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先秦時期的五個成語故事

先秦時期的五個成語故事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4 02:17:52

先秦時期的五個成語故事(文聰讀書從史記)1

暗渡陳倉 連環畫

先秦時期的五個成語故事(文聰讀書從史記)2

一、 故事主人公:韓信
  •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傑。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

  •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将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争;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 。

先秦時期的五個成語故事(文聰讀書從史記)3

曆史背景

二、發生的曆史背景
  1. 根據史記記載,秦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并起,紛紛反秦。楚漢之争,雙方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首先攻入鹹陽,自立為關中王。

  2. 項羽軍事力量強大,表示不服。項羽仗兵力強大,違背了誰先入關中誰為王的約定,封先入關中的劉邦為漢王,自封為西楚霸王。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中後,逼迫劉邦退出關中。

  3. 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劉邦此次脫險後,隻得率部從關中退駐漢中。為了麻痹項羽,劉邦退走時,将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不再返回關中。

  4. 後來,劉邦逐漸強大起來,命韓信為大将,派大将軍韓信出兵東征。出征之前,韓信派了許多士兵去修複已被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複棧道的進展情況,并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日要塞加緊防範,阻攔漢軍進攻。 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敵軍注意力,把敵軍的主力引誘到了棧道一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抄小路向陳倉(今陝西寶雞縣東)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一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韓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計謀,取得了奪取關中的重大勝利。這就是“暗渡陳倉”的由來。

先秦時期的五個成語故事(文聰讀書從史記)4

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三、【不同的觀點聲音】
  • 一般認為暗度陳倉的主要策劃者是韓信和張良,但是根據著名軍事專家夏惟桐的研究成果認為,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以及《史記功臣表》中對于韓信相關内容的大筆墨描述來看司馬遷對于韓信是非常喜愛的,即使如此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也沒有對韓信參與該戰略策劃作出描述,可以看出即使是司馬遷也沒有找出韓信與此戰略的直接聯系。

  • 相反,在《功臣表》和《和傳》中,對于周勃等進攻三秦的仔細描述來看,韓信此時還沒有真正掌權和對劉邦在戰略上有真正的影響力。而韓信的《漢中對》也隻是和劉邦鼓舞士氣的雙簧而已。劉邦作為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也不可能直接将戰略指揮權甚至方面級指揮權交給沛縣集團以外的人。韓信真正掌握軍權,是在鄭京大戰讓項羽在戰術上第一次碰到釘子之後。加之韓王信在同期惡劣的通信環境下的準确戰略配合與同步來看,韓王信是該計謀的真正參與者是必然的,韓信獻計可能是韓王信的獻計的訛誤。

先秦時期的五個成語故事(文聰讀書從史記)5

暗渡陳倉

四、【生活要學以緻用】
  1. 要廣聽人言,善于納谏:棧道,是在險峻的懸崖上用木材架設的通道。劉邦當初燒毀棧道的目的是為了便于防禦,而更重要的是為了迷惑項羽,使他以為劉邦真的不打算出來了,從而放松對劉邦的戒備。後來,劉邦聽從韓信、張良等人的計謀,明面上修整棧道,暗地裡卻殺了回馬槍,迅速占領了陳倉,接着打回關中,奠定了後來重新奪回鹹陽,戰勝項羽的基礎。由此不難看出,當曆史走到十字路口之際,一些謀臣參事的建議往往對局勢演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 要故作姿态,學會示弱:韓信這一招,奠定了劉邦大業的基礎,後來有很多兵法家效法韓信,兵法家探尋源流,究其真谛,使“暗渡陳倉”成為三十六計中的一計。“暗渡陳倉”的前提,是“明修棧道”,即公開地展示一個讓敵人覺得愚蠢或者無 害的戰略行動,以使敵人松懈警示。在公開行動的背後,或有真正的行動,或去轉移防衛,趁敵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時,給敵人以措手不及的緻命打擊,自己則在沒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備的情況下,出奇制勝。

先秦時期的五個成語故事(文聰讀書從史記)6

學習,要以緻用

歡迎關注文聰讀書頭條号,一起同讀好書,品味生活。

——【文聰讀書會BOOKBOOD·不可不讀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