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與能力知識點

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與能力知識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4 07:56:48

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與能力知識點?六、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與能力知識點(新課标基礎知識總結)1

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與能力知識點

猩猩—蘊哲讀書

六、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

(1)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可表示為:

6CO2 12H2O 光能、葉綠體 C6H12O6 6O2 6H2O

或CO2 H2O 光能、葉綠體 (CH2O) O2

光合作用過程圖

(2)概述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反應和暗反應)

比較項目 光反應 暗反應

需要條件 光、色素、酶

多種酶

時間

短促

較緩慢

反應場所

葉綠體基粒(類囊體的薄膜上)

葉綠體基質

物質變化

水的光解:2H2O 光 4[ H ] O2

ATP的合成:ADP Pi 能量酶ATP

CO2的固定:CO2 C5 酶 2C3

C3的還原:2C3 [ H ],ATP,多種酶 (CH2O) C5

能量變化

光能→活躍的化學能(儲存在ATP中)

活躍的化學能→穩定的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完成标志

O2的釋放,ATP和[ H ]的生成

葡萄糖等有機物的生成

兩者關系

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能量(ATP)和還原劑([ H ]);暗反應為光反應提供ADP和Pi

拓展:

①光反應需要酶。

②光合作用産生的葡萄糖和水中的氧元素來自反應物中的 CO2。

③暗反應能在光下進行。

④與光反應進行有關的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

⑤與暗反應進行有關的非生物因素:溫度、CO2。

⑥從外界吸收來的 CO2 不能直接被[H]還原,CO2 需要先被固定成為 C3,C3 直接被[H]還原。

⑦光反應中,光能轉變為活躍的化學能。

⑧暗反應階段的能量變化是活躍的化學能轉變為穩定的化學能。

⑨當CO2不足時,植物體内 C3、ATP、C5、[ H ]的含量變化分别是下降、上升、上升、上升。當光照不足時,植物體内 C3、ATP、C5、[ H ] 的含量變化分别是上升、下降、下降、下降。

⑩光合速率的測定:一般采用的指标如單位時間内氧氣的釋放量、單位時間内 CO2 的吸收量、單位時間内植物重量(有機物)的變化量。

2.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

(3)提高農作物對光能的利用率的措施有延長光合作用時間、增加光合作用面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4)光合作用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産生有機物中所含能量與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給植物提高适宜的光照強度、溫度,給植物提供充足的 CO2、

H2O 和礦質元素(無機鹽)。

3、化能合成作用:除了綠色植物,自然界中少數種類的細菌,雖然細胞内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夠利用體外環境中的某些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來制造有機物,這種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這些細菌也屬于自養生物。例如生活在土壤中的硝化細菌。

第四單元 細胞的生命曆程

一、細胞的增殖

1.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

(1)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是一個細胞周期。具有連續分裂能力的細胞具有細胞周期,如植物根尖分生區細胞、受精卵細胞等。

2.細胞的有絲分裂

(2)一個細胞周期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

(3)分裂間期細胞内發生的主要變化是完成DNA分子的複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拓展:用3H 标記胸腺嘧啶,可以研究間期DNA分子的複制。

(4)細胞分裂期各階段的變化特點是:

前期:核仁解體、核膜消失,出現紡錘絲形成紡錘體,染色質螺旋化成為染色體,散亂地分布在紡錘體的中央。

中期:所有染色體的着絲點排列在赤道闆上。

後期:着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紡錘絲牽引子染色體向細胞兩極移動。

末期: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絲消失,出現新的核膜和核仁,一個細胞分裂成為兩個子細胞。

(5)記住細胞有絲分裂DNA、染色體的變化曲線圖

(6)在細胞分裂的中期,染色體的形态比較固定、數目比較清晰。

(7)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基本相同,不同的特點是:動物細胞在間期中心體倍增,在前期兩組中心粒分别移向細胞兩極,在中心粒的周圍,發出星射線構成紡錘體;而植物細胞在前期從細胞兩極發出紡錘絲。動物細胞分裂的末期細胞膜從細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後把細胞缢裂成兩部分;植物細胞末期在赤道闆的位置出現細胞闆,細胞闆由細胞的中央向四周擴展,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

拓展:

