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想躺平不想努力了隻能是一瞬間的想法

想躺平不想努力了隻能是一瞬間的想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3 19:54:08

這幾年,「内卷」「躺平」「摸魚」這樣的說法屢見不鮮,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變得更加「佛系」了。

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傳統文化,以及市面上各種心靈雞湯,又在鼓勵大家要「上進」,要「努力」,要有欲望、有野心,仿佛不努力,你的人生價值就無法得到體現。

你有沒有考慮過,如何平衡這兩者的矛盾呢?一個人究竟是應該盡一切可能去努力,争取獲得更大的成就,還是可以止步于「佛系」?

今天的文章,沒有太多幹貨,隻是希望跟你探讨這個話題。

想躺平不想努力了隻能是一瞬間的想法(想躺平不想努力)1

首先,開宗明義,闡明我的觀點:人當然可以「佛系」,可以「躺平」,可以不努力。

你可能會以為這裡有個「但是」,沒有了,是真的。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幸福來源于什麼?來源于比較。這裡的對比有兩層含義:一是跟他人的比較,二是跟自己内心深處欲望的比較。

先說前者:

2021年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認為自己的生活是穩定的、舒适的、安全的時候,他們就能夠感受到極高的主觀幸福感,這種幸福感與他們的收入和物質水平無關。(Miñarro等, 2021)

另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傾向于把自己的收入跟别人比較,來衡量自己的幸福感。因此,不管收入多少,隻要你的視野中始終盯着比自己高收入的人,就更容易感到不幸福。(Liao, 2021)

後者同樣很容易理解:我們如何衡量幸福?一個簡單的方式是:幸福=實際-期望。你實際擁有的東西,減去你想擁有的東西,就是你的幸福感。

因此,你的欲望越豐富,越旺盛,你想得到的東西越多,這個值就會越小乃至于成為負數,就越容易感到不滿足、不幸福。

所以,我常常說,這世界上并沒有所謂的「财務自由」這回事,有的隻是「心靈自由」。什麼是心靈自由?當你不被欲望所困,不汲汲于想擁有更多不必要的事物時,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而這跟你擁有多少财富和物質并無關系。你所掙脫出來的,隻是欲望所加諸于你心靈上面的束縛和枷鎖。

那麼,這些欲望來自哪裡呢?來自于我們這個社會本身。我們這個社會,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為你創造需求的齒輪,它會不斷向你灌輸這樣的思想:你必須努力,必須擁有更多的資源,必須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這樣,你才能夠得到幸福。

但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一定。

2022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多種跟幸福感相關的因素。先不要看下文,不妨猜一猜,在這些因素裡面,哪種因素最能夠帶給我們滿足感和幸福感?

可以想一想,給出你的答案,再往下看。

答案是:自主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自由地」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沒有受到外部的影響,也沒有感受到「被迫」和「不得不」時,我們的幸福感是最強的。

因此,聽從社會的規訓,追求世俗的成功,未必能夠帶給我們幸福感 —— 因為從本質上來講,你的行為仍然未必發自内心,而是來源于外部環境對你的灌輸和規訓,你依然是「不夠自主」的。

隻有當你掙脫欲望的束縛,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時,你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感。

從這個角度來講,躺平、佛系、不努力,并沒有錯。因為,它相當于對這種規訓的一種反抗,也是對内在的、真實的自我的一種挖掘。

想躺平不想努力了隻能是一瞬間的想法(想躺平不想努力)2

不過,我的觀點是:你當然可以選擇「不努力」,但這種選擇也要基于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考,那就是:選擇了不努力,你可能會錯過什麼。

一個最簡單的答案是:你可能會錯過一種有趣的快樂模式。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主觀幸福感」,用來衡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如何衡量呢?一個簡單的公式是:更高的主觀幸福感 = 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更少的消極情緒 更多的積極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更高的幸福意味着什麼?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是「高生活滿意度 低消極情緒 低積極情緒」。我把它叫做「平和模式」。它的關鍵詞是平靜,滿足,舒緩,等等。

第二種,是「高生活滿意度 一定的消極情緒 一定的積極情緒」。我把它叫做「快樂模式」。它的關鍵詞,是激情,興奮,活力,諸如此類。

有沒有可能存在第三種可能性:高生活滿意度 低消極情緒 高積極情緒?很遺憾,這不太可能。因為情緒是相對的,積極情緒的依托是消極情緒。正是因為壓力和陰影的存在,快樂才會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生活中沒有沮喪、失落,那你可能也很難體驗到興奮、開心、快樂……

