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喜劇片,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周星馳。毫無疑問,周星馳主演的無厘頭喜劇片幾乎就是當代香港喜劇片的代名詞,他用戲谑誇張的方式演繹小人物的成長與奮鬥,更是周星馳作品最鮮明的标識。
但年輕一代的觀衆很少會記得,在周星馳之前的香港喜劇片,一直是由另一位喜劇大佬掌管,那就是有着“冷面笑匠”之稱的許冠文。
稱許冠文為“喜劇之王”一點都不為過,70年代初,許冠文得到導演李翰祥的賞識,開始在喜劇電影裡嶄露頭角,他和許冠傑、許冠英幾個兄弟一起締造了香港喜劇片從未有過的輝煌,創造了脫胎于現實生活的“市民喜劇片”,在香港喜劇電影史上留下極其光輝的一頁。
90年代在周星馳稱霸票房的情況下,許冠文1993年的《搶錢夫妻》也斬獲了1873萬港币,位列年度票房榜第15位,這也是“冷面笑匠”許冠文最後的輝煌之作,本以為《搶錢夫妻》是一部喜劇片,結果看完之後哭的稀裡嘩啦。
《搶錢夫妻》由張之亮導演,影片延續的仍是許冠文一貫的喜劇風格,主演陣容也相當強大。扮演許冠文妻子的是柏林影後蕭芳芳,她最為我們熟知的角色大概就是《方世玉》中的搞笑擔當“苗翠花”。此外,扮演許冠文大女兒的是《鹿鼎記》中扮演“雙兒”的陳少霞,電視台的女搭檔則是《天龍八部》裡的“阿紫”劉玉翠。
影片圍繞罹患癌症的新聞主播蔣有為(許冠文 飾)展開,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他在一次現場直播中誤打誤撞抓住了窮兇惡極的通緝犯,一心想要揚名吐氣的他将抓捕罪犯的影像在電視上播放,卻招來上警方和電視台上層的打壓,被迫辭職。屋漏偏逢連夜雨,蔣有為又查出癌症晚期,隻剩下三個月的時間。
經曆雙重打擊的蔣有為怕家人為他擔心煩惱,沒有把此事告訴妻子(蕭芳芳 飾)和三個兒女,就在此時,電視台的領導找上門來,告訴他由于搶劫案在電視台引發了極高的收視率,應廣大觀衆的請求,決定高薪聘請蔣有為回去工作——
不同于周星馳的喜劇風格,許冠文的喜劇片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是因為他的喜劇更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戲谑的口吻拆解現實中的種種醜陋的現象,在日常的瑣事和枯燥的現實中挖掘出幽默、诙諧的一面。
電視台将他留下不是出于人道主義,而是想利用蔣有為的人氣榨取他最後時光的剩餘價值。蔣有為并沒有拒絕,他也希望在最後的日子裡利用自己的名氣能“多搶點錢”,讓家人在沒有他的日子裡沒有後顧之憂。
一輩子沒出過什麼名氣的蔣有為臨死之前卻成了大名人,不僅是電視台高薪聘用,各種廣告代言、電影導演也接踵而至,實在是哭笑不得的諷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來找蔣有為拍電影的導演正是本片導演張之亮客串的。
在外界眼中,蔣有為是一個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仍發光發熱的“悲情英雄”,但對蔣有為的病情毫不知情的家人以為他隻是在博取關注度,隻是為了賺錢而杜撰的“癌症”。蔣有為抓住每一個可以賺錢的機會,他甚至讓妻子做他的經紀人,一起完成這場以死亡為終點的“搶錢之旅”······
這就是許冠文的喜劇片所蘊含的能量,他的喜劇理念脫胎于50年代的“市民生活劇”,無論是早期的《鬼馬雙星》、《半斤八兩》還是後來的《雞同鴨講》、《搶錢夫妻》,許冠文通過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人物,表達對社會民生的關注,以及對社會問題的諷刺和揶揄。
從這一點來看,許冠文的“小市民喜劇”更接地氣,更有着現實主義電影的主題訴求。
影片最終落腳于溫情脈脈的親情表白上,女兒在拍結婚照時對蔣有為的愧疚和心酸、蔣有為對妻子的叮囑和托付,之前的所有荒誕、諷刺都化為一個父親/丈夫的臨終告白,尤其是聽着由陳可辛演唱的主題曲《always on my mind》更讓人有想要流淚的沖動。喜劇的最高境界是悲劇,《搶錢夫妻》用這出笑淚交加的悲喜劇深刻地印證了這一點。
90年代之後,受到周星馳喜劇以及商業化浪潮的沖擊,許冠文的“小市民喜劇”輝煌不再,《搶錢夫妻》就像離别時的終曲,見證了許冠文在喜劇道路的一縷餘晖。縱觀當下的華語影壇,很少有人願意去拍這種紮根于現實、在引人發笑的同時又有現實意義的喜劇片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