①動物細胞有絲分裂前期紡錘體的形成主要與中心體有關。

②植物細胞分裂末期新的細胞壁的形成與高爾基體有關。

③細胞分裂的過程中還需要核糖體、線粒體的參與。

(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特征是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有絲分裂後兩個子細胞中的核中遺傳物質和染色體的數量與有絲分裂前親代細胞相同。

3.細胞的無絲分裂

(9)蛙的紅細胞的分裂過程中,細胞核先延長,核的中部向内凹進,缢裂成為兩個細胞核;接着整個細胞從中部缢裂成兩部分,形成兩個子細胞。

拓展:

①蛙的紅細胞的分裂是無絲分裂,哺乳動物的紅細胞無核,也不能進行分裂。

②在無絲分裂過程中有 DNA 的複制。

二、細胞的分化、癌變、衰老和凋亡

1.細胞的分化

(1)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産生的後代,在形态、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2)細胞分化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

(3)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變化,分化導緻的穩定性差異一般是不可逆轉的。

2.細胞的全能性

(4)細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細胞包含有該物種所特有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為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5)植物細胞全能性表達需要的條件是植物細胞脫離了原來所在植物體的器官或組織而處于離體狀态時,在一定的營養物質、激素和其它外界條件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現出全能性。

拓展:

①細胞分化的過程中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

②同一個體不同細胞中DNA相同,RNA、蛋白質不完全相同,因為細胞分化過程中發生了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3.細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6)生命體的衰老和死亡與細胞的衰老和死亡不是同步進行的,例如幼年個體體内有些細胞在衰老和死亡,老年個體體内也有新産生的細胞。

(7)衰老細胞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細胞内的水分減少,結果使細胞萎縮,體積變小,細胞新陳代謝的速率減慢;細胞内多種酶的活性降低;細胞内的色素随細胞衰老而逐漸積累,妨礙細胞内物質的交流和傳遞,影響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細胞内呼吸速率減慢,細胞核的體積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質收縮、染色加深;細胞膜通透性改變,使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拓展:老年人的皺紋、白發及色斑如何解釋?

皺紋産生的準确機理比較複雜,皺紋的産生與代謝減慢、皮膚衰老等有關。

由于頭發基部的黑色素細胞衰老,細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減少,所以老年人頭發變白。老年斑是由于細胞内的色素随着細胞衰老而逐漸積累造成的。衰老細胞中出現色素聚集,主要是脂褐素的堆積。脂褐素是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産物,是一種不溶性顆粒物。不同的細胞在衰老過程中脂褐素顆粒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差異。皮膚細胞的脂褐素顆粒大,就出現了老年斑。

4.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8)癌細胞主要有以下特征:

在适宜條件下,癌細胞能夠無限增殖;癌細胞的形态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癌細胞的表面發生了變化,由于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使得癌細胞彼此之間的黏着性顯著降低,容易在體内分散和轉移。

(9)人和動物體的染色體上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細胞不正常的增殖。環境中的緻癌因子會損傷細胞中的DNA分子,使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導緻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

第五單元 生物的遺傳

一、遺傳的細胞基礎——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1.細胞的減數分裂

(1)減數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生物産生有性生殖細胞的過程,細胞連續分裂2次,而染色體隻複制1次,結果子細胞中的染色體數量減半的細胞分裂過程。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過程的區别是減數分裂産生的子細胞是有性生殖細胞,而有絲分裂産生體細胞;減數分裂細胞連續分裂2次,而染色體複制1次,有聯會、四分體和同源染色體的分離現象;有絲分裂染色體複制和細胞分裂均為1次,無聯會和同源染色體分離等現象。

拓展:

①由于減數分裂過程存在聯會、同源染色體分離,所以導緻分裂後子細胞染色體數量減半,所以減數分裂後,染色體數目比原來減少了一半。

②同源染色體一般能夠在減數分裂中發生聯會(即配對)現象,形狀大小一般相同。

③四分體是指聯會後的一對同源染色體共有四條染色單體,成為一個四分體。四分體、同源染色體、染色單體、核 DNA之間的數量關系是1個四分體含有1對同源染色體,共含有4條染色單體,4條DNA。

