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内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檢查有哪些?就讓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五病區賈棟主任給大家講講。
顱骨X線平片:主要表現占位附近骨質破壞,無骨質增生現象。可有中顱窩底骨質吸收、蝶鞍擴大、岩骨尖骨質吸收和内聽道擴大等。也可有高顱壓征象。8%~10%的病竈有鈣化點,常見于腦内病竈。
CT掃描:診斷海綿狀血管瘤的敏感性為70%~100%,但特異性小于50%。影像表現為富含血管的占位征 象。腦外病竈平掃時呈邊界清晰的圓形或橢圓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注射對比劑後病竈有輕度增強,周圍無水腫。如病竈有出血,可看到高密度影像。腦内病變多顯 示邊界清楚的不均勻高密度區,常有鈣化斑,注射對比劑後輕度增強或不增強。CT骨窗像可以顯示病竈周圍骨質破壞的情況。
MRI掃描:MRI檢查是診斷海綿狀血管瘤的特異性方法,與病理符合率達80%~100%。在MRI T1和T2加權圖像上海綿狀血管瘤表現為中央呈網狀混雜信号的核心(不同時期出血及其産物),周圍為低信号環(含鐵血黃素沉着)。注射造影劑後不強化或有輕度強化。
腦血管造影:多表現為無特征的乏血管病變,在動脈相很少能見到供血動脈和病理血管;在靜脈相或窦相可見病竈 部分染色。海綿狀血管瘤為富含血管的病變,在腦血管造影上不顯影的原因可能為供血動脈太細或已有栓塞,病竈内血管太大、血流緩慢使造影劑被稀釋。因此,晚 期靜脈相有密集的靜脈池和局部病竈染色是此病的兩大特征。
正電子放射掃描(PET):PET是利用腦組織吸收放射性核素來做腦掃描成像。頭顱CT或MRI可提供顱内解剖結構影像,而PET更提供代謝性信息,以此來鑒别腦腫瘤和海綿狀血管瘤。腦腫瘤對放射性同位素的吸收程度很高,而海綿狀血管瘤的吸收度很低。
上面就是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五病區賈棟主任給大家介紹的顱内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檢查,希望大家看完後對顱内海綿狀血管瘤有所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