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發文,乃忙于生計故也。幸國有鴻運,小家得以持。于是有暇,得臨習《聖教序》。
收集了十餘個版本的聖教序,各有千秋。故而近日領悟總結,借助幾個版本的聖教序例字,将一得之愚,略寫于下,懇請方家賜教,亦願初學能有一二啟發,吾之願也。
學書之次第,乃求師,明法,擇帖,臨習。故學習筆法之前,我們要明确行書的特點及練習方法,作為學習的總原則,而後須擇一帖,認真品悟,即古人所謂“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衆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行書特點一、動:動态平穩,連動有勢
行書所謂行,與楷書最大的不同,應是行書較楷書有更加明顯的動态,而且筆與筆之間有明顯的連動,所謂姿勢,姿為端姿,勢為動勢,故而行書這種動态會更明顯。下圖可見兩者的差别。
柳公權楷書“序”字
劉鐵雲本《聖教序》“序”字
二、融:起收融,筆意融
如下所示,楷書起筆明顯,筆筆分明,而行書大部分筆畫都融合一體,起收融合,筆意也明顯連起來,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們會省略許多楷書的運筆動作,而是對這些動作的運用要求更高,所謂“筆意融”,也是“動作融”。正如武術的套路,先學好基本功,然後學習套路,學套路的時候老師會把每一個動作拆解,如何呼吸,如何使勁,都有講究,等到這些連貫了,就能行雲流水,正如我們的行草書,筆畫的動作要在正書(楷、篆、隸)中打好基礎。
柳公權楷書“當”字
劉鐵雲本《聖教序》“當”字
三、欹:欹側多,擺動多
所謂平正與欹側,在行書是共存的,但是相對楷書來說,欹側會更加明顯一些,而且楷書的一些規則比如“橫平豎直、端正均勻”等等,對于行書又不太适用了。如下圖所示:
劉鐵雲本《聖教序》“岸”字
劉鐵雲本《聖教序》“皆空”
在這裡大家可以思考:規則的變化,是不是規則本身不正确呢?方法、理論的不适用,是不是代表着方法、理論是錯誤的呢?
當然不是,而是适宜這些方法、理論運用的環境變了。所謂“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莊子·外篇·卷五下·天運》有載: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無所鈎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迹也,豈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猶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哉!”其中孔子的懷才不遇暫且不談,對于孔子所學習的先人的理論,老子的比方很形象:鞋印出自鞋子走路,但鞋印是鞋子嗎?
同樣的道理:方法、理論有其出處,有适應的運用範圍,楷書的“平正”等筆法、規則固然正确,但适應範圍,它們所歸納總結的根源,是根據楷書而得來,而行書的法則規矩,應該從行書得來,要有所變化,我們要去理解好這些變化。所以行書不是不端正,而是它的“端正”,是動态平衡,行書不是不勻稱,而是它的勻稱,來自整體的組合。
四、變
行書有多樣性,是因為許多書法家對同一個字的處理不盡相同,這些差異造就了行書的多樣性,大家都樂于稱道《蘭亭集序》裡邊“之”字的變化,覺得字字不同,體現了書者水平的高超。那麼如果我們留心這些變化,臨帖的時候積累下來,也就成了我們創作的不竭源泉。
綜上,明白了這些,我們去學習行書,才不會一直糾結在方法、理論的矛盾之中,才會更加明晰這些差異,所謂“智者求同,愚者查異”,找到這些矛盾的共通之處,才能讓差異為我所用,而不是我為差異所累。
