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寫作單元,在“交流平台”中寫道:
“寫一件事情,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
“時間、地點、人物要交代明白”
“寫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如《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頂後的順序來寫的。”
“《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了下來,活靈活現地展現了麻雀和獵狗相遇時的情形。”
在“習作”中提示:
選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順序把這件事寫清楚。可以參考下面的題目,也可以另選要寫的内容。
寫之前,仔細想想這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怎樣的。
收到媽媽送的禮物,好開心啊!
這是第一次讓孩子們在寫事情時,寫出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是從一篇文章的整體結構上來學習如何寫一件事情。
如果隻是通過學習課文,孩子知道了:這部分内容是事情的起因,這部分内容是事情的經過,這部分内容是事情的結果。
在寫作文時,孩子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不會明白到底應該怎樣寫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隻有給孩子們講解精準、下位的知識,才能說清楚到底什麼是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經過。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我們出示了這樣一篇例文:
捉蝴蝶在百花盛開的時候,我最喜歡捉蝴蝶了。
有一天,我們去公園玩,我看見一隻十分惹人喜愛的大蝴蝶出現在眼前。瞧,它穿着五顔六色的花衣服,在陽光的照耀下,多美呀!
它好像故意招引我似的,撲扇着翅膀,忽而高飛,忽而低落,仿佛在說:“我是萬物之王,你捉得到嗎?”
我俯着身子,弓着腰,蹑手蹑腳地緊跟在它後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心裡在說:“哼,你狂,你馬上就要成為我的俘虜啦!”近了,近了,我一下子撲了過去,把這隻蝴蝶捉住了,我樂得跳了起來!
捉蝴蝶,真有趣,不信,你也可以試試啊!
在公園裡看見了這隻蝴蝶,才會有後面捉蝴蝶的事情。如果沒有看到蝴蝶,還會捉蝴蝶嗎?
所以,寫一個事情的起因,就應該是看到了什麼。
繼續引申,一個事情起因可以是:在一個确定的時間和地點,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這樣就把事情起因具體化了,孩子們在寫事情的起因時,就知道應該怎樣寫了。
事情的經過應該怎麼寫呢?
還是從例文裡發現方法:
小作者這樣寫:
我俯着身子,弓着腰,蹑手蹑腳地緊跟在它後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心裡在說:“哼,你狂,你馬上就要成為我的俘虜啦!”近了,近了,我一下子撲了過去,把這隻蝴蝶捉住了,我樂得跳了起來!
這裡,使用了一系列的動作,把怎樣捉蝴蝶的過程寫清楚了。
而且,還把當時的心裡想法寫了出來。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要把事情的經過寫出來,就要寫出當時自己做了什麼,心裡有什麼想法。
那事情的結果應該怎樣寫呢?
例文裡的小作者這樣寫:捉蝴蝶,真有趣,不信,你也可以試試啊!
這句話寫的是小作者的感受。
一件事情的結果可以寫自己的感受。
根據這樣的方法,以課文《爬天都峰》為例,看看這篇文章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什麼。
文章1-5自然段這樣寫:
假日裡,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峰。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擡頭望: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鍊,似乎是從天上挂下來的,真叫人發顫!忽然聽到背後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我回頭一看,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年紀比我爺爺還大哩!我點點頭,仰起臉,問:“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老爺爺也點點頭,說:“對,咱們一起爬吧!”
這5個自然段寫作者當時看到的,聽到的内容,可以說這是事情的起因。
我奮力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着鐵鍊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樣……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在鲫魚背前,爸爸給我和老爺爺照了一張相,留作紀念。老爺爺拉拉我的小辮子,笑呵呵地說:“謝謝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不,老爺爺,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我應該謝謝您!”6-9自然段,寫作者是怎麼做的,說了什麼話,這是事情的經過。
最後一個自然段:
爸爸聽了,笑着說:“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作者把感受通過爸爸的話寫了出來,同樣可以認為是以感受作為事情的結果。
可是,本單元的課文中,《麻雀》的結尾卻不是作者的感受,結尾這樣寫:
我急忙換回我的獵狗,帶着它走開了。
這怎麼解釋?
