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主要民族是高棉族,所以柬埔寨語實際上是指絕大多數柬埔寨人講的高棉語。 柬埔寨語屬于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支。其文字十分古老,它是根據南印度婆羅迷文創造的。在後來的漫長歲月裡,柬埔寨文字先後經過10次大的變化,演變成今天的文字。 柬埔寨語言文字發展大緻經曆了三個大的階段:公元7—12世紀是古柬埔寨文階段;公元12—17世紀是中世紀柬埔寨文階段;17世紀以後是現代柬埔寨文階段。柬埔寨文字大約在公元7世紀形成,這個結論來自迄今發現最早的柬埔寨文字碑銘是公元611年,地點在茶膠省。
最近50多年,柬埔寨政治、經濟發生多次變動,柬埔寨文字和語言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由于早期柬埔寨在宗教和文化方面受到印度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所以柬埔寨語中大量使用了巴利文,政治、經濟詞彙中使用的尤其多。因為巴利文詞彙像英語那樣有詞根、前綴、後綴,具有極強的構詞功能,可以從一個詞根派生出大量新詞彙。 精通巴利文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受過很好的教育才行,所以在1970年之前,它一直是屬于知識分子和達官貴人的語言,當時一個掌握了比較多的巴利文詞彙的人,被看作肚子裡有墨水。
到底柬埔寨語應當向什麼方向發展,早在60年就在學術界展開了争論。一派主張柬埔寨語言繼續向平民化方向發展,但問題是,純柬埔寨語詞彙相對貧乏,且詞彙派生性差,在科技文化發展日新月異的形勢下,柬埔寨語隻能采取解釋性的構詞方法,文字臃長,詞義不确切。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不得不将大量法語詞彙直接搬用,攙雜使用。
另一派則主張利用巴利文和梵文的強大構詞和派生能力,按照其固有的構詞法則,構築新詞彙。一些著名學者提出了系統的構詞理論,政府也支持更多地使用巴利文,為此專門成立了新詞彙委員會,定期公布各門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詞彙,以替代法文詞彙。到70年這種新思潮成為主流,大大豐富了柬埔寨語的詞彙,但它沒有能得到推廣,基本上還是在校園的小圈子裡,不能為廣大群衆所使用。
1975年民主柬埔寨時期,柬埔寨語言也被紅色革命的浪潮所摧殘,語言必須為工農兵服務,除了極左的政治詞彙有發展外,柬埔寨語彙遭空前扼殺,詞彙單調貧乏。巴利文詞彙被塗上貴族階級色彩而遭到禁止。
一直到1979年之後,特别是在1991年之後,柬埔寨語言才獲得了空前發展,展現出勃勃生機。現在大量巴利文專業詞彙已經成為人們熟悉的語言,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銀行、保險、司法等行業,都在文件中大量使用巴利文詞彙。 但是,科技的發展有時也讓柬埔寨語跟不上步伐,柬埔寨語中還在使用外來語,并且已經成為柬埔寨語言的一個部分。一些學者在繼續創造新的巴利文詞彙,報刊、電台等大衆媒體,則大膽地将這些新出現的詞彙加以利用,推動着柬埔寨語的發展。
柬埔寨語的特點 柬埔寨文字是拼音文字,有33個輔音和24個元音。拼音規則相當複雜。學習者一旦掌握了其規則,也就成功了一半。在拼音這一點上,要比英語、法語來的困難。但是在語法上,則相對比較簡單,它與漢語一樣,動詞沒有詞形變化,無須随發生動作時間的不同而進行變化。 它的另外一個有趣特點是形容詞放在名詞後面,而不是前面。這一點和法語一樣。比如紅蘋果,在柬埔寨語中是“蘋果紅”等等。柬埔寨文在書寫的時候,基本沒有标點符号,通常隻使用句号、問号和驚歎号,沒有逗号、頓号等,有些像中國的古漢語,閱讀要有斷句的功夫才行。 柬埔寨語十分強調詞彙使用的選擇要看講話對象。不同年齡和地位的人,需要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用詞。在宮廷甚至還形成了所謂“王族語言”,對國王和僧侶都要使用這種語言。實際上,所謂王族語言隻不過是巴利文和梵文而已。僅一個吃飯的“吃”字,就可以有6、7種說法,以表示禮貌。現在柬埔寨人還是注意看人講話,隻是沒有像從前那樣嚴格。 柬埔寨盡管不大,但是在語音上并不統一。金邊口音被确認是柬埔寨的“普通話”,電台電視廣播以金邊口音為準。它與馬德望為中心的西部方言區,以及臨近越南的東部方言區,構成了柬埔寨語的主要語音闆塊。
柬埔寨其他語言 柬埔寨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使用高棉語,還使用其他語言。從語系上看,華人、緬甸人、泰人講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占族人、馬來人使用的語言屬于南島語系。越南語大緻可以歸入南亞語系。 華人在金邊旅行不會感到十分困難,因為在大街兩旁的商店、旅館、飯店、學校的招牌大都有華文,辨認十分方便,和當地華人交談一般可以使用普通話,如果會潮洲話、廣東話、福建話,就更為方便。 現在柬埔寨使用英語比較廣泛,各種英語學校很多。政府官員不少也能講英語,普通百姓則較生疏。在上了年紀的官員和教師中,會講法語的不少。1970年之前,法語是政府工作語言。1970年政變之後,随着美國的卷入和長期戰争,英語逐步取代法語。1991年之後,這種趨勢繼續得到加強。為了恢複和保持法語在柬埔寨的地位,法國在提供文化援助的時候,往往将使用法語教學作為先決條件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