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教程課程五:标準腕法、執筆法。
什麼是筆法呢?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操縱着毛筆寫出合乎要求的字的筆畫技法:漢字的筆畫技法、字的結構法、篇章的布局法,這是書寫技法三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談書法,先來認識一下咱們中國的毛筆的特性,中國毛筆譯成英語就是刷子的意思,這是西方人油畫用的一種筆,筆頭長方體的,所有的毛一樣長,而中國毛筆的筆頭是尖的,是一個圓錐體的。而油畫用的刷子大概隻适合平圖,有時候用來寫寫美術字,但用來寫漢字,它的表現力就遠遠不能和毛筆比了。
倒是有一名很有名的畫家用刷子寫隸書,他就是清代著名畫家," 揚州八怪 "之首金農。 金農的一生,大半在坎坷中渡過,有時"歲得千金,亦随手散去"。在困苦時也不得不依賴販古董、抄佛經,甚至刻硯來增加收入。金農是揚州八怪的核造像心人物,他博學多才,在詩、書、畫、印以及琴曲、鑒賞、收藏方面都可以稱得上是大家。他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鑒賞,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他作的墨梅尤為精妙,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古雅拙樸,濃厚的學養使他居于"揚州八怪"之首。
金農隸書
要說真正的中國書法,還是不建議去這樣寫,偶爾可以玩玩。所以說毛筆對漢字的那種表現力不是西方刷子能比拟的。因此,古人說,它可以八面出鋒,輕重粗細,穿插轉折,都很方便,非常靈活。筆鋒輕輕一落運行,細的筆畫就出來了,稍微按一下,筆腑着紙,那麼它就變粗了,等等,所以,中國的這個毛筆它是世界瑰寶。
毛筆雖然這麼好,但它有個拿的問題,就是書面上說的執筆。如果執筆不當,就發揮不出毛筆它原來的那麼豐富的表現力。有些人拿毛筆如同拿鋼筆一樣,是斜的,那麼筆頭勢必就斜躺在紙上了,筆一移動,筆頭就在紙上抹着走,要是這麼拿粗細變化、八面出鋒等就不可能表現出來了,寫出的字就跟刷子差不多。那麼執筆的最佳狀态是怎樣的呢?執筆的最佳狀态就是直立,就是毛筆的筆杆基本上垂直于紙面,當然不是說絕對垂直于紙面,因為毛筆在行筆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傾斜,比如寫撇,斜捺,這完全是正常的,但傾斜後馬上複位。尤其是初學者必須認真對待,因為打一個紮實的基礎,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正确的基礎。
執筆正面圖
執筆左面圖
執筆右面圖
手部名稱圖
那麼怎樣拿筆才能處于這種直立 (而稍微傾斜) 的最佳運行狀态呢?
執筆法,古人有很多種,那麼我們認為比較科學、比較合理的叫作撥镫法,也就是教材上講的恹、押、鈎、格、抵(按、壓、勾、頂、抵)五指執筆法。拇指和食指分别叫做恹押,它們首先先把筆杆夾住,向相反的方向用力,這叫做恹和押,鈎和格是指中指和無名指,也是兩個方向,但它們和拇指、食指不同,中指和無名指負責一些斜向的靈活運動,跟中指相比,無名指的力量可能要小一些,所以呢,就有了小指的用處了,小指它負責在無名指的後邊推,因此,小指就叫作抵,就是頂着它,這種執筆法比較科學。(按:用大拇指指節前端緊貼筆管内側,由内向外用力。壓:用食指端壓住筆管的外方,由上向下用力。勾:用中指一節鈎住筆管的外方,由外向内用力。頂:用無名指甲根部緊頂筆管,由内向外用力。抵:小指自然靠近無名指,以輔助無名指用力)。
撥镫法
書界有過一個關于王羲之和兒子執筆錯誤的一個傳說:一天,他的兒子王獻之正在練習寫字,父親王羲之在背後抽王獻之的毛筆,竟然抽不動筆,大人都抽筆抽不動,可想他的肌肉僵硬到什麼程度了,倘若如此執筆,運筆豈能靈活、自由?怎麼能寫出好字來?有人問齊白石執筆法,齊白石回答筆掉不下來就行。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有極深的道理。