接下來簡單講講我的練習方法:
練習方法一、拟定計劃與目标,并且對目标進行分類量化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拟定目标,細化目标,拆分量化成一個個步驟,才能真正完成學習。有效的目标應該包含時間期限。量化是為了不讓我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比如今天練習“起筆法”,那就先搞明白有哪些起筆法,各自有什麼例字,我們要練到什麼程度,花費多久,明天又練習什麼,等等。這就是一個比較細的量化。
二、筆法原則:筆筆中鋒,不投機取巧,腳踏實地
一定要注意書寫的原則是書寫,而不是描畫,所以筆杆不應該擺來擺去投機取巧,筆的擺動範圍不應超過掌心,手腕的翻動,應如船一般,晃蕩而不能傾覆。腳踏實地,初學要有側重點,比如練習圓轉筆法,就重點把例字的圓轉筆法寫好,若字裡有翻折筆法,可暫帶過,學好一個再進行下一個,而不應該兩個筆法兼顧——人并不能一手托住一隻大西瓜。
三、分類量化的單字要精熟
臨習單字,應該把其結構,筆法變換、輕重緩急、行筆路線等等都練熟,上文說道:行書的多樣性,主要靠臨帖,去積累各個書家對同一字的不同寫法,從而運用在創作中。所以我們遇到單字,必須練熟。
四、其他
筆墨的選擇也要适應書寫,比如有專屬行書的狼毫,光面仿古紙等,最好由明師指導。
起筆法起筆法是字之所起,所以很多時候,下筆位置、方式要再三思量,而臨帖的時候,又要認真觀察,原字用的是什麼起筆法。在這裡,我不分露鋒、藏鋒,因為以下三法都可露可藏,所以還請細心體會:
一、側入
墨皇本《聖教序》“也”
所謂側入,即是從筆畫的側面切入,應理解為下筆方向與行筆路線不一緻,但這并不是把筆杆傾斜之“側”,而是下筆方向之“側”,謹記之!從這幾張圖,我們可以看到行書起筆側入的明顯“履迹”。這個起筆,可占行書《聖教序》起筆的七八成,所以不可不學,不可不精。此例字即露鋒起筆。至于藏鋒的側入,可見許多的楷書橫畫。
墨皇本《聖教序》“臻”,可見側入之履迹
“墨皇本”《聖教序》“之”的側入
值得指出的是,側入還有以下一些情況,有的是為了調整筆鋒,有的是意連上一筆,所以造成了起筆的“7”,這也是側入的一種。
《聖教序》裡“廿“字的豎起筆即是如此,不勝枚舉
二、平入
平入即行筆路線和下筆方向是一緻的。如下圖許多例字即是。但是這樣的平入,在聖教序較少見,但是也要認真練習,此起筆露鋒起筆在行書、小楷較多,其他地方即尖頭點、卧鈎起筆等處皆有運用,有的魏碑或隸書也是有直接平入,造成藏鋒的,學者多觀之,方知我所言不虛。
墨皇本《聖教序》中“之、書”二字
墨皇本《聖教序》“之”的起筆
墨皇本《聖教序》“心”字卧鈎的起筆方向與行筆一緻
三、逆入
逆入藏鋒,起筆方向與行筆方向相反,或者兩者方向小于九十度。此法為最常用的入筆法,藏鋒最多來自逆入,如下圖。逆入亦可造成多種起筆的形狀,這無非是變換逆入的角度造成的,這些變化需要我們細心體會,才能臨寫的更精準。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
行筆法講完了起筆法,我們來講講行筆法。行筆過程中,有筆鋒的轉換,有方向的變化,有輕重的差異,有連接的不同,由下文講講我的看法:
一、中行法
本來我的草稿裡,寫的是“直行法”,但是後面覺得“中行法”更為貼切——中鋒行筆,即筆毫之末走在筆畫中心。就像騎自行車,不管怎樣,都要保持好車子的平衡,隻有車子平衡了,車輪中心着地,車子才穩穩向前。我們行筆,就是要求做到這一點。
箭頭所示即為中鋒之“履迹”
同上
中鋒行筆示例:墨濃于中,淡于外
“中行法”是行筆必須遵守的法則,此法獨立出來講解,但除了長筆畫外,多不單獨出現,而是一直貫穿在筆畫中。
二、翻折法
翻折意味着像折紙一樣,這裡有兩個主動動作,一個是把筆畫主動按下來,再翻一下筆鋒,主動折上去。如下圖示例