選擇「躺平」,其實就相當于選擇了第一種平和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你會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不容易情緒波動,感受到的更多是平靜、安定和波瀾不驚。

但這也就意味着,你放棄了第二種模式「快樂模式」。你可能會告别驚心動魄、跌宕起伏、全情投入、苦盡甘來……你的生活中将不再會有這些體驗。

這兩種模式有高下之分嗎?沒有的。無論你選擇哪一種,你都會失去另外一種生活模式。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個人比較青睐第二種模式,也就是可能有焦慮和壓力,但同時也會帶來滿足和成就感的「快樂模式」。

為什麼呢?因為比起前者,後者會有更加豐富的人生體驗,同時也會有更強的對世界的幹預和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請你回憶一下你過去10年裡,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場景。現在回答我:這些場景裡面,更多的是那些「平和」的場景,還是那些帶有情緒色彩的、跌宕起伏的場景?

一般情況下肯定是後者,對不對?也許是第一次面對某項挑戰的緊張和興奮,也許是終于攻克難關的成就感和快樂……能夠在記憶裡留下痕迹的,一定是那些情感更濃郁的片段。

因此,從我的角度來講,第二種模式,可以使得生命更加充實,體驗更加豐富,也能夠擁有更多元化的選擇。它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但這些是必要的代價。

當然,這兩種模式沒有好壞,你要做的,是先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模式,再去選擇它。

隻要你的選擇是出自自己的意願,那就是正确的。

想躺平不想努力了隻能是一瞬間的想法(想躺平不想努力)3

另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如果選擇了平和模式,你可能會困于無聊之中。

躺平是一種很好的生活狀态嗎?其實不一定。它可能是舒适的、安全的,但久而久之,沉浸在這種狀态裡面太久,有可能會帶來無聊。

為什麼呢?因為躺平,往往意味着較為重複而單調的生活。這種生活模式可以為我們帶來安定感和秩序感,但與此同時,它也很容易因為過度符合預測,而導緻大腦産生擔憂:一種被世界抛棄、難以應對新問題的擔憂。

這種擔憂體現在生活中,就是無聊。曾經吸引你的遊戲,可能沒有動力去玩了;曾經夜以繼日追的影視劇,可能也覺得單調乏味;哪怕經常跟朋友出來玩、聚會,可能也會覺得索然無味……

歸根結底,人是一種求變的生物。我們的生活不能100%符合預測,而是需要存在一定的新奇和挑戰,這樣才能讓大腦工作在一個最佳的狀态上。

進一步,如果停留在這種狀态裡面太久,會很容易導向一個結果:你會容易失去對生活的意義感和價值感,落入存在主義焦慮之中。

歸根結底,大腦是需要新鮮刺激的。一個适合大腦的模式,是不斷遭遇新的、小的問題,再不斷地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影響,獲得成長。如果你長時間處于一個固定的模式裡,大腦就會感到困惑。它無法往外部尋求到影響和成長,就隻能向内部探求。

探求什麼呢?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為什麼要存在?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這會嚴重地削弱我們的幸福感,讓那些原本能夠帶來快樂和滿足的事物,都變得索然無味。

因此,許多人在選擇不工作之後,過一段時間,幾乎都會感到不适應。要麼,是覺得自己脫離了社會,跟外部世界無法融合到一起;要麼,是覺得自己失去了存在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導緻原本非常向往的「躺平」生活,其實都會變得很無趣。

原因就在于:你沒有能夠找到能夠為你提供意義感的事物,讓大腦始終有一個目标和依靠,可以不斷進行自我突破。

一言以蔽之:我們不需要凡事都去追問意義,但需要找到意義感。

意義感是什麼?本質來說,是一種你願意為之付出和投入的事業,能夠為我們帶來目标和方向,讓我們感受到「我對這個世界是有影響的,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從而,幫助我們錨定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為我們提供動力。

用我在《打開心智》裡面的話來說就是:找到一個高于個體的事物,把自己融入進去,讓自己成為它的一部分,讓它為你提供存在的意義。

這個世界上,從出生到死亡,并沒有哪個人向你下達命令,要求你必須去完成什麼事情 —— 你是完全自由的。正是因為你自由地選擇了某件「高于個體」的事業,願意為之投入時間和精力,乃至于犧牲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其它可能性,這些你所投入的事物,才構成了你生命的意義。

想躺平不想努力了隻能是一瞬間的想法(想躺平不想努力)4

所以,我的觀點和立場是什麼呢?很簡單:

