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七年,也就是833年,杜牧應淮南節度使牛僧如的邀請來到揚州,做了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唐代的揚州已經是一個十分繁華的大都市,杜牧在任職之餘,足迹踏遍了揚州的大街小巷,也留下了他在揚州的許多風流佳話。
那麼,杜牧眼裡的揚州就是是什麼樣呢?從他的詩詞中就可以讀到。例如剛到任不久,他就寫了《揚州三首》,其中有這樣的詩句:“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天碧台閣麗,風涼歌管清”等;在《贈别二首》中說:“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在《寄揚州韓綽判官》中說:“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揚州的小橋流水,紅袖高樓,徹夜笙箫給杜牧留下了是十分深刻的印象。
杜牧在舞榭歌台的揚州隻待了兩年,在大河九年,也就是835年,杜牧調往京城任監察禦史。然而彼時的朝政危機四伏,宰相李訓等人專權擅政,排斥異己。杜牧的好友李甘因為仗義執言而被貶死,杜牧怆然而涕下,為好友寫下:“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樓。獨登還獨下,誰會我悠悠”的詩句。
在甘露之變前夕,杜牧敏銳地覺察到時局不利,以疾病為由自請外調,他以監察禦史分司東都的職務來到了洛陽。事實證明,杜牧的感覺是正确的。三個多月後,朝廷發生了甘露之變。
唐文宗與大臣鄭注、李訓合謀剪除以仇士良為首的一幹宦官,以左金吾衙門後院中石榴樹上有甘露降臨為借口,欲将仇士良等人誘至埋伏之地殺死,但是計劃臨時洩露,遭到宦官大肆反撲。
以宰相李訓、王涯等為首的大批高級官員罹難,朝中到處血雨腥風,宦官權勢愈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遭受株連被殺的人多達一千多人。
即便杜牧在東都洛陽,聞知甘露之變,依然膽戰心驚。生活在中晚唐時期的杜牧,生性耿直,不拘小節,更不屑于官場逢迎。此時的唐朝潘鎮割據、宦官專權、土地集中、賦稅繁重,社會矛盾日益突出。
即便如此,詩人依然心懷夢想,憂國憂民,關注社會現實,期待實現政治抱負。但是,甘露之變讓杜牧感到了前途渺茫,他看淡是非名利,在洛陽期間,也寫了許多詩詞。
已建玄戈收相土,應回翠帽過離宮”;在《故洛陽城有感》中感懷到:“一片宮牆當道危,行人為汝去遲遲。筚圭苑裡秋風後,平樂館前斜日時”;在《洛中送冀處士東遊》中感歎:“我做八品吏,洛中如系囚”。
杜牧人雖在洛陽賦閑,他卻覺得如鳥在籠,看起來日子安閑,實則對國事憂心忡忡。開成元年,也就是836年,杜牧吊古傷今,作《洛陽長句二首》以抒心懷。其一為:
洛陽長句二首 其一
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
橋橫落照虹堪畫,樹鎖千門鳥自還。
芝蓋不來雲杳杳,仙舟何處水潺潺。
君王謙讓泥金事,蒼翠空高萬歲山。
題解:
詩題《洛陽長句二首》,緊扣“洛陽”這一主題,面對宮阙樓宇之荒涼,曾經的繁華早已不在,詩人感慨今昔,惆怅滿懷,故作此詩。長句本指七言古詩,後指七言律詩。此詩為七言律詩。
洛陽是唐朝的東都,杜牧進士及第就是在洛陽,洛陽有留台,唐玄宗以前一百多年,皇帝經常駕幸洛陽,安史之亂後,皇帝就不來了,宮殿日漸荒廢。據《瀛奎律髓》卷四雲:“唐自天寶以後,不複駕幸東都,此詩有望幸之意。”紀昀則曰:“寓盛衰之感則有之,不見望幸之意。”
注釋:
1. 相與:一起,共同。
2. 芝蓋:車蓋或傘蓋,靈芝形如蓋,故名。據《列仙傳》記載,王喬為周靈王太子,好吹笙,作鳳鳴,後在嵩山修煉,乘白鶴而去。
3. 仙舟:舟船的美稱。用李膺、郭泰之事。東漢末年,李膺為河南尹,郭泰為太學生領袖,二人相友善,名滿洛陽。後郭泰還鄉,李膺送行,二人同舟,衆人遠望,以為神仙。
4. 泥金事:指君王封禅之事。
5. 萬歲山,指嵩山。漢武帝登嵩山,随從官員聽到山中有三次呼喊萬歲之聲。事見《史記·封禅書》。
賞析:
首聯“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意思是詩人的心情和春草一樣悠閑自在,早已看淡是非名利。
