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曾子和顔回的故事

曾子和顔回的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4 20:52:52

顔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顔淵,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

自漢代起,顔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顔回配享。此後曆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兖公”,宋真宗加封為“兖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兖國複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複聖”。今山東甯陽鶴山鎮泗臯村尚有顔子廟和顔子林,為全國文保單位。關于顔回的故事,也在齊魯大地上廣為流傳。

曾子和顔回的故事(顔回故事十三則)1

顔回退金

顔回幼小時跟孔子學習,因家中比較貧寒,常常以稀粥充饑,但是他卻學習刻苦守時。有一次,孔子見顔回又是第一個到私塾,便問:“顔回,你吃的什麼飯?”顔回說:“一張餅,一碗湯。”其實他吃的是一碗粥。他卻把粥上凝結的薄皮稱作一張餅,把薄皮下稱作湯。顔回雖然家貧,卻十分樂觀,并且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為了給一位窮學友的母親治病,他曾勸說父親向别人借了碎銀子給他的窮學友。不料,有幾個多事的學生,卻将此事傳說成顔回偷了别人家的銀子送人情。于是便有人說丢了東西,懷疑是顔回偷的。可是孔子不信,但又沒有理由堵住多事人的口舌。

第二天,顔回又是第一個先到私塾。一進門,見地上有一錠金子,上面還寫着:“天賜顔回一錠金。”顔回本想不理,但見寫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就在金子上寫了“外财不發窮命人”幾個字後,放回原處。通過這件事,孔子更加相信了顔回,并當着大家的面說:“賢哉,回也!”

三八二十三,顔回輸了冠

顔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顔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隻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顔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把眼一瞪,很不服氣,指着顔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隻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隻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顔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顔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賭,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顔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顔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顔回從來不跟老師回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顔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顔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顔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

顔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并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顔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風起雲湧,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顔回鑽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幹裡,想避避雨。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就趕緊從空樹幹中走了出來。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

顔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

顔回趕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随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顔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突然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

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顔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

孔子把顔回扶起來說:“我并非未蔔先知,不過是根據生活常理推斷罷了。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着氣走的,身上還佩帶着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顔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開導顔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顔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真是慚愧萬分!”

從此以後,孔子無論走到哪裡,顔回再沒離開過他。

曾子和顔回的故事(顔回故事十三則)2

顔回巧對

對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對聯的出現大大晚于孔子,但在民間的确流傳着孔子和弟子對對聯的故事。

據說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誰最有才,于是說:我給你們出個對子,看你們誰能應對。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黃狗,大黃狗正趴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個上聯脫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壓菜。

這個像繞口令似的上聯,可把弟子們難住了,他們一個一個抓耳撓腮,大眼瞪小眼。

這時,顔回也往院子裡看了一眼,他見雞冠花下,一隻大紅公雞正在仰脖高吟,于是靈機一動,對道:雞冠花下雞觀花。

其實,孔子說出上聯後,也沒想到可對的下聯,沒料到顔回對的如此工整,貼切,巧妙,不由打心眼裡佩服。

孔子沖顔回點點頭,不露聲色的說:剛才你是對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聯,你試試?于是說道:荷葉蓮花藕。

孔子話音剛落,顔回的嘴張了張也沒答出答案,這時候,一隻讨厭的蚊子飛到顔回的鼻梁上,顔回急忙舉手來打,這一舉手,顔回立即想出了下聯: 拳頭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驚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動聲色的問道:你的“拳頭巴掌手”,怎麼能對我的“荷葉蓮花藕”呢?

顔回急忙站起來答道:因為荷葉與蓮花是同一種植物,藕是它們的果實,它們三個是一家;拳頭與巴掌、手也是同一樣物件呐。

孔子點頭笑道:還是顔回最有才華呀!

衆弟子們也跟随着點頭稱是,自歎不如顔回有才氣。

顔回獨留

魯國内亂時,孔子決定到齊國暫避一時。于是,帶着一班弟子出了魯門。一路上,大家沉默不語。孔子對趕車的人說:請走慢些,請走慢些,這是離開我的祖國呀!

這天,他們來到了甯陽北境的大汶河邊,孔子望着川流不息的河水,歎了口氣,過了汶河再翻過泰山就是齊國的地界了.

