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28歲時考中了進士,便留在京城當官。
33歲時擔任山東的鄉試主考官,看起來仕途坦蕩,為外人所羨慕。
35歲進入了人生的轉折點:因為看不慣宦官劉瑾當政,便向皇帝上書,沒有半道劉瑾,反而是自己被貶到貴州,去擔任驿站的驿丞。
就算是被貶,劉瑾還是不肯放過他,暗派殺手,伺機加害王陽明。
在路過錢塘江時,王陽明丢下衣物,假裝投水自盡,随後乘着商船前往舟山。
“屋漏偏逢連夜雨”,商船在途中遭遇飓風侵襲,就這樣王陽明被大風刮到了福建邊境。
在蠻荒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悟道實際發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達到甯靜于内、無敵于外的境界。
後來王陽明在給弟子的一封信中闡明了龍場悟道的真谛: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颠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心就是我們前行的方向,如何把心修煉好,管好自己的情緒,提高自己的修養?
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務是立志,因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參加會試,才以會試第二名、殿試第十名登第。盡管如此,王陽明從不以科舉考試來要求他的晚輩,而是要他們立志學聖賢。
在《寄正憲男手墨二卷》中,他這樣告訴養子王正憲:
“科第之事,吾豈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則亦有足喜也。”
立志向上便是讀書學聖賢。
又怕他的子侄們學聖賢立志不堅,他在家信《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們把其寫給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說》抄錄下來:
“吾嘗有《立志說》與爾十叔,爾輩可從鈔錄一通,置之幾間,時一省覽,亦足以發。”
改過: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如何對待過錯,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一個分水嶺。王陽明認為,“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
大賢也是人,也會難免有過錯,但人們之所以尊其為大賢,那是因為他能夠勇于改過,所以,“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王陽明還有一個洞見:“人有過,多于過上用功,就是補甑,其流必歸于文過。”意思是說,人有過錯,如果多在過錯上用功,就好比是補瓦罐一樣,最後就會演變成文過飾非。
他認為,“悔悟是去病之藥”,但是悔悟最珍貴的地方是在于改正過錯,如果把悔過留在心裡,那又是因藥而生病了。
勤學:聰明也許不需要勤學,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須從勤學苦練中來為了向龍場諸生講述“勤學”的道理,王陽明挑明了自己對于門人弟子的遴選标準:不是聰明、機警、敏捷,而是勤奮、執着、謙虛。
他還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兩類人加以評判:一類是妒忌别人長處,諱言自己短處,自吹自擂,說大話欺騙人,即便這個人的天資禀賦極高,同輩中人還是讨厭他、鄙視他、嘲笑他。
另一類則是堅守謙虛、靜默的為人風格,把自己看作無能,堅定志向,努力實踐,勤學好問,稱贊别人的優點而指摘自己的過失,學習别人的長處而明白自己的短處。
忠厚誠實,和樂平易,表裡一緻,即便這個人天資禀賦愚笨,同輩中人還是喜歡他、贊慕他、敬重他。王陽明希望龍場諸生向後一類人學習。
王陽明的一生,是環境險惡、疾病纏身、百死千難的一生,但無論環境多麼險惡、身體多麼虛弱、壓力多麼強大,在與山中賊、朝中賊、心中賊作鬥争的過程中,他始終抱持懷有堅定的信仰,曆經坎坷而矢志不渝。
在人生的最低谷,他念茲在茲的也是“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人的一生,就應該讀一讀王陽明每個中國人都應讀一讀王陽明。為什麼?
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于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
要讀王陽明,我推薦大家看一看《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随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再看一看《知行合一》,這裡說的除了王陽明智慧外,還有王陽明的生平事迹,更像是人物傳記,關鍵是這兩本書都是以現代的視角,這樣我們看的時候,就很容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看不懂文言文的也不要擔心,這兩本是白話文版本的,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兩本書隻要89元,是我們不可不知、不可不讀、不可不藏的國學經典,值得拜讀!
而且無論是老師、領導者、決策者,還是學生、員工、學者都能從中受益。謹記人生智慧,早日成就大事!
點擊下面圖片即可購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