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勞動生産率有許多重要意義。對于企業來說,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意味着更高的效益,更強的市場競争力;而對于企業中的每位員工來說, 勞動生産率意味着更高的績效和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可以說,提高勞動生産率是所有企業和管理者的追求。 勞動生産率的管理并非一項簡單的工作, 一般來講,我們需要經過四個基本環節:測量、評價、規劃、改善。勞動生産率的管理實際上可以看做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測量要提高勞動生産率,我們首先要了解目前的生産率水平和狀況。因此,我們首先要進行生産率的測量。生産率的測量主要通過各類作業數據的收集和計算實現。
我們用投人産出比來表示勞動生産率。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不同的投人單位将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持前後單位的統一。
我們可以使用一種統一的測量指标, 那就是時間定額,時間定額是指完成件産品或一道工序所耗費的時間,是一種簡單易懂的測量指标。 不管是生産工作還是一般業務活動,都可以用時間定額來表示其勞動生産車,而且相對而言,時間定額的測量和比較更加方便。
例如:某班組有5名工人,一月份(22天,每天8小時)生産産品500件; 2月份(20天,每天8小時)生産産品600件。我們按照工時計算,可以得出生産率。
1月份生産率=500/ (5X22X8) =0.57 (件/人時)
2月份生産率=600/ (5X20X8) =0.75 (件/人時)
生産率指數=0.75/0.57=1.316
生産率指數是兩個不同時期生産率的比值,這是一個動态數值,我們用生産率指數來評價生産率的變化和穩定性。
評價我們通過數據收集可以計算出某項工作的勞動生産率以及其變化指數,接下來可以據此對現有的生産率作出評價。評價的依據主要有兩個:一是行業平均生産率水平、二是本企業事先确定的或者普遍接受的生産率标準。
管理者應該注意這樣一個問題:即便企業現有的生産率水平達到了本身的預期,也不代表企業處于有利的地位。畢竟,企業生存的壓力來源于外界的競争,企業必須以行業标準約束自己,不斷實現進步。
勞動生産率的評價方法有很多。根據企業的要求,可以采用效用成本分析、數據包分析、層次分析法等;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通過經濟或收益分析。數率分析、有效性分析、發展趨勢分析等進行更加細緻的生産率評價,這些方法則屬于實用性較強的評價方法。總之,生産率評價是一件系統性工作。對企業未來生産率規劃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規劃規劃是指對于自身勞動生産率未來要達到什麼水平做出的預期和計劃。根據生産率測量和評價所提供的信息。企業要對勞動生産率的控制和改善作出規劃。通過生産率規劃,企業對作業系統各個環節的改進提出明确的新目标。确定更高的勞動生産率标準,并就如何開展生産率管理提出科學的規劃。
勞動生産率的提升是一件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進行的工作。 當企業當前的勞動生産率水平低于平均标準時,提升勞動生産率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即便有一個較好的勞動生産率,也應不斷提高,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競争力。
改善制定了勞動生産率的未來規劃,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提高勞動生産率。一般來講,勞動生産率的改善有兩大途徑:技術途徑和人員管理途徑。
1、技術途徑。技術途徑主要是從作業本身尋求勞動生産率改善的途徑。技術途徑包含的内容比較多,比如作業環境布置,采用現代化的技術,新工藝引進,新的工作方法,進行産品設計與改進,改善作業系統,采用人機工程方法等,都可以看做技術改善途徑。
2、人員管理途徑。人員管理途徑是指從作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角度尋求勞動生産率提升的措施。對于作業人員來說,可以采取的主要途徑包括人員的合理配置,職業培訓,激勵與晉升,紀律與督促,改善勞動方法,調整作業時間等;對于管理人員來說,則需要改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技能,增強與作業人員的合作等。
通過上述四個環節,企業就完成了對勞動生産率的一次管理。 而在這些程序之後,企業還要對生産率控制和提高的結果做出評價和反饋,然後進人新一輪的勞動生産率管理循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