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詩歌史上,唐朝是詩詞文化的一大巅峰,其中誕生了不少著名詩人,而到了宋代時,詞壇也是群星璀璨,有豁達開朗的蘇東坡,有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辛棄疾,這些男子的詩詞固然讓人歎為觀止,但卻也無法掩蓋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光芒。
作為宋詞的一代大家,李清照的詞從不隻是婉約所能概括的,她的《如夢令》: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盡顯俏美可愛,還有《點绛唇》中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诠釋了含羞嬌人之态,而《夏日絕句》中又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巾帼豪情。
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下李清照的另外一面,在年過半百時,她面對南宋朝廷的懦弱之态悲憤不已,一氣之下寫下了一首《題八詠樓》,這是一首登樓詩,全詩開闊了恢宏的場景和李清照獨有的空靈之境,其中7個字更是成了千古名句。
《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
這首詩作于公元1134年。當時,金人入侵,北方戰亂不斷,丈夫趙明誠也早已去世。于是,孤身一人的李清照不得不避難江南,投奔在金華任太守的趙明誠的妹婿李擢。
在此期間,李清照登上金華的八詠樓,極目遠眺,有感于國土淪喪,江山易代,一時感慨萬千,便寫下了這首豪情萬丈的千古絕唱。
這首詩與後人熟知的李清照的“文風“完全不同,霸氣側漏,字字句句都充溢着巾帼不讓須眉的豪情。
首二句“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是說自己今天登上八詠樓極目遠望,不由地興起無限情緻,胸襟頓時開闊了許多。然而,此時詞人再也無法興起什麼逸興壯思,更多的都是關于國事的憂愁。詞人要把它留給後人。
在首句中,詞人隻用了“千古風流”四個字就把八詠樓背後所包含的千年滄桑給概括出來了,一開篇就極有氣勢。
緊接着,詞人又借用南北朝沈約的典故表明像八詠樓這樣的千古名勝,此時留給後人的不再是什麼逸興壯志,也不是文人的個人憂愁,而是大好河山将要淪喪的家國之愁。
後二句“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是借用了當時兩位不知名詩人的“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和“壯壓西川十四州”的句子來表明浙江金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意思是說:金華河道縱橫,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足以影響江南十四州的存亡。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詞人并不是普通的閨閣女兒,分明是一位對國事滿腔熱忱地須眉男子。
可以說,整首詩絕不似李清照同時期的作品,氣勢恢宏,霸氣側漏,不僅從曆史興衰角度,還從軍事戰略以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等角度來詠懷古迹,抒發了自己滿腔的家國情懷。
@行者王1F9A 在古代,會寫詞的才女很多,然而像李清照這樣巾帼不讓須眉的才女卻不多!
即使飄零江南,孤苦伶仃,她也從沒忘記自己的故國山河。
#頭條詩詞對聯盟##一起品唐詩##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