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職場的大家,越來越不願意努力地活着了。
在很久以前,流行着一句名言:“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而現在的大家,則是完全反着來,用一種毫不費力的方式,營造出十分努力的假象。
而這種維持最低限度努力的“懶人糊弄學”,也早已傳播開來,我們通常把這類人稱作——“糊弄學家”。
工作糊弄學:影帝的誕生
工作場所裡的糊弄學,是一門大學問。
如果把糊弄學簡單理解成摸魚,那隻能說明你的段位還不夠高,真正的職場糊弄學,是一場打工人的殿堂級表演,是一門隻可意會的絕世武功。
路過糊弄學家的工位,總能看見他們眉頭緊鎖、唉聲歎氣,手指不時在鍵盤上飛舞,留下一些殘影。問他們為什麼如此嚴肅,他們的統一回複都是:在和客戶/隔壁/乙方battle。而永遠不會有人知道,屏幕上的聊天框裡,是辦公室八卦、晚飯餐廳備選、以及和姐妹為了東方青蒼發出的賽博尖叫。
這一招的原理很簡單,沒有人想招惹一個正在為工作煩躁不堪、焦頭爛額的人,隻要表情夠凝重,就算是老闆,也會被你的氣場吓到不敢靠近。
在辦公室糊弄,不代表在辦公室無所事事。真正的辦公室糊弄大師,一定是整層樓裡最忙的幾個人之一。他們抱着電腦,戴着耳機,急匆匆地在樓廊裡穿梭,營造着分秒之間決定公司生死存亡的氣勢,雖然他們的耳機裡可能正在播放有聲小說或者Kpop歌曲。
而工位上冒着熱氣的水杯,座位上永遠挂着的外套,還都是基本操作,大師級的糊弄,一定要武裝到辦公軟件上。簽名中的“有急事電聯”,永遠不會下線的會議圖标,都極具迷惑性,即便沒有人知道他在忙什麼,但至少可以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很忙”。
在拒絕内卷的路上,糊弄學家們顯然走得有點偏,在辦公室運籌帷幄一天,工作沒多少進度,卻也累得精疲力盡。
社交糊弄學:氣氛組養成記
其實糊弄學最早的起源,還是要追溯到微信聊天這種社交場合。人們為了應付日益繁重的社交需求,開始熟練運用諸如“笑死”“媽呀”“确實”這樣的語氣詞,糊弄學的雛形由此逐漸形成。
然而職場裡的語境要複雜得多,單純的幾個語氣詞已經不能滿足打工人們日益增長的社交需求,于是辦公室裡的糊弄學家們進化出了更加“高明”的招數:
高階的職場社交糊弄學,核心要義便是掌握主動權,用逗哏的心态做一個捧哏。
設想一下,面對一個愛問東問西的八卦同事,會糊弄的好同學,才不會對方問什麼自己答什麼,乖乖地跟着對方的節奏走,他們往往會把麥克風交給對方,用一句“那你呢?”讓對方開始滔滔不絕,從而讓自己開啟挂機模式。
而面對興高采烈的畫餅老闆,糊弄學家們則會變成“山谷裡的回音”,隻需要重新複述一遍老闆說過的話,就可以僞裝出聚精會神而感想豐富的效果,從而讓老闆贊不絕口。
對付吹毛求疵的甲方客戶時,糊弄大師們則深谙李代桃僵、聲東擊西的招式,盡一切可能轉移着焦點與矛盾。客戶臨時要改方案,就給客戶痛陳排期緊張;客戶來催排期,就勸客戶考慮交付質量;客戶複盤交付質量,就和客戶掰扯預算……一套連環太極打下來,糊弄大師們毫發無損,對方卻已經憋出内傷。
但其實,糊弄學的最高境界,是不給自己糊弄的機會。清醒的糊弄人懂得,讨厭的社交場合,永遠應對不完,逃避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面對無聊的公司團建、尴尬的同學聚會、窒息的相親約會,與其在飯桌上心如死灰地敷衍對方,不如直接拒絕,放過自己。
生存糊弄學:連自己也要糊弄糊弄不是一種習慣,而是一種态度。
會糊弄、愛糊弄的人,可以把糊弄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做飯糊弄學,又是這之中當之無愧的C位,畢竟人是鐵飯是鋼,從原材料開始糊弄才是真的糊弄。在全網搜索做飯糊弄學,不難發現,這已經成為了一項全民運動。
比如深谙做飯糊弄學的留學生們,初來異國,往往都抵禦不了深夜湧現的思鄉之情,于是便開始着手制作家鄉美食,但這時的他們沒有意識到,每一個認真做飯的瞬間,都是對事後洗碗的自己的辜負。
于是在經曆了洗碗池前的一系列彷徨後,果斷投身于一鍋亂炖的海洋,用一口深不見底的大鍋承托起生存的希望。
即便走出廚房,大家依然發現,生活處處可糊弄。
有人發明了家務糊弄學,餐盤套上保鮮膜,一整年不用洗碗;有人發明了穿搭糊弄學,喜歡的款式買N套,每天隻有衣服的顔色在變化;有人發明了化妝糊弄學,隻畫眼影和腮紅,戴上口罩就是全妝……隻要腦子夠活,底線夠低,就能避免掉生活中至少百分之八十的麻煩。
寫在最後這麼看下來,糊弄學其實并不“糊弄”,想要精通這門學問,反而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它更像是成年人在社會的高壓下,被逼無奈發展出的本能反應。
糊弄學作為一種特殊情境下的權宜之計,貌似并不具備什麼長久的學習價值,它讓人們活得粗糙、匆忙、缺乏思考,按照蘇格拉底所說,這種“未經審視的生活”,似乎并不值得一過。
作者 |mp
責編 | 王十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