杜牧二十六歲時,在洛陽進士及第,之後去西都長安吏部參加關試,詩人激動地寫下了《及第後寄長安故人》:“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将春色入關來。”
杜牧回到長安後,正巧趕上皇帝親自主持的制舉考試,考中了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科,被授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進士及第、制舉登科,杜牧終于取得入仕資格,年輕的杜牧意氣風發,胸中韬略正可經世緻用。
而甘露之變讓杜牧的理想抱負遭到重創。此句中的“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閑而無為,而是深感宦海沉浮,人生險惡不得不做出的退而求其次。
颔聯“橋橫落照虹堪畫,樹鎖千門鳥自還”,洛橋如彩虹一般橫卧在洛水上,恰似一幅畫。洛陽離宮裡雜樹叢生,宮門緊閉,隻有鳥兒飛去飛回。
李益在《上洛橋》中說:“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唐朝繁盛時,每到陽春時節,洛橋上士女雲集,遊客衆多,洛河北岸不遠就是上陽宮。安史之亂後,經濟蕭條,盛況不再。
颔聯并沒有在首聯的“閑”字上做文章,而是以洛橋景況的今非昔比抒發感慨。詩人在《洛陽長句二首》(其二)中以“橋邊遊女珮環委,波底上陽金碧明”描述了昔日熱鬧的場面。而今大唐的繁華落下帷幕,洛橋在夕陽殘照中,顯得無比凄涼,盛衰之感盡在其中。
頸聯“芝蓋不來雲杳杳,仙舟何處水潺潺”,意思是,白雲杳杳,流水潺潺,君王的車馬久不駕臨,龍舟鳳舸不知何處去尋。
此聯承接颔聯,對仗工巧,景中含情,“芝蓋”如雲,杳杳不見蹤迹,“仙舟”如水,不知流向何方,語意十分淡然凄清。“芝蓋不來”接“樹鎖千門”, “仙舟何處”接“橋橫落照”,娓娓訴說,針線細密,思路清晰。
頭頂的白雲和腳下的流水,看似無拘無束,自在悠閑,實則反襯今日之寂寞冷清,頗有“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和“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無奈。
尾聯“君王謙讓泥金事,蒼翠空高萬歲山”。《唐會要》記載,唐太宗時,大臣請旨封禅泰山,唐太宗說:“封禅之事,不自取功績,歸之于天。譬如元齡等功臣,雖有益于國,能自謙讓,歸之于朕。豈以不言而喻自取?今向泰山,功歸于天,有似于此。然朕意常以嵩高既是中嶽,何謝泰山?”
漢武帝曾在嵩山封禅,群臣聽到山呼萬歲之聲,武則天也曾在嵩山封禅,改年号為“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如今往事已矣,漢武帝和武則天已化作塵土。唐太宗謙讓自己的功績,歸功于天。今日江山依舊,蒼翠依然,然而君王久已不來,昔日群臣高呼萬歲之聲猶在耳畔。
詩人渴望看到唐王朝能複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繁華,洛陽城的興衰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唐王朝的興衰。詩人期待皇帝能夠來洛陽,這也就意味着山河平靖,國家中興,自己又可以大展宏圖。
尾聯的“空”字,寓意深刻,個人在曆史的洪流中何其渺小,詩人感慨人生如白駒過隙,似白雲缥缈,或許這就是歲月無情,人生無常吧。褪去繁華,盛唐轉衰,一個偉大的朝代日薄西山,令人唏噓。
與杜牧同時的李商隐有《天津西望》詩:“虜馬奔騰忽一狂,翠華無日到東方。天津西望腸真斷,滿眼秋波出苑牆。”詩人望穿秋水,也沒有看到“芝蓋”和“仙舟”。
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的白居易也發出了感歎:“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表達了未來是福還是禍,都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無論是甘露之變,還是安史之亂,詩人深感世事艱難,仕途艱險。
杜牧年輕時,懷揣理想抱負,卻遭遇政治危機。晚年時,國家衰敗,不得不閑愛孤雲,心随流水,實在可堪歎息。
慎行《初白庵詩評》對這首詩的評價是:“典贍風華。”你也這樣認為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