④在有絲分裂過程中不能形成四分體,因為不發生同源染色體的聯會現象。

⑤遺傳規律的發生是在細胞減數分裂減I 後期,即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時期。

2.配子的形成過程

(2)卵細胞與精子形成過程的主要區别:卵細胞形成過程中細胞質不均等分配、減數分裂後不經過細胞變形過程,而 精子的形成細胞質均等分配、減數分裂後形成精子時有細胞變形過程。

3.受精過程

(3)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受精作用的實質是精核與卵細胞核的融合。

(4)受精卵中的核遺傳物質一半來自方,一半來自母方,但是如果不強調是核中的遺傳物質,就不能說各占一半,因為細胞質遺傳物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

(5)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意義是保證了有性生殖過程中染色體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并且保證了親子代染色體數目的恒定。

二、遺傳的分子基礎

1.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1)格裡菲思的肺炎雙球菌實驗過程:該實驗共分四組,分别由R型、S型、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感染小鼠,最後由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和R型細菌混合感染小鼠,觀察小鼠的死活,并試圖從死亡的小鼠體内提取S型細菌。

實驗結果:将R型、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感染小鼠,小鼠均不死亡;S型、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和R型細菌混合感染小鼠,小鼠死亡,并且從死亡小鼠體内提取出S型細菌。

(2)格裡菲思的肺炎雙球菌實驗結論: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發生了轉化,從而使小鼠死亡。

(3)艾弗裡證明遺傳物質是DNA的實驗過程:讓R型細菌分别與S型細菌的DNA、蛋白質、多糖等物質分别混合,并分别在固體培養基上培養,觀察哪組能産生S型細菌表面光滑的菌落特征。實驗結果:隻有與S型細菌的DNA混合的R型細菌接種後能産生S型細菌的菌落特征。

(4)艾弗裡和他的同事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即遺傳物質是DNA。

(5)赫爾希和蔡斯(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操作步驟:首先讓T2 噬菌體分别标記32P、35S,然後分别與大腸杆菌混合培養,一段時間後振蕩、離心,之後觀察放射性在試管的上清液還是沉澱中。

實驗結果:标記32P的組放射性主要在沉澱中,而标記5S的組放射性集中在上清液中。

拓展:

①T2 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合成自身組分所需的物質和原料均從細菌中來。

②獲得含5S 和32P标記的 T2 噬菌體的方法是首先在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培養基中培養大腸杆菌,之後再接種T2噬菌體,連續多代培養從而獲得含有放射性的噬菌體。

③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最關鍵的實驗設計思路是将噬菌體的DNA 和蛋白質分離,分别考察對子代噬菌體的影響作用。

④這個實驗過程不能證明 DNA 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由于其他生物有的遺傳物質是RNA,而此實驗不能進一步證明。

⑤這個實驗不能證明蛋白質是遺傳物質,因為蛋白質在形成子代噬菌體的過程中不能發揮遺傳物質的作用。

2.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6)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R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核糖核苷酸。

(7)DNA 分子的空間結構特點是:首先,DNA 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鍊反向平行構成;其次,DNA分子的外側由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堿基在内側;堿基之間通過氫鍵以堿基互補配對方式連接。

拓展:

①判斷核酸的種類有三種方法,具有符合雙螺旋結構的是DNA,否則可能是RNA;組成如果含有核糖為RNA,如果含有脫氧核糖,則是DNA;組成該分子的堿基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是DNA,含有尿嘧啶而不含胸腺嘧啶的是RNA。②根據結構功能的統一性原理,地處炎熱地區的生物,其DNA分子的結構應更需要維持穩定性,防止熱變性,所以具有 G、C 堿基含量高、氫鍵多,

3.DNA 分子的複制

(8)簡述DNA分子複制的過程:DNA分子在解旋酶作用下解旋,之後以細胞核中遊離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以堿基互補配對為原則、合成子代DNA,之後重新螺旋化。

拓展:

①DNA的複制主要在在細胞分裂的間期進行。

②DNA複制是以親代 DNA 分子的兩條脫氧核苷酸鍊分别作為模闆。

③DNA複制的原料是細胞核裡遊離的脫氧核苷酸。

④DNA複制的方式是半保留複制和邊解旋邊複制。

⑤DNA複制的場所主要是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有。

⑥DNA複制需要的基本條件是模闆、原料、能量、酶。

4.基因的概念與表達

(9)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 DNA 片段,是 DNA 分子中決定生物性狀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基因與脫氧核苷酸、遺傳信息、DNA、染色體、蛋白質、生物性狀之間的關系是:基因是DNA 分子中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染色體由 DNA 和蛋白質組成,遺傳信息是由基因中特定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的。

