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和《三國演義》對我的成長有着較深的影響,《西遊記》就不用多說了,該書的影視作品早就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烙印了,隻可惜我小時候并不喜歡讀書,而且《西遊記》的原著小說是用文言文記載的,那時白話文版的《西遊記》還不多,所以我就不考慮去看《西遊記》小說了。
不過我在後面倒是把《三國演義》的原著小說給翻了幾遍,故事的結局讓我久久無法忘懷。
《三國演義》動畫,又稱《最強武将傳》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正如《三國演義》裡最後的這句古風詩詞所說一樣,當年的三分天下已成往事,後人的唏噓和感慨皆是虛幻的了:
我的啟蒙老師說起關于我和《三國演義》的往事,就不得不提到央視的動畫巨作《最強武将傳》和冰心奶奶的《憶讀書》了,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裡都少不了的兩位好朋友——動畫片和教科書,前者是我們的童年最愛,後者是我們的童年最恨,所以我就是在這兩位令我又愛又恨的好朋友的啟蒙下,讀起了《三國演義》的。
《最強武将傳》讓我領略了趙子龍的“忠”要說在三國演義系列動畫《最強武将傳》中人氣最高的角色是誰,我想答案肯定是諸葛亮和趙雲了,諸葛亮就不用說了,因為他是《三國演義》小說作者的專寵,所以他人氣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趙雲則是因為他的綜合素質較高,所以喜歡他的人自然就數不勝數了。
《最強武将傳》中的諸葛亮和趙雲
當初我在看完《最強武将傳》動畫以後,便覺得諸葛亮和趙雲都是妥妥的主角臉,隻可惜這部動畫隻有短短的52集,可能是因為經費原因吧,所以有很多内容都被删減掉了,可即便如此,我們也還是不能否認這是一部精品巨作,而在該部動畫乃至原著小說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武将就是趙雲了。
關于趙雲的人物形象,在《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第七回中有過記載:
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回合,勝負未分。
這便是趙雲最早在《三國演義》小說中登場的形象,不僅高大帥氣,而且還武藝高強,是許多女生心中的白馬王子,不過這隻是外在,其實趙雲在《三國演義》中的所作所為都可以用一個“忠”字去概括,這也是趙雲的内在品質,何以見得呢?
這就得從趙雲的三任主公身上聊起了,其實趙雲最早是袁紹麾下的武将,後來又投到了公孫瓒的賬下,下面便是趙雲投到公孫瓒的賬下時所說的話:
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袁紹無忠君救名之心,故特棄彼投麾下,不期于此處相見。
後來才有了趙雲出手替公孫瓒解圍、大戰文醜的這一幕出現,當時的漢朝衰敗,天下群雄并起,各路的諸侯都想奪取天下,而各路諸侯麾下的武将大多數也不關心漢室的安危,一心隻想着謀取功名,雖然趙雲因為覺得袁紹無忠君救名之心而投到了公孫瓒的麾下這一點。
從表面上來看,他對袁紹倒打一耙是不忠的表現。
但實際上,這其實是忠于正統、忠于漢室的表現,并不算是不忠,而且最後他也投到了劉備的賬下,為匡扶漢室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長坂坡之戰中,糜芳錯将回去救阿鬥的趙雲認作是投敵,于是便向劉備禀報了此事,而劉備深知趙雲的忠誠,所以便回了一句:“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結果怎麼樣,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救回阿鬥的趙雲用一句“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證明了自己的忠心,後來又在孫夫人打算帶阿鬥回吳國的時候,拼死奪回了阿鬥,“兩扶幼主”的趙雲并沒有辜負劉備對他的信任。
而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中,趙雲再次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忠心是經得住考驗的,當時的降将趙範欲将自己年輕貌美的嫂子樊氏改嫁給趙雲,結果被趙雲拒絕了,事後在諸葛亮提及此事的時候,趙雲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譽不立,何患無妻子乎?”
聽聞此話的劉備不由地稱贊到:“子龍真丈夫也!”
同時這也再次地印證了趙雲的忠心是不會被金錢和美色所動搖的,所以除了以上所說的高大帥氣和武藝高強以外,趙雲在《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體現在了一個“忠”字上。
《憶讀書》讓我領略了關雲長的“義”
談到《三國演義》,我第一次讀到關羽死了,哭了一場,把書丢下了。第二次再讀時,到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場,又把書丢下了。最後忘了是什麼時候才把全書讀到“分久必合”的結局。
——冰心《憶讀書》
因為關羽在《最強武将傳》動畫中的形象沒有諸葛亮和趙雲突出,所以後來我在小學教科書中讀了冰心奶奶的《憶讀書》以後,對冰心奶奶“第一次讀到關羽死了,哭了一場”的這段話感到有些好奇,再後來又聽老師說冰心奶奶是在七歲時讀的三國,而我在讀《憶讀書》的時候已經有十多歲了。
《最強武将傳》中的關羽
雖然我那時候并不喜歡看這種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的書籍,但是當我一聽到冰心奶奶在七歲就讀三國了的時候,我就覺得,或許《三國演義》小說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難讀,于是我也像冰心奶奶那樣拿起了一本《三國演義》一知半解地讀了下去,也虧得《三國演義》小說是用半文言半白話撰寫的。
所以我能大緻地看懂裡面的内容,同時也大緻地讀懂了關羽的“義”:
發矯诏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關羽以馬弓手的身份出戰,斬下華雄的頭顱,後來又在看見張飛隐隐有些不敵呂布的時候出手相助,最終配合着劉備跟張飛将呂布擊退,此乃大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關羽在曹操的賬下時,深得曹操的厚愛,所以他才會斬顔良誅文醜,替曹操解白馬之圍,并且在曹操敗走華容道時,義釋曹操,此乃恩義。
關雲長挂印封金,漢壽侯五關斬六将;為了兄長的家眷,他選擇了降漢不降曹,然後在得知兄長的下落以後,便不顧重重險阻,即使是過五關斬六将也要追尋劉備而去,此乃忠義之舉。
關羽,關雲長愛讀《春秋》,所以在他身上體現着“春秋大義”。
西晉《江表傳》中有記載: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曹操在敗走華容道時也深知關羽是個義重如山之人:“将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由此可見,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是“義”的代表,所以在關羽死了的時候,怎能不令人動容呢?
書中人物知多少《三國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該書秉承了“七分實,三分虛”的取材原則,“七分實”内容大多都從《三國志》中取材,而“三分虛”内容則是從民間的野史和評書《三國志平話》中取材,所以《三國演義》又兼顧了趣味性和真實性,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小學生去閱讀的曆史書籍。
書中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要素。小說裡的中心人物劉備,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
作品自始至終貫穿着“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衆擁護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
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古典四大名著書籍。
也多虧了我的啟蒙老師《最強武将傳》動畫和《憶讀書》,才讓我這個不愛讀書之人讀起了《三國》,同時我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最強武将傳》動畫和《憶讀書》的啟蒙下讀起了《三國》,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領略到書中人物的風采!
如果還有沒看過《三國演義》小說且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下這部古典名著,而那些已經看過了《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則請把你的唏噓和感慨留下。
最後再引用冰心奶奶的話來和各位共勉: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本文由八幡出品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