孔子和弟子們都心思重重的沿河而上,忽聽到不遠處傳來一陣哭聲,孔子歎道:國亂民殃,不知誰家的親人,在這場内亂中送了命啊!一直沒有言語的顔回,突然說:聽這哭聲雖帶悲哀,但不像是喪者哀音。

哭聲越來越近,孔子看見一個衣冠不整的壯年漢子,站在一個高坡處,面對深谷激流,痛哭流涕。孔子急忙下車,關切的問道:漢子,這裡不是喪葬之地,為何在此涕淚呢?

漢子抹淚道:我後悔呀!

孔子問:你後悔什麼呢?

漢子道:我失去了三件最珍貴的東西,虛度了半生方才覺悟,後悔莫及啊!

孔子又問:你失掉了什麼,請說出來讓我們聽聽,也許我們能幫幫您?

那漢子道:我少年好學,遊曆四方,學成回家時,父母雙亡,我未能盡孝,這是一失;年長後從政治國,君主驕奢失地,我沒能及時盡谏,這是二失;如今朋友們都同我斷絕了關系,這是三失。我欲孝,親不在;我欲谏,君不納;我欲交友,而情絕。你們看我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呢?

孔子正想找句話寬慰寬慰他,不料那漢子縱身跳下高坡,落水後立即被汶河急浪沖得無影無蹤。

孔子驚呆了。

顔回平靜的說:看那漢子目定神呆,肯定是瘋子。孔子道:即使是個瘋子,但他剛才的一番話卻很有道理。如此看來,他這條路是因求學而被斷送的啦!停了一會兒,孔子對身後的弟子們歎道,誰人不為人子,誰又沒有父母?希望你們不要為了跟我求學,而不能盡孝養之道,将來也和這漢子一樣後悔莫及。你們願跟我遠行的就行,不願跟我遠行的請趕快回家去吧。

孔子登車繼續前行,随行的弟子一路走一路回,等到達齊國都城臨淄時,随從的弟子隻剩下顔回了。

大寫數字的由來

有一年正月十五,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陳國,不料半道上斷了糧草,萬般無奈,孔子隻好帶着顔回進城找吃的。

這時,家家戶戶都在過元宵節,店鋪裡不時飄出香甜的元宵氣味。孔子和顔回走在街上,更覺肌腸咕咕。正在東張西望,孔子突然眼前一亮,對顔回說:咱們有吃的了。顔回覺得很奇怪,就跟着孔子走到一家元宵店鋪前,隻見門口的招牌上寫着:大元宵一文錢一個。

孔子摸出一文錢在顔回面前晃了一晃,顔回說:隻有一文錢,隻能吃一個,老師您吃吧,俺再往前轉轉。

孔子急忙拉住顔回,四下一打量,又朝顔回笑笑,取出筆硯在“一文錢一個”上加一豎,于是成了“一文錢十個”。随後走進了元宵鋪,他們要了十個元宵,一人五個,吃罷,孔子把一文錢放在桌上就走。這時店小二急忙攔住他們,說:二位,一文錢一個,你們吃了十個應該給十文錢才對呀。正巧店老闆也走了過來,顔回裝作很氣憤的樣子說:你們的招牌上不是寫着一文錢十個嗎?

店老闆走過去一看,招牌被人改了,又觀孔子他們的着裝打扮像個書生,于是心裡就明白了,本想向前質問,轉念一想,買賣人和為貴,就客氣的說:二位客人不要生氣,俺的招牌原本是寫的一文錢一個,不知道哪位書生開玩笑,給改成了一文錢十個啦,既然改成了十個,俺就按一文錢十個收錢吧。

孔子頓覺好笑,便洋洋自得地說:一字添一豎成十,就給你留情了,如果十字頭上加一撇兒,就成一千個.一字改成十你還讨個大便宜呢.

店老闆被孔子說得目瞪口呆,膽戰心驚,連連稱是。

歸途中,孔子一邊回味着元宵的香味,一邊想:中國數字的寫法還真是得變變樣,不然以後麻煩會更多。于是又創造了:壹,貳,叁........等數字。

自從有了大寫數字後,買賣人寫招牌,都改成了大寫數字了。

人厚不會薄

一天,齊國派使臣來向孔子請教問題,因孔子與這位使臣見過面,便把他讓進屋裡。

孔子與使臣談話,顔回在一邊倒茶。一不小心,顔回的大袖子把茶杯拉到了地上,摔了個粉碎。這茶杯是孔子專用的,因而格外愛惜。顔回怕孔子知道了生氣,就偷偷把碎杯子藏在袖筒裡,又拿出個新的,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倒水奉茶。顔回見孔子沒有發覺,心裡沾沾自喜,心想,又躲過了一場責怪!