劉鐵雲本《聖教序》中字
劉鐵雲本《聖教序》中字
劉鐵雲本《聖教序》中字
這些筆畫有着明顯的折疊痕迹,所以書寫時要注意把兩個主動動作明确好,并且在翻折的時候連接起來,好的翻折,兩部分的交接應該清爽幹脆,如折紙一般。應該注意調鋒。
晚翠軒本《聖教序》中字
晚翠軒本《聖教序》中字
三、圓轉法
顧名思義,圓轉回環。此行筆法,王羲之多用于橫畫與豎畫的連接,或運用圓轉替代大的橫折。此時需要注意筆毫的中鋒,減少筆毫的絞轉。圓轉的時候要注意:中鋒定腕,轉腕調鋒。
筆毫絞轉過度如下圖所示:
行筆時需注意調鋒,避免如上情況
朱卧庵本《聖教序》中字
此幾幅圖中即是圓轉筆法。細細觀之,可見圓轉中亦有粗細,此粗細可從調整筆鋒而來,也可從提按變化而來,學者不可不察也。而細觀之,除了運用大圈圓轉替代方折筆畫之外,王羲之還喜歡将小圈運用在筆畫連接處,兩者共同增加筆畫之間的一體感、筆意的連貫性。
朱卧庵本《聖教序》中字
朱卧庵本《聖教序》中字
朱卧庵本《聖教序》中字
四、轉折法
轉折法較翻折法容易。翻折為光線反射一般直來直去,但是要加上主動的調鋒翻折動作;而轉折則看似有轉圜,隻是筆毛由于書寫方向變化而被動轉換,實際書寫過程中并無轉圜,而是省略了折筆的主動動作,直接來回。下圖為例,豎下後直接提起,為轉折。二者區别如下圖:
劉鐵雲本《聖教序》中字
晚翠軒本《聖教序》中字
下圖為例,書寫時動作的不同,對筆畫的影響很大。轉折隻是平面來回,翻折需将筆鋒立起後,再主動按下,繼續行筆。
此兩者都是折筆。
筆者示例兩者筆法差異
附:連接法連接法其實屬于行筆法,因為行書筆與筆之間連帶明顯,所以單獨抽出來講解一下。
一、跳接法
點與點之間常見,也多見于提按明顯變化的筆畫或結構裡邊。
劉鐵雲本《聖教序》“言“字
劉鐵雲本《聖教序》例字
二、搭接法
意思是一個筆畫搭在另一個筆畫上,若以手搭肩,如下圖撇捺的連接。更多見于橫折等處。
劉鐵雲本《聖教序》例字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
三、榫卯接法
如枝生于幹,嚴絲合縫。
劉鐵雲本《聖教序》例字
劉鐵雲本《聖教序》中字
劉鐵雲本《聖教序》中字
劉鐵雲本《聖教序》中字
四、無縫接法
圓轉多見,無縫銜接。
劉鐵雲本《聖教序》例字
連接法無需過于執泥,練習時注重筆法,形象生焉。
收筆法一、刹筆
如下圖,“容、基‘’之長撇,“懷”豎心旁之豎、“天”之捺腳,皆是急刹摁住。筆到此處,力未盡而急收束,有彈抖之勁。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
二、提筆
此“提筆”是指動作而言,并非“提畫”,須分清。提筆,即向上漸起之勢,可見于鈎、提、撇、捺等畫。這些筆畫收尾時沒有盡勢,但是也順其自然而出,具體動作或提,或拿,或拉,皆可統稱于“提起”。
墨皇本《聖教序》例字其撇即是
劉鐵雲本《聖教序》絞絲旁之提即是“提筆”
三、盡勢
盡勢即一字之末筆,無有所系,一往無前。此收筆多見于豎、撇。盡勢不代表筆畫超出字形的整體去喧賓奪主,而是有一種長劍破空之勢即可。所以也要注意分寸,放中有收。
劉鐵雲本《聖教序》中字
劉鐵雲本《聖教序》中未盡勢與盡勢的收筆區别
劉鐵雲本《聖教序》盡勢
劉鐵雲本《聖教序》盡勢
四、回顧
顧名思義,此種收筆是于筆畫盡頭有所回顧,意連至下一筆畫。多見于撇、點。
晚翠軒本《聖教序》中字
晚翠軒本《聖教序》中字
綜上文,我們大略講解了行書的書寫要求、練習方法,以及一些基本而主要的、重要的筆法,其中未盡之處,或者有争議之處,歡迎大家指出,在評論區探讨。此文的初衷,既是自己的一點思考總結,又是抛磚引玉,期待方家能有更好的歸納,互相提高,吾之願也。也期望初學行書的朋友看完此文後,對行書有一個比較明晰的架構,能把練習落到實處,吾之願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