(10)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①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包括兩個階段是轉錄和翻譯。

②轉錄是在細胞核中以 DNA 為模闆,按堿基互補配對方式合成 RNA 的過程。

拓展:

①轉錄發生的時間是細胞分裂間期。

②轉錄的模闆是 “DNA 分子的一條脫氧核苷酸鍊”

③轉錄的原料是細胞核裡遊離的核糖核苷酸。

④轉錄的産物是 RNA 分子。

⑤轉錄需要的基本條件是模闆、原料、能量、酶等。

(11)翻譯是在核糖體中以 mRNA 為模闆,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以 tRNA 為轉運工具、以細胞質裡遊離的氨基酸為原料合成蛋白質的過程。

①翻譯發生的場所是核糖體。

②準确地說,翻譯的産物是多肽鍊。

③翻譯需要的原料是細胞質裡遊離的氨基酸。

拓展:

①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不同:原核細胞的轉錄和翻譯可同時進行;真核細胞的轉錄在細胞核中進行,mRNA經加工成熟後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在細胞質核糖體進行翻譯。

②病毒基因的表達所需原料來自宿主細胞的遊離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模闆來自病毒基因轉錄來的 mRNA。

③遺傳信息是指 DNA 分子上基因的堿基排列順序;密碼子指 mRNA 中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連續堿基;反密碼子是指 tRNA 分子中與 mRNA 分子密碼子配對的三個連續堿基,反密碼子與密碼子互補。起始密碼子、終止密碼子均存在于 mRNA 分子上。

(12)一種tRNA隻能運轉一種特定的氨基酸。一種氨基酸可由多種tRNA 轉運。

(13)在基因表達過程中 DNA 分子中堿基數、mRNA 分子中堿基數、氨基酸數的數量關系是 6:3:1。

五、遺傳的分離定律

1.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

(1)遺傳學實驗的科學雜交實驗包括:人工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首先選擇了相對性狀明顯和嚴格自花傳粉的植物進行雜交,其次運用了科學的統計學分析方法和以嚴謹的科學态度進行研究。

2.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3)分離定律的内容是在雜合體進行自交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随着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彼此分開,分别進入不同的配子中。

(4)分離定律的實質是等位基因彼此分離。

(5)分離定律在雜交育種方面的應用是:選育出顯性性狀的個體後需要進行不斷的自交,以獲得純合子;選育隐性性狀的個體時無需連續自交即可獲得所需的純合子。

拓展:

①判斷性狀的顯隐性關系:兩表現不同的親本雜交子代表現的性狀為顯性性狀;或親本雜交出現 3:1 時,比例高者為顯性性狀。

②一個生物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可以從親本自交是否出現性狀分離來判斷,出現分離則為雜合子。

六、遺傳的自由組合定律

1.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内容

(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發生的時間為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

拓展:驗證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是通過測交實驗,若測交實驗出現 1:1,則證明符合分離定律;如出現 1:1:1:1 則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驗證決定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可通過雜合子自交,如符合 9:3:3:1 及其變式比,則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如不符合 9:3:3:1,則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2)熟練記住雜交組合後代的基因型、表現型的種類和比例,并能熟練應用。

2.基因與性狀的關系

(3)基因控制生物性狀的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而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七、伴性遺傳

1.伴性遺傳是指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遺傳方式與性别相聯系稱為伴性遺傳。

2.伴 X 染色體顯、隐性遺傳病的特點是所生後代男女發病率不同,前者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後者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常染色體上的顯、隐性遺傳的特點是後代男女發病率相同,前者常常代代有患者,後者往往出現隔代遺傳。

3.判斷控制生物性狀的基因:在常染色體還是在X 染色體上主要是看子代男女發病率是否相同,前者所生子代男女發病率相同,後者不同。

八、人類遺傳病

1.人類遺傳病的類型主要有: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病等。

2.人類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略。

3.人類基因組計劃測定的是24條染色體上的基因,即22條常染色體和X、Y兩條性染色體,因為X、Y染色體具有不相同的基因和堿基順序。

第六單元 生物變異與進化

一、基因重組與基因突變

1.基因重組及其意義

(1)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2)基因重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和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之間的自由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導入也會引起基因重組;在農業生産中最經常的應用是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之間的自由組合。