你當然可以選擇躺平、佛系、不努力,這沒有任何問題,從某種角度而言,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我非常支持。

不過,我建議你把它分成兩部分,辯證地看待:

如果你理解的躺平,是不去内卷、不去996、不去拼命工作、不去追去世俗的成功、不去追求光鮮亮麗的生活、不去追求他人的肯定……那很好。這些東西,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真的想要它們,而隻是被内心的欲望所驅趕。這種「躺平」,是一種讓自己擺脫欲望桎梏的做法。

但是,我不建議你真的完全「躺平」下來,不去做任何的努力。因為這樣是對你自己人生的不負責。這樣做,你可能能夠獲得一時的安逸,但長久來看,很大可能會限于無聊之中,進而陷入存在主義焦慮,失去真正的幸福。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是在發現自己内心深處想法和渴望的基礎上,找到自己願意為之投入時間、精力去「努力」的方向。它不一定能為你帶來物質享受,能夠讓你功成名就,但它可以讓你找到生命的意義,讓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意思的、是豐富而充實的。

所以,躺平不是讓自己安逸下來、讓自己什麼都不做的借口,而是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嘗試更多不同的事情,打開生命的可能性,更好地聆聽和發現自己的内心。

因此,如果你也徘徊在「躺平」和「努力」的怪圈裡,躊躇不前,我想給你一個建議:延展你的生活。

我們和外部世界之間,是一種互相壓制、互相傾軋的關系。外部的世界在不斷地蠶食着我們的空間和領地,企圖把我們束縛在一片小小的空間裡,讓我們陷入熟悉的、慵常的日常生活之中,變得麻木而僵硬。

所以,随着時間推移,大多數人的生活軌迹會變成什麼樣呢?在一個熟悉的地方上班,做着熟悉的工作,每天去熟悉的場所吃飯,下班後過着熟悉的、規律的生活……

我們慢慢地會被生活所同步,失去對生活的激情,成為被本能和習慣驅使去行動的螺絲釘。

我們想通過躺平來對抗的,就是這種生活模式。但實際上,它不僅僅可以通過躺平來對抗,也可以通過「延展」來對抗。

怎麼去延展呢?不妨參考這三個簡單的步驟:

想躺平不想努力了隻能是一瞬間的想法(想躺平不想努力)5

1)日常生活的陌生化

采取一些簡單的做法,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給自己注入一些新鮮感。比如:

換一條路線去上班和下班;

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

給每天定一個小小的目标,并堅持去完成(比如:今天要幫助一個陌生人);

下班後或是周末,換一種消遣的方式……

這些小技巧,可以有效地幫助你,從日常生活的習慣模式中掙脫出來,開始真正地去感受生活本身。

2)做一個「挑戰清單」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你先拿出一張紙(或新建一頁筆記),在上面列出所有你想做、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去做的事情,然後,安排到日程裡面,試着去做。

打個比方:比如,你想動手為家人(伴侶或孩子)做一個禮物,但一直因為手藝不好而擱置着,那麼,不妨把它提上日程,預估一下:學習要多久,練習要多久,買齊材料要多久,做出來要多久,然後落實到日程表和任務清單裡面,一點點去做,讓自己每天都完成一個小任務。

當然,做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沉浸進去,去體驗、感受看這是不是你喜歡的、願意投入的事情 ——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探索激情」的機會。

3)培養自己的「生活儲備」

我有一個「15%可能性」清單,每次我看到一些好玩的東西時,我就會動手把它記錄到上面,然後,定期去檢視這張清單,看看有什麼是可以去嘗試、可以去探索的。

如果你喜歡讀小說、看故事,不妨試着學習一下文學創作,試着動手寫一點故事;

如果你喜歡鑽研工具和工作流,不妨動手學一下編程,給自己寫一些插件或腳本;

如果你喜歡與人交流,不妨試着運營一個賬号,分享一些感興趣的内容,或是做一做社群;

如果你有旺盛的好奇心,不妨試着多涉獵幾個不同的領域,學習一些平時可能用不上的知識;

如果你喜歡做手工,不妨學一學咖啡、烹饪、烘焙、刺繡……

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要把我們的思維,從:

「好累呀,我想躺平,什麼都不想幹了」

轉變成:

「我想躺平,抛開那些無聊的日常瑣事,以便節省出更多的時間,去找到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真正能為我們提供幸福感的,唯有發自内心去創造價值。

與大家共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