使臣請教完,孔子和顔回送使臣到大門口,目送使臣走遠,正要回屋,忽見一群發喪的走來,孝子哭得嚎天動地。

顔回看見了,就說:自古常理,人死不會活呀。

孔子在一旁接話說:人厚了也不會薄呀!咱倆師徒這麼多年,還有什麼事情可以遮遮掩掩的呢?

顔回聽了孔子話中有話,知道孔子已經知道剛才摔茶杯的事情了,臉就紅成了大柿子。

孔子說道:摔破茶杯就摔破茶杯,給我說一聲就完了,何必為這點小事遮遮掩掩呢?顔回見老師原諒了自己,急忙把袖筒裡的壞杯子扔掉了!

顔回識字

話說孔子東遊,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饑餓,就對弟子顔回說:“前面一家飯館,你去讨點飯來”。

顔回就走到飯館,找到店主,說明來意。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

顔回忙道:“什麼要求?”

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亂棍打出”。

顔回微微一笑:“主人家,顔回我雖不才,可我也跟師傅多年。慢說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誇口,認完再說”。說罷拿筆寫了一個“真” 字。

顔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顔回無能了,我以為是什麼難認之字,此字我顔回五歲就識”。主人微笑問:“此為何字?”顔回道:是認真的“真”字。店 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竟敢冒充孔老夫子門生,來人,亂棍打出”。

顔回就這樣回來見老師,說了經過。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親自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一樣寫下一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道:“果真是夫子來到,請”。

就這樣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錢走了。顔回不懂,問道: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麼時候變‘直八’了?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時候,事情是認不得‘真’啊。

顔回解《周易》

孔子的學生顔回對《周易》很有研究,《周易》是顔淵的家學之一。孔子帶着他的弟子在周遊列國時,有一天,派子貢外出辦事,子貢走後很多天不見回來。

孔子十分擔心,就用《周易》作了一次占蔔。占蔔時得了個“鼎”字,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說:“鼎,無足,不來。”顔淵在一旁,聽了他們的争辯偷偷地笑。孔子看到後,對顔淵說:“回,你的意思是說子貢必然回來嗎?”

顔回對《周易》學得比較深透,理解精辟,應用自然比别人熟練。他分析了南方多水路的特點,作出了與衆人不同的解釋。他說:“無足,乘舟也。子貢必是乘船來,時間在早晨。”

第二天早晨,子貢果然坐船回來。孔子感到驚奇,問顔回:“你是怎麼知道的?”顔回說:“南方坐船最方便,子貢常外出,他喜歡坐船。可我們這一帶水淺,船多在早晨漲潮時航行,所以我說他早晨坐船來。”

孔子點了點頭說:“顔回真是學到了《周易》的精髓啊!”

顔回借糧煮米

且說孔夫子周遊列國,在陳絕糧,師徒們已經好幾天沒吃上飯了。後來見實在撐不住了,孔子就對子路說:“仲由啊,離此地不遠,有位王先生與我有一面之交,你去他那裡借點糧吧!”子路就順着老師說的方向找王先生去了。

子路一路打聽着來到王家,對王先生說:“老人家,俺師徒們在這裡困住了,想向您借些糧食,能否周濟一下?”王先生說:“借糧不難。不過我有幾個問題要考考你,看你跟孔夫子學得怎麼樣。你答上來就借,否則别怪我不給面子。”子路說:“請您老問吧。”王先生說:“世上什麼多?什麼少?什麼喜?什麼惱?”子路想:“我還以為是什麼難題呢,這還不好回答嗎?”就不假思索回答道:“世上星多,月亮少;娶媳婦喜,發喪惱”。先生說:“不對不對,你回去吧,這糧不能借。”子路無法,隻好回來,把借糧經過向孔子說了一遍。

顔回在旁邊一聽,馬上明白了王先生的用意,便對孔子說:“老師,我去!”他來到王家,對王先生鞠一躬說:“晚輩是孔夫子的學生,姓顔名回,奉老師之命來向您借糧,請您老行個方便。”王先生還是說:“借糧好說,聽說你是孔夫子的得意門生,我要考你幾個問題,答上來才借糧給你。”顔回說:“您老請問,顔回洗耳恭聽。”王先生問:“世上什麼多?什麼少?什麼喜?什麼惱?”顔回答道:“世上小人多,君子少,借時喜,還時惱。”王先生聽後頻頻點頭,說:“你明白這個道理,這糧食我借給你了。”就裝了一口袋小米,讓顔回背着回去。

