛。

金鈴铛,樹上長,

摘下鈴铛大家嘗。

比喻新巧,既有色彩、音樂的美,更有“摘下鈴铛大家嘗”的情感美,一個“大家嘗”,體現了作品立意的高度。如果換成“我先嘗”,就會因立意的低下破壞兒歌的美感與價值。可見開掘積極健康的主題在創作兒歌中的重要性。

特别要注意的是,兒歌的立意一定要自然,切忌人為地拔高,更不要簡單地添加口号式的結尾。比如下面兩首兒歌:

《花兒好看我不摘》

公園裡,花兒開,紅的紅,白的白,

花兒好看我不摘,大家都說我真乖。 (選自幼兒園教材《語言》)

《輕輕地》

小兔小兔,輕輕跳,

小狗小狗,慢慢跑,

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們好! (鄭春華)

同樣是寫愛護花草樹木,但在立意與情趣上則有較大的差異。前者的立意比較概念化,缺乏幼兒情趣;後者的立意則比較巧妙,通過“我”提醒小兔、小狗不要踩踏青草來表達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充滿幼兒情趣。

六、要展開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使兒歌走向生動有趣、富有靈氣神韻的有效途徑。有無大膽獨特的想象,往往是檢驗一首兒歌優劣的試金石。例如徐青的《雲》:

天上雲,一層層,

像小狗,像蘑菇,

像魚鱗,又像兩個小娃娃,

坐着凳兒在談心。

兒歌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句,把天上的雲朵想象得那麼逼真、形象,尤其是最後兩句的想象視角獨特,跳蕩着童心,充滿了童趣。

又如徐煥雲的《海媽媽下蛋》:

鵝卵石,睡河灘。

黃的黃,藍的藍。

海媽媽,你真好,

下了那麼多大鵝蛋。

兒歌的前四句平淡無奇,但結尾句把一個個鵝卵石想象成大海媽媽下的大鵝蛋,立刻給作品增添了濃烈的情趣,這個想象是從事物的形狀入手的,入情入理,增強了兒歌的藝術感染力。由于兒歌都比較短小,想象的火花往往在結尾閃射,因此在展開想象的翅膀時,要下功夫寫出具有畫龍點睛之效的結束句,使作品充滿美感。

幼兒兒歌創作賞析(怎樣才能寫好兒歌)5

我結合教學組織學生創作出一萬多篇兒童文學作品,交學校并由中文系編印成三本。

七、要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增強兒歌的趣味性

作者在構思時要充分考慮采用哪些表現手法、選擇何種藝術形式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要避免表現手法與形式的單一化。

要給幼兒以幽默和快活,可向傳統兒歌學習那些飽蘊快樂因素的形式,如颠倒歌、扯謊歌、遊戲歌、趨韻歌、問答歌等。

要給幼兒以幽默和快活,還可學習傳統兒歌的一些常用的表現手法。兒歌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比喻、拟人、誇張、起興、摹狀、反複、設問等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借助于豐富的聯想,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比方說明抽象、隐晦的事物或道理。如傳統兒歌《星》:“滿天星,亮晶晶,好像青石闆上釘銅釘。”它用幼兒比較熟悉的事物(青石闆上釘銅釘),來比喻那較陌生的天象(亮晶晶的滿天星),就能引起孩子們觀察的興趣,同時也引起他們對兒歌本身的藝術興趣。又如許浪的《月兒》:“月兒彎彎,像隻小船,搖呀搖呀,越搖越圓。月兒彎彎,像個銀盤,轉呀轉呀,越轉越彎。”由于把彎月比作搖動的小船,把圓月比作轉動的銀盤,所以在親切而動态的描寫過程中,使月亮盈虧變化的自然現象變得趣味盎然,鮮明生動。

2.拟人。拟人就是賦予非人的事物以人的思維、情感等,這是兒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如陳镒康、常福生的《長頸鹿》:“小鹿不會默生字,急得伸脖子。往左看,猴子捂住紙;往右看,小雞瞪眼珠;脖子越伸越是長,一副怪樣子。”這裡把長頸鹿人格化了。本來,人類以外的自然界事物,都沒有人那樣的思想感情,它們的性情和行為也和人不一樣。但是在幼兒心目中,往往認為它們也有和人一樣的性情和行為。這首兒歌中的長頸鹿,在孩子們看來就是寫他們的小夥伴,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就會引起小讀者無限的樂趣。列甯說:“如果你給兒童講童話時,其中的雞兒、貓兒不會說人話,那兒童便不會對它發生興趣的。”(列甯:《關于戰争與和平問題的報告》)

