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唐後主李煜,估計很多人一來就是刻闆映象,什麼“三流皇帝,一流詞人”,再比如“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全都認為他做詞人是天才,做君主就是傻蛋。當然,關于前者這是毋庸置疑的,李煜在詞上面的成就放眼中國整個詞壇那都是帝王級的存在;但是,他真的就是個廢物君主麼?
宋太宗趙光義也曾就這個問題問過常跟他下棋的好友,同時也是南唐舊臣的潘慎修,潘慎修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若其真為無識無能之輩,何以守國十餘年?”
也許你不僅一直認錯了李煜,更是錯怪了他。而這事,其實還得從南唐建立開始說起。
衆所周知,自唐末黃巢起義以來,藩鎮割據勢力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在大唐的土地上冒出來,而實力雄厚的藩鎮節度使往往會被封王,其所建立的“封國”俨然已經是一個國中之國,這裡就包括早在公元902年就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所建立的吳國。
不過,雖然吳國姓楊,但是在其第二任君主楊渥掌權之後,吳國就已經被大将徐溫所控制,楊家成了不折不可的傀儡,所以後面的故事……非常老套。公元937年,徐溫的養子,本姓李的徐知诰受吳帝楊溥禅讓稱帝,改吳國為齊,兩年後徐知诰複姓為李,改名昪,國号唐,他就是南唐開國之君,南唐烈祖李昪。
說到李昪,就不得不吐槽一下這真的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皇帝,過會大家對比一下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就是李煜和老爸還有爺爺,就會知道這爺兒孫三人真的都挺好的。那李昪有意思在哪裡呢?
按理說李昪也是從小就在馬背上和戰場上混大的人,從他能夠逼楊溥禅讓,自立為帝就可以看出來他有的是雄才偉略。如果是一般的套路,這樣的人登上帝王,還是開國君主的話,那麼接下來應該是南征北伐奠定帝國基礎了,可是李昪偏不。他在做了皇帝之後就徹底丢下了他的盔甲,實行了“休兵罷戰,敦睦鄰國,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的國策,連大臣勸他趁着現在國力強盛趕快拿下被自己包餃子了的吳越國,他也視而不見,以勞民傷财堵塞。
講道理,如果是盛世,李昪一定是個好皇帝。或許很多人對于南唐的第一映像就是“落後”。其實恰恰相反,正是李昪的休養生息國策,使得南唐成為了“五代十國”這段亂世中文化、經濟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更是奠定了之後宋朝的文化之繁榮,民生之昌盛的基礎。但是盛世的好皇帝,放到亂世并不一定就是聖君,等到公元943年李昪駕崩,李璟即位,南唐的轉折危機也随之來臨。
正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吳越國被南唐包餃子一樣包着,與中原各地隔絕,而當時的中原第一強國後周則秉承一統中國的意志。所以後周,吳越國和南唐之間的互相吞并,注定無法避免,隻是時間來得早和遲的問題。而李璟就這樣接下了本該父親應該負責的責任,面臨後周和吳越國的聯合軍事侵略。
其實正如徐铉在《吳王隴西公墓志銘》中評價南唐說的:
“雖孔明在世,也難保社稷“
公元958年,周世宗柴榮聯合吳越國對南唐發起了總攻,在這場結局明顯,兵力懸殊的戰争中南唐并沒有創造曆史,而是很自然的一潰千裡。李璟将淮南十四州以及江北之地盡數獻給後周,不僅奉周為正統,更是遷都洪州(南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一代詞帝李煜于公元961年接過了一個注定要做亡國君的國家。
雖然等到李煜接過南唐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發動了陳橋兵變,改周為宋,但是南唐之前由于戰敗每年所納的大量貢奉也自然由周轉向了吳,再加上南唐的經濟命脈江北鹽礦由于劃給了當時的周,現在的宋,所以國内的經濟随即崩潰。所以李後主叫做李後主,是從他接地地位時候便已經注定的。
可是,李煜偏不,他還想搏一搏。
國内他一方面勵精圖治,啟用舊臣,甚至是罪臣和逃将,罪臣之後,隻要改過自新的他都既往不咎;軍事上由于宋太祖在滅掉南漢(公元971年)之後,南唐已經四面都是宋朝的領土,憑借着自己的軍事實力根本無法突破,于是便改用加固城池的”墨守”策略;在外交上,他一面向宋朝示弱,盡量放低自己的姿态,比如去除唐号。但實際上他一方面派人聯絡更北的契丹,一方面試圖瓦解吳越國和宋朝的同盟關系。
可以說李煜的這些策略在當時看來沒有一條是錯誤的,他也做了一個君主應該做的一切,然而正如上文所說李煜接替南唐的時候就注定是個亡國之君。作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中原王朝宋,他有再次大一統中國的責任,同時也是他的趨勢,這點可以從吳越國一開始就投靠宋,并在最後雙上送上所有浙江和福建兩省國土就可以看出來。
而這一切也在李煜固守了南唐十餘年之後來臨,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在收複了南唐一圈所有的國土以後,宋朝的軍隊開始對南唐發起了攻略戰。即使李煜再次想用緩兵之計為南唐争取時間,但是宋太祖的一統天下之心已經不可違。最終在當年十二月,兵力懸賞之下的南唐國都金陵被攻破,李煜投降,南唐滅亡。
在曆代對李煜的評價中,除了極力贊賞他在詞壇的成就之外,更多的其實是“天性純孝,孜孜儒學,虛懷接下,賓對大臣,愛民為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等詞語,隻是任李煜再如何秦皇漢武轉世,他終究改變不了一個注定要滅亡的南唐。如果出身盛世的話,他未免不失一個風華絕代的好皇帝好詞人,可惜偏偏是這亂世害了他,但他依舊做的不差,甚至比許多的“後主”都做的好很多。當然了,如果出身盛世,大概也不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了。
最後插一句,李煜的父親李璟,其在詞上的造詣也非常高,和李煜并稱“南唐二主”,其一句“小樓吹徹玉笙寒”千古流芳,備受名家推崇。嗯,如果不說的話,你可能會以為這句是李煜的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