顔回回到駐地,見老師和師弟們餓得有氣無力,便趕緊埋鍋造飯。米飯将熟之際,師弟們都聞香擡頭,眼巴巴地等着開飯。這時,有人看到顔回抓了一把米飯送進嘴裡,于是心中不悅,心想:這顔回是老師樹立的道德典型,怎麼煮飯竟自己先吃呢?便向孔子報告此事。孔子不信,那人便說:“我親眼看到的,還會有假嗎?”孔子為了證實一下,等顔回過來請他吃飯時,便故意說:“我剛剛打了個瞌睡,夢到了我父親,想用這米飯先祭奠他一下。”不料顔回着急地說:“不行啊老師,這飯已經不潔淨了: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掉進鍋裡,我覺得棄之可惜,便把髒了的米飯抓出來吃掉了;這樣再用來祭奠先人不是不敬嗎?”大家這才明白了事情原委,那人也消除了誤會,對顔回更加敬重了。

孔子借機教育弟子們說:“大家一定記住:眼見未必為實,何況道聽途說?我常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如顔回者,不愧為磊落君子啊。”

顔回欲出仕

顔回拜見老師仲尼,請求同意他出遠門。孔子說:“到哪裡去呢?”顔回回答:“打算去衛國。”孔子說:“去衛國幹什麼呢?”顔回說:“我聽說衛國的國君,他正年輕,辦事專斷;輕率地處理政事,卻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輕率地役使百姓使人民大量死亡,死人遍及全國不可稱數,就像大澤中的草芥一樣,百姓都失去了可以歸往的地方。我曾聽老師說:‘治理得好的國家可以離開它。治理得不好的國家卻要去到那裡,就好像醫生門前病人多一樣’。我希望根據先生的這些教誨思考治理衛國的辦法,衛國也許還可以逐步恢複元氣吧!”

孔子說:“嘻!你恐怕去到衛國就會遭到殺害啊!推行大道是不宜摻雜的,雜亂了就會事緒繁多,事緒繁多就會心生擾亂,心生擾亂就會産生憂患,憂患多了也就自身難保,更何況拯救國家。古時候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總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還沒有什麼建樹,哪裡還有什麼工夫到暴君那裡去推行大道!

“你懂得道德毀敗和智慧表露的原因嗎?道德的毀敗在于追求名聲,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辯是非。名聲是互相傾軋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鬥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兇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

“一個人雖然德行純厚誠實笃守,可未必能和對方聲氣相通,一個人雖然不争名聲,可未必能得到廣泛的理解。而勉強把仁義和規範之類的言辭述說于暴君面前,這就好比用别人的醜行來顯示自己的美德,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害人。害人的人一定會被别人所害,你這樣做恐怕會遭到别人的傷害呀!況且,假如說衛君喜好賢能而讨厭惡人,那麼,哪裡還用得着等待你去才有所改變?你果真去到衛國也隻能是不向衛君進言,否則衛君一定會緊緊抓住你偶然說漏嘴的機會快捷地向你展開争辯。你必将眼花缭亂,而面色将佯作平和,你說話自顧不暇,容顔将被迫俯就,内心也就姑且認同衛君的所作所為了。這樣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稱之為錯上加錯。有了依順他的開始,以後順從他的旨意便會沒完沒了,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進言,那麼一定會死在這位暴君面前。

“從前,夏桀殺害了敢于直谏的關龍逢,商纣王殺害了力谏的叔叔比幹,這些賢臣他們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以臣下的地位撫愛人君的百姓,同時也以臣下的地位違逆了他們的國君,所以他們的國君就因為他們道德修養高尚而排斥他們、殺害了他們。這就是喜好名聲的結果。當年帝堯征伐叢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三國的土地變成廢墟,人民全都死盡,而國君自身也遭受殺戳,原因就是三國不停地使用武力,貪求别國的土地和人口。這些都是求名求利的結果,你偏偏就沒有聽說過嗎?名聲和實利,就是聖人也不可能超越,何況是你呢?雖然這樣,你必定有所依憑,你就試着把它告訴我吧!”

