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隻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隻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體紛紛誕生。
那麼文字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倉颉“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為記事。随着曆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适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驽、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颉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十二生肖甲骨文
有一年,倉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颉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個符号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颉把這種符号叫做"字"。
倉颉造字
那麼這就是字的由來了嗎?事實上他隻是文字的總結和完善者。
我們從曆代典籍的記載當中可以看到,倉颉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文字,所謂的“蒼(倉)颉作書”,并不是說倉颉一個人完全地将文字發明創造出來,而是說倉颉将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搜集,并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制出一套成體系的規範的象形文字。
二、受洛書,河圖、洛書上詳細記錄古代帝王的興亡之數,和統民治國的道法。隻有天授命的帝王才能得到,倉颉登基為帝後,向南巡狩自己的領土,登上陽虛山,随着洛河向東來到了洛水與黃河交彙處的洛汭,發現靈龜背負着神秘圖案,獻給倉颉。八卦就是洛書演化而來,也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
漢字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是屬于象形文字了,其來源于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事物的認識,因人們交流的需要而産生,在對原始社會部落遺址考古發掘的一些陶罐上就有一些零散的類似文字的圖案,而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号”。 它們整齊規範,并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征,後來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步豐富完善,就形成了一種體系。
文字演變圖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确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标準字。 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總數約有一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個左右。這三千餘個漢字可以組成無窮多的詞組,進而組成各種各樣的句子。漢字産生以後,對周邊國家産生了深刻影響。目前,考古學者共發掘甲骨16萬餘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隻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碎塊。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的各種文字總計為四千多個,其中經過學者們考證研究的約有三千個,在三千餘字裡面,學者們釋讀一緻的是一千多字。其餘的或者不可釋讀,或者學者們分歧嚴重。盡管如此,通過這一千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大緻了解有關商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了。甲骨文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漢字又經曆了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制的。
國畫
這便是人類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漢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