其實,這裡同樣有作者的感受,隻是沒有寫出來,直接寫了作者感受後的動作。
這裡可以看做是“結尾寫感受”的變形。
即:結尾=(感受) 怎麼做的
這樣的方法不是個例,在《我家的杏熟了》的結尾這樣寫道:
聽了奶奶的話,我點了點頭。從那以後,我每年都照着奶奶的囑咐,把熟透了的金黃金黃的杏分給小夥們們吃,也送給鄰居叔叔嬸子們嘗鮮。
分析一下,是不是作者沒有寫明自己的感受,直接寫了自己是怎麼做的?
《小木船》裡結尾這樣寫:
陳明跟着爸爸媽媽搬到外地去了。那天以後,我們倆再也沒有見過面。我把他送給我的小木船珍藏在抽屜裡。一看見這隻精緻的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見陳明站在我的面前。
這個結尾中,是不是也寫了作者是怎麼做的,沒有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綜合上面的例文,我們發現,一篇文章的結尾确實也有很大的講究。那就是可以直接表明作者的感受,也可以不寫感受,直接寫有了這種感受後是怎麼做的。
當然,寫事情時要明确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在四年級可以這樣學習。
那就是:
一個事情起因可以是:在一個确定的時間和地點,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經過要寫出當時自己做了什麼,心裡有什麼想法,說了什麼話。
結果可以直接表明作者的感受,也可以不寫感受,直接寫有了這種感受後是怎麼做的。
還可以使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解釋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先來看一篇例文。
假夢遊病患者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身子像泥鳅似的扭個不停,怎麼也睡不着。眼睛一閉起來,就見客廳食品櫃上面的糖果正張開笑臉向我招手,呼喚我:“小主人,你快來呀!我們想你啦!”
可老爸就坐在客廳裡看《育兒指南》,還一再告誡我睡前不準吃甜食,預防蛀牙。怎麼辦?怎麼辦?有了……我迅速地取來一塊小黑闆,唰唰唰寫下幾行大字,挂在脖子上打開了房門。
我面無表情,平舉雙手向食品櫃進軍,老爸扭過頭來瞟了我一眼。呵呵,近了,更近了,我拉下櫃門,站穩雙腳,直取目标,把糖果罐緊緊地抱在懷裡。不好,老爸離開沙發,向我走來……
别怕,别怕,俺不是特地制作了“護身符”嘛!隻見老爸伸長脖子,瞪圓雙眼,輕聲念叨:“夢遊者,不得驚醒,免生危險!”他邊讀邊站直了身子,挺着将軍肚乖乖地退到沙發一側。哼哼,親愛的老爸,我可摸準了你的死穴。如果你阻止了我,發生“危險”,後果将不堪設想!你不會為了區區幾塊糖果,不顧你兒子的生命安全吧!哈哈……
現在的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當然是昂着頭,挺着胸,雄赳赳氣昂昂地抱着心愛的糖果罐回房間喽!我跪在床上,打開罐子,一股股香甜的糖果味直往我的鼻孔裡鑽。哈哈,俺“計謀”得逞,享受美食啦!
如果分析這篇例文,孩子們非常容易就能分出事情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一件事情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和人物,相對來說比較簡單。
接下來要探讨怎樣才能寫起因,經過和結果,使用前面學到的方法也是可以的:
起因:在一個确定的時間和地點,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經過:當時自己做了什麼,心裡有什麼想法,說了什麼話。
結果:感受 怎麼做的。
換一個說法,從事情的邏輯上再來讓孩子理解:
學了這樣的方法,我們的孩子就能真正理解什麼是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經過,寫事情的時候就能夠把事情寫清楚。
精準的寫作知識是和孩子當時的認知水平相對應的,盡量少使用一些學術研究術語,這樣,我們的孩子在學習寫作的路上會走得更穩,學習起來也會更加快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