顔回說:“我外表端莊内心虛豁,勤奮努力終始如一,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唉,這怎麼可以呢!衛君剛猛暴烈盛氣露于言表,而且喜怒無常,人們都不敢有絲毫違背他的地方,他也借此壓抑人們的真實感受和不同觀點,以此來放縱他的欲望。這真可以說是每日用道德來感化都不會有成效,更何況用大德來勸導呢?他必将固守己見而不會改變,表面贊同而内心裡也不會對自己的言行作出反省,你那樣的想法怎麼能行得通呢?”

顔回說:“如此,那我就内心秉正誠直而外表俯首曲就,内心自有主見并處處跟古代賢人作比較。内心秉正誠直,這就是與自然為同類。跟自然為同類,可知國君與自己都是上天養育的子女。又何必把自己的言論宣之于外而希望得到人們的贊同,還是希望人們不予贊同呢?像這樣做,人們就會稱之為未失童心,這就叫跟自然為同類。外表俯首曲就的人,是跟世人為同類。手拿朝笏躬身下拜,這是做臣子的禮節,别人都這樣去做,我敢不這樣做嗎?做一般人臣都做的事,人們也就不會責難了吧,這就叫跟世人為同類。心有成見而上比古代賢人,是跟古人為同類。他們的言論雖然很有教益,指責世事才是真情實意。這樣做自古就有,并不是從我才開始的。像這樣做,雖然正直不阿卻也不會受到傷害,這就叫跟古人為同類。這樣做便可以了嗎?”孔子說:“唉,怎麼可以呢?太多的事情需要糾正,就是有所效法也會出現不當,雖然固陋而不通達也沒有什麼罪責。即使這樣,也不過如此而已,又怎麼能感化他呢!你好像是太執着于自己内心成見的人哩。”

告訴你!如果懷着積極用世之心去做,難道是容易的嗎?如果這樣做也很容易的話,蒼天也會認為是不适宜的。”顔回說:“我顔回家境貧窮,不飲酒漿、不吃葷食已經好幾個月了,像這樣,可以說是齋戒了吧?”孔子說:“這是祭祀前的所謂齋戒,并不是‘心齋。’顔回說:“我請教什麼是‘心齋’。”孔子說:“你必須摒除雜念,專一心思,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領悟,不用心去領悟而用凝寂虛無的意境去感應!耳的功用僅隻在于聆聽,心的功用僅隻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虛無的心境才是虛弱柔順而能應待宇宙萬物的,隻有大道才能彙集于凝寂虛無的心境。虛無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

顔回說:“我不曾禀受過‘心齋’的教誨,所以确實存在一個真實的顔回;我禀受了‘心齋’的教誨,我便頓時感到不曾有過真實的顔回。這可以叫做虛無空明的境界嗎?”孔子說:“你對‘心齋’的理解實在十分透徹。我再告訴你,假如能夠進入到追名逐利的環境中遨遊而又不為名利地位所動,衛君能采納你闡明的觀點,不能采納你就停止不說,不去尋找仕途的門徑,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無雜念,把自己寄托于無可奈何的境域,那麼就差不多合于‘心齋’的要求了。一個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就很難。受世人的驅遣容易僞裝,受自然的驅遣便很難作假。聽說過憑借翅膀才能飛翔,不曾聽說過沒有翅膀也能飛翔;聽說過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聽說過沒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看一看那空曠的環宇,空明的心境頓時獨存精白,而什麼也都不複存在,一切吉祥之事都消逝于凝靜的境界。至此還不能凝止,這就叫形坐神馳。倘若讓耳目的感觀向内通達而又排除心智于外,那麼鬼神将會前來歸附,何況是人呢!這就是萬物的變化,是禹和舜所把握的要領,也是伏羲、幾蘧所遵循始終的道理,何況普通的人呢!”

顔回善識音  

  據說孔子周遊時,來到衛國。有一天,天還沒有全亮,他便起床走出來了。顔回陪侍在旁,師生站在門口。這時,遠處傳來哭聲,有人哭得很悲哀,孔子便問:“顔回,你知道這是為何而哭嗎?”顔回回答說:“學生以為,這哭聲,不止是為死者,還有生離的悲痛啊!”  