3.誇張。所謂誇張是指作者在創作時抓住描寫對象的某些特點,借助于想象加以誇大和強化,使所描寫的對象更為突出、鮮明,這也是兒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兒歌的誇張藝術要帶點幻想的色調。如《大青菜》:“大青菜,真正大,籃子裡面放不下。我跟弟弟擡回家,切一棵,煮一鍋,一家大小七八個,吃了還嫌多,大青菜,哪裡來?咱們生産隊裡栽。”這樣帶點幻想色彩的誇張,是作者借幼兒的眼光來表現自己對人物、事件的強烈感受,不僅加強了形象性,而且符合幼兒富于幻想的心理特點。因此,如能從豐富的想象力出發,用誇張的手法來描繪并解釋那個幼兒感到新奇的客觀世界,給它抹上一層幻想的色彩,就能加濃兒歌的趣味性,使孩子們感到興趣。又如《種葵花》:“大海連青天,山高接藍天。我來種葵花,種滿高山巅。葵花葉,綠油油,葵花瓣,黃燦燦,葵花杆子如竹杆,離天隻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盤,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顆子,漁人當小船。……”可以想見,由于誇張,這首兒歌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驚喜。

4.起興。是一種聯想,即托物起興。它是通過某一事物的描繪而引起對另一事物的聯想。常常用在兒歌的開頭或某一個章節起始,用以造成一種氣氛。如劉饒民的《搖籃》:“天藍藍,海藍藍,小小的船兒,是我的搖籃。海是家,浪做伴,白帆帶着我,乘風到處玩。”開頭兩句好似與後文沒有什麼必然的關聯,但仔細品味一下,下文描繪的像“搖籃”一樣的小船兒,在海上飄蕩,有着極為微妙的關系,不僅為整首兒歌的思想内容和節奏起了提示的水天一色的遼闊壯麗的情調和氣氛。增強了作品的藝術吸引力。

5.摹狀。摹狀就是用語言文字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外形、色彩、聲音照樣摹拟出來。由于幼兒往往是借助于客觀事物的外形、色彩、聲音等進行思維活動的。兒歌中如恰當地運用這種手法,就會增加兒童的吟唱興趣。例如江西兒歌《我的馬兒真正好》:“我的馬兒真正好,我的馬兒不吃草,得兒!駕!馬兒跑的快,馬兒跑得好,底底得得,底底得得!馬兒真會跑。”短短的八句兒歌,卻有三句是音響的摹拟,這一來不僅增強了作品的音樂性,而且這樣一經摹拟,加強了作品的趣味性,使孩子們更有興趣吟唱它。又如丁曲的《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噜,呼噜,睡得香;一個一個長得胖。”既有對形體的摹拟,也有啟發聯想的對聲音的摹拟,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6.反複。反複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它的主要作用是運用在兒歌中,起到反複詠歎,表達強烈的情感。同時,反複的表現手法還可以使兒歌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表現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連續反複,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如鄭春華的《排好》:“排好,排好,小狗,小貓……”,“排好”連續反複兩次,強調“排好”。二是間隔反複,中間有其他的詞語。例如黃慶雲的《搖籃》,在每一節的結尾“是搖籃”,間隔四次反複,一詠三歎,把讀者帶進一個甯靜而又深遠的意境中。

7.設問。設問是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它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同時也能使兒歌的抒情狀物有起有伏,生動别緻。如楊子忱的《雨滴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澆得紅花開一地。多少雨滴在飄落?一滴兩滴三四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澆得草兒綠又綠。滴滴雨滴落在哪?落南落北落東西……”這首兒歌,如果沒有兩個設問句式的穿插,就會顯得平闆。

八、認真修改,去粗取精

文章不厭千回改。好作品是“改”出來的,兒歌的創作也一樣,寫好兒歌後,一定要進行反複的推敲、修改。例如,一位作者寫了一首叫《螳螂》的兒歌:

一隻螳螂,舉起兩把大刀,

走了三步路,要去割青草。

幼兒文學作家聖野對這首兒歌作了修改:

一隻螳螂,舉起大刀,

一跳一跳,去割青草。

修改後的兒歌更加簡練,突出了螳螂愛蹦跳的特點,準确生動地表現了螳螂活潑的模樣;同時句式更工整,節奏感更鮮明。

兒歌寫好後,還要多讀幾遍,讀給同學聽,讀給小朋友們聽。通過誦讀檢驗其是否具有音樂性和節奏感,通過小朋友的反應檢驗其是否具有幼兒情趣、是否簡潔通暢。

幼兒兒歌創作賞析(怎樣才能寫好兒歌)6

下篇更精彩 敬請您期待

2020年10月13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