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昨天的《經典詠流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涼山送給人們的禮物"——《詠螢火》以及"一個樂者的初心"——《樂者禮記》。它們一首歌憑借其至情使我潸然淚下,另一首則依靠其專業令我肅然起敬。
"一個樂者的初心"——《樂者禮記》
《詠螢火》|山裡的螢火,終究要飛往山外的天地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
若飛天上去,定做月邊星。
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 若飛天上去,定做月邊星。
這是一首多麼美的詩啊——像是雨打在河面上,揉碎了漁燈的倒影,那點點的螢火是一盞盞的小燈,在雨中一閃一閃卻不熄滅。天晴後,它們又如同水中的魚兒,遊弋在狗尾巴草間,在南風的吹拂下,明明滅滅地飛過了院牆,飛往那微涼的夜色中,化作了月邊的星辰。一時間,亘天的璀璨點綴了整個夏夜……
一時間,亘天的璀璨點綴了整個夏夜……
但這首詩絕不是簡單的寫螢火蟲,它傳達出來的是作者不甘于平凡的人生态度。
所謂"風雨",不止是自然的風雨而更兼人生的風雨。作者就是那隻微小的螢火蟲,于浩瀚的夏夜與天邊皎皎明月而言,他不過微微一點螢火罷了,可即使如此,人生的風雨使他更加堅強,正如風雨吹打不滅那點螢火。不僅如此,他還認為自己雖然微小,也能夠成為點綴夏夜的風景。
自己雖然微小,也能夠成為點綴夏夜的風景。
這首詩的作者不詳,也許是詩仙李白所做,但它終究沒有一個定論。然而,這首詩歌的優秀隻會讓我們更加想了解這位作者,山裡的孩子們站在舞台上聲情并茂唱的歌唱時,我們隻會對他們報之以最真誠的贊美。
成功不在乎出身,追夢不需要門第,"若飛天上去,定做月邊星!"沒有一個人的夢想應該被忽視。清代的袁枚同樣說: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阿魯阿卓老師帶領孩子們演唱的《詠螢火》用他們動人的歌聲诠釋了什麼是夢想。
《樂者禮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說到薩頂頂的《樂者禮記》,其專業程度實在讓我汗顔,為了了解它的思想精髓,我特意去閱讀了《禮記·樂記》,發現這篇文章真的很長,雖然我個人認為不是特别枯燥,但薩頂頂能從這麼長一篇論文中間抽取其中的精華,一氣呵成地寫就《樂者禮記》這首歌,我認為難度還是相當高的。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這一段說的是音樂與人的性情之間的關系,也是薩頂頂歌曲的核心思想。這句話原有的意思是:君子喜歡音樂是為了提高道德修養,小人喜好音樂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欲。用道德修養來控制私欲,就會快樂而不悖亂;用滿足私欲來忘卻道德修養就會受到迷惑而不快樂。
音樂人應當有自己的追求與風骨,而不是一味地逢迎媚俗
但是薩頂頂的再創作則使他擁有了新的意義:一個音樂人的初心,是通過音樂來使自己得到修養的提高,而不是通過音樂來謀取私利,音樂人應當有自己的追求與風骨,而不是一味地逢迎媚俗。
其實,豈止是音樂呢?每個行業的工作者都應該有自己的風骨,不能忘掉自己的初心。一旦忘掉自己的初心,便違背了自己加入這個行業的初衷。
樂行而民相方
當然《禮記·樂記》中荀子提到墨子反對絲竹匏革之類的樂器,其實我認為墨子作為平民的代表,他反對的并不是音樂本身。他反對的其實是音樂的階級性,平民也會有音樂,但平民是用不起絲竹匏革之類的樂器的,因為那樣實在太過鋪張浪費,真正的音樂精神不僅應該具有風骨和高貴也應該擁有普世和平等。
寫在最後的話《詠螢火》講的是夢想不分貴賤,《樂者禮記》告訴我們音樂有其風骨,這兩首歌一個大俗,一個大雅,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都極其令我感動。
因此,我要将這篇文章,送給這兩首精彩的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