當代一些·經驗豐富的書法家認為,書法不應該死框框硬要去要求書者執筆的方法,隻要不出格,自己覺得舒服、合适、便利就行,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執筆。教學上要求寫字者坐姿“頭正、身直、足安”,執筆按照“按、壓、勾、頂、抵”五字訣去做,當然,這些要求主要是想去規範大家有一個良好的執筆習慣,這樣有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這多屬好意,但我們也要提倡不要一味去強調了執筆方法而忽略了書寫效果,我想,書法的意義最終看書寫的效果,這個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幾個手指去拿、怎麼樣去拿固然要認真去掌握,但我們更要注重寫出的字它最終的效果,怎麼樣發揮好你的字,這是最終目的。我們不要聽某些“執筆法大師”吹噓的執筆法怎麼這麼樣,不要把執筆搞得那麼複雜,不是有句話說嗎,因材施教,所以有時候我們執筆也要因人執筆,怎麼拿着舒服就行。
執筆法千條萬條規定,不管怎麼拿筆,但它有一個基本要求,那就是筆杆不寫字的時候和桌面的角度是垂直的,運筆之後馬上、傾斜之後馬上複位。還有一條要記住:筆千萬不捏死。如執筆太松,則運筆無力,如執筆太緊,肌肉就變得僵硬了,則運轉不靈,由于力量集中于筆管,反而不能達到筆尖了。
所以蘇東坡說了,“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的意見,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聽筆之所至,而不失法度,我想這是我們執筆追求的目标。
執筆的高低,要看寫字的大小,書體和個人指力的強弱而定。一般小楷要執的低些,3至5厘米即可,中楷、行書稍高些,大楷和草書因其回轉的幅度加大,執筆的高度也應再增加。
除了五指執筆法外,還有三種執筆法,在特殊需要下去使用,它們是撚管執筆法、撮管執筆法、提鬥執筆法。
撚管執筆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捏住筆管的上端,手指大部分處于下垂狀态,這種執筆法适用于寫大幅草書,因為它能加快速度,比較靈活。
撚管執筆法
撮管執筆法:是用拇指由左内,向右外用力将無名指由裡,移到外邊,和食指、中指并列撮住筆管,小指貼在下面,筆杆變為橫式,這種執筆方法适合于面壁站着寫,如題壁,書寫牆面大字标語等。
撮管執筆法
提鬥執筆法:提鬥,也叫揸筆,再大一點叫抓筆,因為這種筆圓鬥很大,筆杆短,分量較重,所以一般執筆法很難駕馭,隻有用拇指夾住内方,其餘四指右前方,将圓鬥筆提起來書寫,這樣人的手臂實際上起到了筆杆的作用,這種執筆法一般寫特大的字時才用得着。
提鬥執筆法
學好執筆法還要有一個正确的腕法。
一、枕腕。枕腕就是将腕肉輕着案上 (案,桌面的意思) ,就是将手腕平貼在桌面上,凡書小楷用枕腕,再一個就是若手腕肉薄,可以左手平複紙上,将右腕置于其上,如此書寫亦可。
枕腕圖
二、懸腕。腕離案約5分,将肘肉輕着案上,作為運筆之高低,也就是說手腕離開桌子面,隻有肘子輕放在桌面上,這種腕法宜書中楷 (約一寸左右大的字) ,中楷宜用懸腕。
懸腕圖
三、懸肘。腕随肘行,離案約一、二寸左右的高度,也就是說整個肘腕都離開桌子,書時應 用左手扶案,以免身體搖動,影響寫字。若書3寸以上大字,或書行書、草書,宜用懸肘。
懸肘圖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寫字時肘腕不要讓一根釘子把我們的手釘在桌子上,這是最忌諱的,即使是枕腕,也能在桌子上自由滑動,所以要加強這個方面的訓練。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筆力的問題,
這就是說讓我們在寫每一個字,哪怕是每一個筆畫,都要認真、盡力地去寫,不能馬虎。所謂的筆力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在語言學上叫作修辭手法,就是說筆畫上剛勁挺拔,有一種裡的感覺。就有人常用“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等來形容筆力,但這種筆力不是物理學上那種力,書法上的筆力遒勁,是來自書家書者對筆力的辯證與深刻的理解,用力一味霸悍并不真懂筆力。古人雲:“或重于山崩,或輕如蟬翼“,“雖細如發絲,但全身力到”。這就是說,隻要筆迹所至,都應筆力充足,也像宮室裡的棟梁椽柱,各占其位,各承其力。書法的筆力是蘊含的,内在的,而非外在的那種力所能成的,筆力講的是運筆,特别是草書更具形象美。無論是指運、腕運、肘運、臂運、身運,都應運轉靈活心手交暢,字字圓活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具有“外如珠潤而内蘊金剛”的效果。字的每一畫、每一段,力必充足,筆迹雖止,餘力未盡,即能稱為蔡邕說的筆力,自然的就“力在紙中了”。
腕法、執筆法就到這兒。
下講書法教程課程六:講楷書教程唐名碑《等慈寺碑》的筆法實質問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