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我們再一次去了雅安。
這個離成都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地方,我們真的走了無數次。
在我心中,它滿足了我對一座山水城市的所有想象,這裡有雪山、高原、草甸、湖水···有天低雲淡的大美四川~
然而然而
它很低調佛系
實力又不容小觑
春天草甸賞花,夏天躲蔭看水,秋天登高望遠、冬天爬山耍雪,大自然饋贈給這個地方的風光總是吸引着外來人一探究竟。
我們也如此。
不過,這次我們暫時抛下绮麗的山水,選擇了一處不足為外人道的古鎮——上裡
對它的初次認知源自一條朋友圈,我的朋友是這麼描述它的:
“發現一個不錯的古鎮,跟之前看過的其他古鎮比起來,上裡的商業化氣息淡很多”
于是我們去了,不誇張地說,在我心中古鎮真正的模樣不過如此!
它原始
上裡位于城區北部,距離市區27公裡,東接名山、邛崃,西連蘆山。
從成都市區出發,自駕一路向西南開一個半小時左右,就進入到雅安。
群山環繞,名副其實的森林氧吧,猛吸幾口新鮮空氣,在茂密的林間霧氣裡神遊一番,我們很快抵達了栖息在山水環抱中的目的地—上裡古鎮。
曆史上,這裡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是昔日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物資地、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驿站。
平平無奇的上裡,曾經也有過高光時刻。
遙想千百年前,集市上到處堆滿了名山的茶葉、邛崃的井鹽、康巴的馬匹、西藏的藥材皮貨,這些貨物随着馬幫的隊伍絡繹而來,又絡繹而去,繪成南絲綢之路畫卷上最亮麗的一筆。
時至今日,在上裡,我們仍能從細枝末節處一窺當年的繁華,在最短的空間距離裡充分體驗到原汁原味的古老傳統。
上裡鎮由白馬河和黃茅溪兩河環抱彙合而形成隴西河,三河交彙處便是鎮口了。
從地圖上看,上裡和白馬泉同青城山、九龍溝、西嶺雪山、天台山一樣,都坐落在邛崃山脈東部邊緣的群山之中。
小鎮也由此被天上降水地下流水徹底滋養着,充滿着一種世外的恬靜與畫意。
它真實
雅安小雨,走進上裡,透過熙攘人群,我們撞見老街上安靜閑适的場景:
喝茶遛鳥的大爺,開心打撲克的嬢嬢,最多的還是三三兩兩在屋檐下休閑擺龍門陣婆婆。
古鎮老街不大,煙雨迷蒙中,沿着青溪街,便可看到大大小小的商鋪。
也許是旅遊淡季,沒有太多人,店裡的東西大同小異,五彩斑斓的繡品,手工打造的木屐,編織的圍巾,水煙鬥,刺繡錢包,玲珑的繡鞋,各式藏銀飾品···陳舊而深沉。
幾分鐘腳程,轉到另一條街,也是一副歸園田居的景象:
上了年紀的商店,仍舊用古老的盒子裝着米糖,果脯;一家手工作坊門口,一些老人們正在做一些竹編活兒;一家老飯店門前挂着煙熏的臘肉,食客圍在大圓桌上大快朵頤···
真的很有川西民風的味道!
它古老
上裡雖是一個被水環繞,但區别于小家碧玉型的江南古鎮,它多了一分粗犷端莊,最大的特色就是建築物。
全鎮的建築為明清風格,街道為石闆鋪成,房屋為木制樓閣,錯落有緻。
韓家大院是古鎮保存最完好的建築,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據說,院内雕刻曆經3代人才完成。
其工藝的精湛、構圖的精巧卻無法掩飾,凸顯着民族文化的深厚。
臨街老式店鋪,有單層木房也有雙層木樓,主要街道呈“井”字布局,據說是寓意“井中有水,水火不容”, 因為鎮中都是木屋,怕火,以此祈保全鎮木屋平安,不受火災。
在老街盡頭是戲壩子,這裡之前是茶館,現在成為連接鎮裡人和遊客的公共空間,運氣好會碰上戲曲演出,直觀感受這座古鎮獨有氣質。
連接古鎮老街的還有古橋,在上裡沒有大路,隻有綠水旁的條條水巷,造型各異,别具一格的十餘座古橋成為古鎮一道風景。
古鎮尚存的古塔、石牌坊,飽經風霜後已經黯然失色,承載着滿滿的曆史交替···
走走停停,隔壁老街冒着翻滾着熱氣的蒸籠一下将我們拉回“人間”。
在家門口放條木凳,支一口鐵鍋,再擱上一個烤爐,古樸的小吃攤點就成了:
炒白果、烤嫩玉米、炸土豆、炸臭豆腐···尤其讓我上瘾的是嫩玉米打成漿,用嫩玉米殼包上蒸的“嫩玉米馍”,淡淡的清香、淡淡的甜,吃的就是原汁原味。
這就是我眼前的上裡。
走過後才發現,如這般原生态的古鎮,真的越來越少了。
不知多少年以後,它是否還能保持甯靜,可總有人期待改變,也有人害怕變化···
-end-
✉
想要了解更多小鎮資訊,歡迎關注大城小鎮Living。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