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仰望着湛藍而一望無際的天空,看見那随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一種自豪感在心中蕩漾,我想起了中華民族在航天史上的種種奇迹、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奮鬥,我為之驕傲。
——李鳴生
這是來自“中國航天文學第一人”李鳴生所著的《飛向太空港》的一段話。多年來,李鳴生主要從事航天等高科技題材作品的創作,其數百萬言的“航天七部曲”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廣泛影響。
本書寫的是中國長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衛星亞洲一号的故事。書中既有中美專家在大山溝裡攜手合作的秘密與友誼,也有東西文化在發射場上的碰撞與沖突。
書中寫盡了中國航天人的辛酸,也寫出了他們苦中作樂,敢于與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也許與美國技術人員比起來,中國技術人員的衣食住行都遠遠比不上他們,可是中國技術人員毫無怨言,兢兢業業的工作。累了便仰望星空,下下棋,聊聊天。這種苦中作樂積極樂觀的精神難道不适合我們學習嗎?他們從不放棄,一聲不吭的工作,把自己畢生的精力與心血,完完全全注入了航天事業,最終的成績是他們用汗水飽和着血水所書寫的,中國航天史上的華麗一章。
書中有千千萬萬個讓人難忘的細節,最讓小編不能、不敢忘記的,是運送一批極危險的用于火箭的貨物時,兩國技術人員所不同的所作所為。美國技術人員害怕危險波及自己,個個都躲到了200米開外,而中國技術人員不僅靠得很近,甚至在貨物到達發射中心後,由于機械無法搬運貨物,他們不顧危險,用自己赤裸裸的雙手去搬貨物,是魯莽嗎?是粗心嗎?是大大咧咧嗎?不,絕對不是,這是一種勇氣、一種決心、一種毅力!屬于華夏大地的血液在手中流動,穿梭于動靜脈與毛細血管之間,再到心髒,又回雙手,循環往複,構成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國人、中國魂!
— 書籍推薦 —
《飛向太空港》通過寫中國“長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衛星發射場發射外國衛星——美國“亞洲一号”的故事,以作者實地采訪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為支撐,全景式地描繪了1990年4月7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場,成功用“長征三号”火箭将美國休斯公司設計制造、由總部設在香港的亞洲衛星公司購買和經營的“亞洲一号”衛星送入太空的全過程。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已經升空了第一個火箭運載通訊衛星。那時的中國,甚至還未解決溫飽問題,直到20多年後,中國才有了首個火箭衛星在90年代中國的航天技術已經悄然取得一些成就,美國的亞洲一号在經曆了幾次失敗後,決定由長征三号将它送入軌道。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大家都沒有在西昌發射場槍林彈雨的打仗,但這場戰争仍充滿了犧牲。如在一次事故中喪失性命的北京姑娘,您每天無暇照看生病女兒,頂着直腸癌工作的餘福良……他們不僅要面對設備的危險,還有自然災害。一次異常兇猛的泥石流犧牲了許多戰士,基地也受到一定破壞,本人需要一年的休整時間,中國官兵們隻用了一個半月。75歲的任新民總總師,衣着樸素,生活艱苦,還是投入了研究。創造的氫氧發動機一度單方面超越了蘇聯。美國的發射架都有陶藝裝置,以免意外發生,而中國卻沒有中國官兵與火箭共存亡!
這是中國人的血性!
這次發射,是西昌衛星發射場的第7次衛星發射。也是中國第1次發射國外商業衛星。為了完成這一任務,發射場的專家和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嘔心瀝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難關,克服了中外合作中的重重困難障礙。衛星的成功發射,震撼了世界,在國内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中華民族實現飛天夢想得以實現,将中國研制和發射火箭、導彈、衛星、載人飛船的曆史銘刻在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中,刻畫了一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的群體形象,歌頌了他們為中華民族的榮譽與尊嚴,勇于開拓,不畏失敗,敢于承擔責任的科學精神,歌頌了他們的卓越貢獻,真正弘揚了中國的精神。
-END-
▍來源:網絡,有删改。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