拓展:

①雜交育種的方法通常是選出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個體雜交,從子代雜合體中逐代自交選出能穩定遺傳的符合生産要求的個體。步驟:雜交、純化。

②雜交育種的優點是簡便易行;缺點是育種周期較長。

2.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

(3)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包括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基因突變發生的時間主要是細胞分裂的間期。

(4)基因突變的特點是低頻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機性、不定向性。

(5)基因突變在進化中的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始材料,能使生物的性狀出現差别,以适應不同的外界環境,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6)基因突變不一定能引起性狀改變,如發生的是隐性突變(A→a), 就不會引起性狀的改變。

(7)誘變育種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物理和化學兩類:如射線照射、亞硝酸等。

拓展:

①航天育種是誘變育種,利用失重、宇宙射線等手段誘發生物基因突變。

②誘變育種具有的優點是可以提高突變率,縮短育種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狀。缺點是成功率低,有利變異的個體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處理誘變材料才能獲得所需性狀。

二、染色體變異與育種

1.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

(1)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改變。染色體結構的變異主要有缺失、重複、倒位、易位四種類型。

(2)區分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方法是染色體結構變異可從顯微鏡下觀察到,另外二者不能從鏡下觀察到。基因突變是基因中分子結構的改變,而基因重組是在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過程中發生的基因重新組合過程。

(3)染色體組是指有性生殖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其形狀大小一般不相同。

(4)二倍體是指體細胞中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多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

(5)多倍體産生的自然原因是由于溫度等環境因素驟變,使生物體細胞的染色體雖然已經複制,但是不能完成細胞分裂過程,從而使細胞的染色體加倍。多倍體産生的人為因素是用秋水仙素處理植物的幼苗或發育的種子,從而抑制細胞中紡錘體的形成,從而使細胞中的染色體加倍。與正常個體相比,多倍體具有的特點是植株個體巨大、合成的代謝産物增多,但是發育遲緩。

(6)人工誘導多倍體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秋水仙素,可抑制植物幼苗細胞中紡錘體的形成。

拓展:

①人工誘導多倍體常選用的化學試劑是秋水仙素。

②人工誘導多倍體時,用秋水仙素處理植物的時期是幼苗或萌發的種子。

③秋水仙素作用的時期是細胞分裂的前期,此時正在形成紡錘體結構。

④秋水仙素的作用機理是抑制細胞中紡錘體的形成,從而抑制細胞分裂過程。

(7)單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中染色體組的個體。單倍體的特點一般是植株矮小瘦弱,一般高度不育。

(8)單倍體育種的過程一般是首先花藥離體培養,從而獲得單倍體植株,然後進行秋水仙素加倍,從而獲得所需性狀的純合個體。 單倍體育種的優點是能迅速獲得純合體,加快育種進程。依據的原理是染色體變異。

2.生物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

(9)除了上述的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和多倍體育種外,還有基因工程育種。

三、生物進化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内容

(1)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内容是:過度繁殖、生存鬥争、遺傳變異、适者生存。

(2)生物進化的單位是種群。種群是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所組成的群體。基因庫是指種群中全部個體的全部基因。

(3)基因不會因個體的死亡而消失,其原因是種群中的基因庫能繼續保持和發展下去。

(4)基因頻率是指種群中全部個體中該基因出現的幾率。

拓展:

(5)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6)現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内容是:①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産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緻物種形成。

(7)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是通過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産生新的基因和基因組成,經基因重組在種群中保留和發展。

(8)突變和基因重組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因為突變具有不定向性。

(9)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

(10)自然選擇決定生物變異是否有利,從而通過生存鬥争使适者生存,從而決定進化的方向。

(11)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态下能互相交配,并産生出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12)判斷某些生物是否是同一物種的依據是: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能否産生可育後代。

(13)常見的隔離類型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

(14)物種形成最常見的方式是通過突變和重組産生可遺傳變異,經過漫長年代的地理隔離積累産生生殖隔離,從而形成新物種。

2.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4)共同進化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

(15)生物多樣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态系統的多樣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