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篇文章|共2340字|你慢慢讀完約4分鐘]
“茕茕孑立 沆瀣一氣 踽踽獨行 醍醐灌頂 綿綿瓜瓞 奉為圭臬 龍行龘龘 犄角旮旯 娉婷袅娜 涕泗滂沱 呶呶不休 不稂不莠……”你是不是已經開始不自覺唱起來了?
沒錯,這就是一夜之間爆火抖音的歌曲《生僻字》。雖然歌曲雖然由70多個生僻字組成,但是配上節奏和拼音後,相當押韻,讀來卻是朗朗上口,甚至不由自主像順口溜一樣唱起來。
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曆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生僻字》的爆火讓更多人認識到了漢字的魅力。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因為漢字的流傳,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承千年生生不息,因為有了漢字,我們至今依然能讀懂古人先賢留下的書籍,依然能欣賞唐詩宋詞的優美意境,也能讓傳統文化曆久彌新,源遠流長。
認識漢字、了解漢字背後的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做的事。所以我們不僅要知其一,還要知其二;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些生僻字雖然大部分日常用到的不多,但是還是難免會用到,隻知道讀音,卻不知道意思,很容易望文生義,是會鬧笑話的。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生僻字的意思吧。
茕茕(qióng)孑(jié)立
茕茕:孤獨的樣子;孑:孤單。孤身一人,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出處:晉·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内無應門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詞語性質:中性
沆(hàng)瀣(xiè)一氣
沆瀣:夜間的水氣。原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今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出處: 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詞語性質:多貶義。
踽踽(jǔ)獨行
孤零零地獨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獨。踽踽:孤零的樣子。
出處:宋·張柞《祭程伊川文》:“先生踽踽獨行于世;衆乃以為遷也。”
詞語性質:中性
醍(tí )醐(hú)灌頂
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适。
醍醐: 酥酪 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
出處: 唐·顧況《行路難》:“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
詞語性質:褒義
綿綿瓜瓞(dié)
綿綿:延續不斷的樣子;瓞:小瓜。如同連綿不斷的藤上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樣。引用為祝頌子孫昌盛。
出處:《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詞語性質:褒義
奉為圭(guī)臬(niè)
奉:信奉;圭:測日影器;臬:測量水面的器具;圭臬:比喻事物的準則。比喻把某些言論或事當成自己的準則。
出處:清·錢大昕《六書音韻表序》
詞語性質:中性
龍行龘龘(dá)
龘(dá),形容群龍騰飛的樣子
出處:《玉篇》音沓。龍行龘龘也。
犄(jī)角旮(gā)旯(lá)
犄角旮旯按照《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诠釋,是“狹窄偏僻的地方”和“角落”的意思。
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指屋子裡或院子裡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
犄角旮旯是口語方言,很少作為書面用語,因此很少有人會書寫。
娉(pīng)婷袅(niǎo)娜(nuó)
形容女子姿态柔美,亦借指美人。
出處:明·徐複祚《紅梨記·豪宴》:“我府中歌童舞女雖多,端沒有這妮子娉婷袅娜。”
涕(tì)泗(sì)滂(pāng)沱(tuó)
泗:鼻涕;滂沱:雨下得很大。形容哭得很厲害,眼淚鼻涕像下雨一樣。
出處:《 詩經·陳風·澤陂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詞語性質:多貶義
呶呶(náo)不休
呶呶 :形容說話唠叨;休:停止。唠唠叨叨,說個不停。用來比喻人話多,叫人讨厭。
出處: 唐·柳宗元《答韋立論師道書》:“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
詞語性質:多貶義
不稂(láng)不莠(yǒu)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無野草。後比喻人不成才,沒出息。
出處:《詩經·小雅·大田 》:“既堅既好,不稂不莠。”
詞語性質:貶義
狖(yòu)轭(è)鼯(wú)軒
形容極其靈巧的車馬 。
怙(hù)惡不悛(quān)
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永不肯悔改。
出處:《左傳·隐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将能乎?”
其靁(léi)虺虺(huī)
虺虺:表示雷聲,打雷的聲音。
出處:《詩·邶風·終風》:“曀曀其陰,虺虺其靁。”
腌(ā)臢(zā)孑(jié)孓(jué)
腌臢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肮髒,不幹淨。意思:玷污,污染。
孑孓,蚊子的幼蟲,是蚊子由卵成長至蛹的中間階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體細長,相對頭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較為寬大,遊泳時身體一屈一伸,俗稱跟頭蟲。
陟(zhì)罰臧(zāng)否(pǐ)
陟(zhì):鼓勵。 罰:懲罰。 臧否(pǐ):善惡,這裡形容詞用作名詞。臧,善;否,惡。
泛指對下級的獎罰或提拔,賞罰褒貶。
出處:《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針砭(bīan)時弊
現代漢語成語比喻指出錯誤,勸人改正。
“針砭”本意當然是說用針刺、砭刮治病。現在常引申為指出、發現和治理(錯誤);“時弊”是指當時社會的弊病。兩者合在一起,“針砭時弊”是當今常見用語,當然是說像醫病一樣,指出時代和社會問題,又針又砭,求得改正向善。“針”側重于思,“砭”側重于言。
出處:《後漢書》:“針砭時弊,月旦社會”,原指品評人物,現常用于文雅地說長論短。
鱗次栉(zhì) 比
多用來形容建築物、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
出處:《詩經·周頌·良耜》:“獲之挃挃,積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注意:是形容建築物或船隻,勿濫用。
一張一翕(xī)
形容翅膀的張開合上,也形容嘴唇等,一張一合地動 。
出處:老子《道德經》"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歙,本作”翕“。
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曆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我們中國的漢字,知道讀音更要知道意思,合适的語境用合适的詞,正确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