孔子說:“何以知道有生離的悲痛呢?”顔回答道:“學生曾聽聞,桓山有一隻鳥生了四隻雛鳥,等到幼鳥羽毛豐滿将要分散到四方,母鳥悲鳴地送自己的孩子,那哀聲與此很相似,因為一去不複返啊!學生私下從這類似的聲音中推測出來的。”  

  孔子打發人去問那悲泣的人,果然說:“父親死了,家裡很窮,賣了兒子去安葬父親,與孩子作長久的訣别。”孔子感歎說:“顔回,可謂是善于識别音聲的了。” 

子貢曾稱贊顔回道:“回也聞一以知十”,由這則故事,我們更加體會,顔回的智慧的确不同凡響,聞鳥之悲鳴,即可推知人之悲痛。聖賢之智,的确似清水一樣,清澈通透,纖毫必察,不僅見微知著,亦能運用廣大。

顔回滑倒

顔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說:“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見,顔回不論身處順逆之境,總是保持一種樂觀态度。然而,在衆弟子中,也有不少人恥笑他、嫉妒他、挖苦他。碰到這種情況,顔回總是一笑置之,從不計較。

有一天,衆弟子在孔子的帶領下,來到一個地方,突然天降大雨,衆弟子趕忙躲在街兩旁的屋檐下避雨。那時的街道都是土的,還沒有現在的水泥路、瀝青路,遇雨自然泥濘而且很滑。此時,隻見顔回遠遠而來,一隻大袖遮在頭上,腋下夾着一捆竹簡,一面護着頭,又側彎身子,護着竹簡不被淋濕,還要加快腳步,去送簡給老師。

路旁的師兄弟們見顔回走路的樣子,既可笑又奇怪,如此之大雨要去幹麼?正當此刻,說時遲,那時快,隻見顔回腳下一滑,仰面倒地,泥水濺起老高。衆弟子見狀,哈哈大笑起來。顔回渾身泥水,衆人非但不去攙扶,反而大笑,不由心中來氣,剛要發作,但又轉念一想,還是忍了為好。他站起身來,抖抖身上的泥水,面帶笑容,大聲唱道:

“春雨貴似油,下的滿街流。滑倒顔學士,笑煞一群牛。”

顔回這樣一來,既反譏了師兄師弟,又不失其大度。兩旁弟子聽後,個個面帶愧色。

這個故事的本意不是讓我們一笑了之,而是要我們像顔回那樣大度,那樣樂觀。

顔回之死

公元前481年,那時正是中國曆史上的春秋末年,魯國哀公執政的第14個年頭。魯國的一個學者走了。在一片不安靜的氣氛中,他安靜的離開了人世。他,就是顔回。

史記裡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回年二十九,發盡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魯哀公也曾問過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則亡。

顔回死後,孔子很傷心。他哭得十分悲痛“天喪予,天喪予。”一向比較拘謹的孔夫子現在像個小孩子一樣的展現出了他的真性情。“老天爺要我的命啊,老天爺要我的命啊!”當别人都勸他不必過分悲傷時,他說:“我不為他悲傷我還能為誰悲傷呢?”但是當顔回的父親請求他把車賣掉為顔回買棺椁時,卻遭到了孔子的反對,孔子說:“無論有沒有才能都是兒子,我的兒子伯魚死的時候,也就是用簡單的棺材盛殓的,沒有使用椁。我不能賣了車為他買椁,因為我以前做過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

而當其他人請求厚葬顔回時,同樣遭到了孔子的反對。當後來人們不聽他的勸阻厚葬了顔回後,孔子反而于心不安。像自己犯了過錯一樣,在顔回的靈柩前忏悔着:“顔回呀,你把我當父親一樣的看待,可是我卻不能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你。這不是我的意思啊,這是那些學生要這樣做的。”

為什麼厚葬顔回,孔子反而覺得對不起他呢?

記得有一次顔回與子路陪侍在孔子身邊時,孔子曾問他們有什麼追求。顔回說“無伐善,無施勞”,即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平平淡淡就好。顔回的一生是安貧樂道的。“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還會在乎自己死後葬的是棺還是椁嗎?他曾向孔子請教“仁”的道理,孔子說要做到仁就要求自己言行必須符合禮,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别人就會稱許你是“仁”人了。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哪能依靠别人呢?

也許,孔子覺得這一切都違背了顔回的本意,或者讓顔回的人格蒙羞。似乎其他弟子包括顔回的父親,都不能理解顔回。而唯一能理解顔回的人,隻有他的老師孔子。

沒有了顔回,孔子是孤獨的。孔子在顔回死後的第二年春天因傷心過度而去世了。

曾子和顔回的故事(顔回故事十三則)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