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湖南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湖南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07:39:24

湖南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湖南南縣分級防治農業面源)1

技術管理員嚴勝軍查看水草長勢。 宋梅 攝

技術管理員嚴勝軍查看水草長勢。 宋梅 攝

中新網益陽5月16日電 (付敬懿 宋梅)“要趕在汛期來臨前,把這百畝緩沖帶的水草種植完,這樣就可以利用汛期雨水來提高水草的存活率,實現來年生态修護提水質的功效。”5月16日,在湖南益陽市南縣農田型湖泊緩沖帶生态修護工程青樹嘴鎮标段建設現場,20餘名工人正搶抓工期将美人蕉、苦草、金魚藻等水草栽種到緩沖帶内。

洞庭湖區素稱“魚米之鄉”“天下糧倉”,在湖南農業經濟布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随着機械化的普及和種養模式多樣化的推廣,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逐步顯現,洞庭湖區原有水生态系統被打破,生态穩定性有所下降。為扭轉這一趨勢,重塑洞庭湖水生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有效遏制農業面源污染勢頭,從源頭上把好排放關、淨化關。

湖南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湖南南縣分級防治農業面源)2

生态淨化池裡的水草蔥綠茂密。 宋梅 攝

南縣作為生态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在湖南省的唯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地區”,在嚴格執行中央、省、市農業面源治理相關政策的基礎上,結合縣域養殖特點和水域分布實際,分級分片區防控,在臨近洞庭湖、大通湖流域的排水地區,建設農田型湖泊緩沖帶,通過種植水草、修建小濕地的方式提升入湖水源整體水質。

同時,南縣在全縣養殖集中區,以“三池兩壩一系列”的方式,建立多個養殖尾水治理點,通過沉澱、過濾、淨化、檢測等智能化可視流程,實現水質的提質達标,達到外封閉、内循環的生态養殖良性目标。

湖南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湖南南縣分級防治農業面源)3

農田型湖泊緩沖帶生态修護工程,工人栽種水草。 宋梅 攝

正在建設中的南縣農田型湖泊緩沖帶生态修護工程,是南縣農業面源分級分片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南縣青樹嘴鎮、烏嘴鄉臨大通湖側,建設面積達345畝,總投資超1500萬元。該工程于今年2月啟動,目前已完成了百分之七十,預計将于主汛期來臨前,完成覆綠、生态引水口、濕地排水管等全部建設環節,10月前将全部投入使用。

農田緩沖帶建立後,能夠覆蓋周邊1000餘畝養殖尾水的淨化,真正實現生态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目标;同時,将在洞庭湖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網狀分布式濕地“保護圈”,全面削減面源污染負荷,持續發揮攔截淨化等功能,有效修護南縣緩沖帶生态環境條件。

“淨化池裡的水草長勢是衡量尾水處理後水質好壞的風向标,現在水草蔥綠茂密,從側面顯示了水質管控較好。”5月14日,在青樹嘴鎮農學村養殖尾水治理示範點,技術人員嚴勝軍正在“三池兩壩”的淨化池内查看水草長勢,這是養殖尾水治理的關鍵監測環節。若水草出現枯黃現象,則需要通過水循環可視化系統,查看源頭過濾、菌種淨化等環節數據,找準源頭後進行及時調整。

湖南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湖南南縣分級防治農業面源)4

南縣“三池兩壩”内循環生态修護水生态。 宋梅 攝

“三池兩壩一系統”是2021年南縣為優化農業生态環境引進的一套養殖尾水治理新模式,通過建立沉澱池、曝氣池、生态淨化池“三池”和兩個過濾壩,及時對周邊農業生産排放的尾水進行攔截淨化處理後,再次循環利用水源養殖水産,全程采用可視化系統監控,科學管控,實現了短期經濟效益“減法”向長期綜合效益“加法”的蝶變,目前南縣已建立百畝試點片區兩個,正逐步向全縣推廣。

“養殖尾水淨化後,水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水田、水産效益成倍增加了。”近年來一系列的農業面源治理新技術的應用,讓技術管理員嚴勝軍連聲稱贊,水生态修護是項久久為功的常态化工作,對于洞庭湖水生态的重塑,他信心滿滿。(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